电影《长安三万里》剧照。资料图片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新神榜之杨戬》海报。资料图片
电影《熊熊之逆转时空》海报。资料图片
【看文艺动态】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如期而至,电影《6月1日》携《水手之探龙》等多部动画电影首映,引发大众关注。春节档上映的《熊熊时光逆转》第三次延期,票房突破20亿元。 2023年动画电影市场整体票房将是2020年至2022年平均票房的两倍以上,一年之内就有票房破20亿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熊出没之熊出没》与我一起”。这些现象表明,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喜好明显提升,动画电影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站在这样的发展节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动画电影的新现象、新趋势,用科学发展理念挖掘动画电影的巨大潜力。
类型升级创造更多“合家欢”观影现象
曾经有一段时间,当谈到动画电影时,人们的反应是“适合孩子们”。 《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等电视动画IP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年轻群体的动画电影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然而,有些作品将“年轻”等同于“年轻”,甚至“低智商”。故事缺乏深度,内涵空洞、肤浅。孩子们看完后无法留下任何有用的想法。被孩子拉进影院的家长更是一头雾水。看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被认为是一种折磨。针对这种情况,主创们调整思路,用强烈的剧情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来满足成年观众的观看需求。但也出现了过于说教、成人话题不适合儿童等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儿童向”还是“成人向”,都是创作者错误地对立了儿童和成人审美趣味的结果。动画电影想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升级类型,走“合家欢”路线,找到不同年龄段观众审美趣味的交汇处。
儿童的审美心理是以直观、具体的形象为基础的,他们更喜欢拟人化的童话和神话。而成年人则更以理性逻辑为主,喜欢贴近现实、有文化深度、能启发哲学思考的影视内容。但在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童年情结”,渴望重新体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因此,成长成为了很多“合家欢”故事的主题——这不仅符合孩子们内心渴望长大、早日体验成人世界的愿望,也满足了成年观众释放自我的需求。抚慰他们的情绪,抚慰他们的心灵。比如《熊出没:逆转时空》中的光头强,意外地获得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为了拯救好友熊大和熊二,他踏上了时空冒险之旅,并再次获得心灵成长。这个故事在成年人渴望重温童年、回顾人生的愿望和孩子们渴望体验生活、排练生活的愿望之间找到了一个融合点。它将对城市职场发展、人生价值追求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嵌入到戏剧的深层结构中,进而将其作为一个诙谐诙谐的故事。喜剧情节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发现文本中的不同魅力,为“合家欢”的创作提供参考。
用当代审美观念重新诠释优秀传统文化
“合家欢”应该在简单易懂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度和复杂性,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作品中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回顾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内容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尤其是曾经创造中国动画发展巅峰的“中国动画派”,其大部分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源泉,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以民族性格为精神内涵。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文化自信的稳步提升,人们不再把传统文化视为遥远的古老遗产,而是视为可以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文化资源。许多动画电影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需求,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业界将这种创作趋势称为“新中国动画流派”。

从“中国动画派”到“新中国动画派”,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表达策略经历了从再现到重构表达的转变。 《大闹天宫》、《哪吒大闹海》等经典动画电影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定都力求忠于原著故事,用动画对文字记录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创作。在20世纪影视业不发达、人们缺乏文化娱乐选择的情况下,这些作品让观众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观影体验更加丰富,观影渠道更加便捷。他们越来越不再满足于在电影院重温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动画电影人及时调整创作策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用当代审美观念进行再创作。这种重构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情节的陌生化、人物的颠覆性重塑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诠释上。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人们心目中英俊勇敢的哪吒塑造成一个爱惹事、渴望父母关爱的“顽童”,诠释了“哪吒闹天下”的传奇故事。 《海》成哪吒努力改变自己的灵丹转世,会遭受雷劫的命运,他会保护陈堂。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也将原著故事所宣扬的以怨报仇、除暴以平、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融入哪吒“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意识宣言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
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动画电影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而且跨越文化障碍,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在2020-2022年中国电影海外网络传播能力前30强榜单上,《新神榜之杨戬》等动画电影榜上有名; 《白蛇2青蛇崛起》和《新神榜:哪吒重生》在海外视频网站上线,吸引不少观众二三遍观看; 《深渊》在法国上映时,观影人数突破15万……近年来,动画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
分析这些作品吸引海外观众的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在与多元文化交融、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坚守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而且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例如,《深海》讲述了年轻女孩瑞吉尔在父母离婚后很难融入父亲再婚家庭的故事。她在梦中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踏上独特的人生旅程,并获得心灵的治愈。创作者自主研发“粒子墨”技术,用亿万粒子堆积出绚丽多彩的洋流、火热的云海、翻腾的海浪等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场景,表达参宿七想象的神奇世界,表达参宿七的情感。温暖的希望和憧憬。对视听奇观的欣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和人生的探索,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审美趣味的共同点。 《深海》通过这些内容拉近了作品与海外观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观影兴趣和同理心。除了探索像《深海》这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际化表达,我们还可以将世界文化符号本土化。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用朋克风格的黑眼圈眼妆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少年英雄形象。 《新神榜:哪吒重生》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海市的工业场景,赋予了作品后现代风格。 《摇滚藏獒》在主角追梦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西式摇滚音乐,营造出阳光励志的氛围。
动画电影人本着“以己为先、通达天下、跨越古今”的精神,探索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外来文化元素,致力于创作更多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诉求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发展,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新技术、新理念赋能创作的巨大潜力,中国动漫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价值观。艺术品质和非凡的观看体验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和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作者:黄华、谢凌帆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传媒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