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职场、家庭、社会,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其一生都在这三种关系里纠缠不清。
王双立是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做了好几年,想升也升不上去。
一天,来了一个新的文化馆长老马。这使得王双立离正馆长的距离变得更远了。
新馆长老马以前是个副乡长。王双立觉得他是个土包子,心里并不认同,凭借自己对文化馆人际关系熟悉的这一优势,想尽各种办法给老马出难题。经过好几轮的较量后,老马最终被排挤走了,王双立又当上了代馆长,再次得到领导的重用。没想到,最后秘书小阎成了新一任馆长。王双立心有不甘,又和小阎争斗起来,想要把对方挤走,可最终没能达成愿望。
王双利一直没搞明白自己当不上正职的原因。其实,并非其他原因,而是他的顶头上司徐副局长与冷局长之间存在权力争夺,这就是他当不上正职的结果。
二
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讲述的是当代国人的职场规则,包含阿谀奉承和上位原则等内容,并且也流露出对家庭关系以及上下辈的牺牲与奉献的探讨。
官场存在着一些充满讽刺的生存法则,这些法则展现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关系。家庭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冷酷,然而表面却又温情脉脉,职场规则中人们唯唯诺诺,可时不时又会暴跳如雷,这些都将中国当代社会的残酷真相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
王双立在整个故事中显然最为认真,然而他也最不会阿谀奉承,最终他成了一个没有原则却面带微笑的人。
领导任命老马为馆长,他通过各种方式将老马排挤掉。他认为老马没有能力,却没意识到在中国社会体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不让领导为难,而他恰恰输在了这一点上。组织部进行民意测验,他故意公开给自己投一票,并且老罗的告状必然会对领导对他的看法产生影响。
刚开始,王双立显然很不会做人。
徐副局长任命老马时对王双立讲:应当保持谦虚,任何事情都难以逃过群众的眼睛,这表明有人进行了告状。例如把歌舞厅盖好后,报纸发文宣扬王双立有功劳,然而却丝毫未提及冷局长。像这样的事情,即便你是秉公办事,但也得懂得如何去拍马屁啊。
牛振华所饰演的王双立,在整个故事当中是一个失败的人物。他在事业方面遭遇了失败,同时在生活里更是失败的。
生活方面,他居住在文化馆分配的房子里。他与年迈且只能修自行车的父亲一同生活,同时还有老婆和女儿。
父亲一直想让他生个二胎。
此时,有两个让人背脊发凉的细节,让曾先森心酸不已。
老父亲为了要他生出二胎,每天想方设法毒哑孙女。
老父亲因为儿子升不了职而赌气,甚至故意弄坏了新馆长的皮鞋,他这是在用“苦肉计”。从这两个“苦肉计”能看出,王双立的父亲既委曲求全又“心狠手辣”,他的本意只是希望儿子能当上正馆长,能有个好前程。在当时,这两件事是最能代表一个男人社会地位的事情,影片通过这极其生活化的两个细节,反映了当代社会最残酷的生存真相。
仕途与后代
工作方面,王双立在领导力方面表现得较为欠缺。在整个文化馆里,他既比不上那些更为优秀的人,也不至于太差。大家都是背对着背、脸对着脸的,每天在馆里忙于处理一些琐碎的小事。直到他因病住院后,他一下子从一个单位里的能人,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不断改变自己原则的中年人。
影片,最想阐述的或许是这个简单道理。
三
《背对背,脸靠脸》在 1994 年正式上映了。从那时到今天,已经过去了 27 年。
本片在豆瓣上高达9.4分。
牛振华已经去世,然而他凭借此片获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的桂冠,这是他一生表演最为辉煌的时刻。
从表演方面来看,牛振华的表现质朴且不事雕琢。他将一个中年人的委屈求全、难堪以及落寞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部片子有很大可能会成为导演黄建新的代表作。
黄建新这几年拍的片子,很多都已经变得很糟糕了。曾先森对他年轻时的胆量与气魄还是挺佩服的。
放在今天,在这个以流量为主要导向的环境中,充斥着的几乎都是那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类型的小鲜肉出演的职场电影。
这样的职场电影,显得更为稀有且珍贵。整部影片在写实方面,将讽刺意味发挥到了极致。节奏处理得很精妙,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每分钟都能抛出一个包袱,一点都不拖沓。
尤其结尾的留白实在太妙了,可见导演功力。
这是一部呈现官场现形记的讽刺小品,时长 120 分钟,全程干脆利落,没有一分钟拖沓。每个角色都闪烁着契合自身性格的光芒。除了男主角王双立外,李会计贼眉鼠眼,阎馆长年轻气盛,都表现得十分生动。影片结尾,未能当上馆长却已成为父亲的王双立,在买鸡时遇到了冷局长。他原本还打算说些奉承的话,然而冷局长却告知他是要退休了,并且用“就像梦一样”来形容。
1994 年到现在这 27 年期间,在曾先生的印象里,没有哪一部华语电影在直面中国男人的难堪与落魄的同时,还敢去剖析体制的丑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