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很多经验帖,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办公室小技巧”,还有“职场话术”,以及“个人微信包装”和“职场困境求生法则”等。这届年轻人在面对职场问题时,为什么会喜欢看职场经验帖呢?
——————————
最近,社交网络上开始流行一种行为,即教人们使用“看起来不太聪明”的微信头像,这引起了网友的讨论。把头像换成表情呆呆傻傻的卡通角色,或者换成精神状态看起来又累又丧的面孔,这样或许在上司正想找你干活的那一刻,“一看就不能委以重任”的头像会让上司打消念头,从而使你“躲过一劫”……
李维在求职的时候,多次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群面环节遇到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开始到社交网站上去搜索群面的技巧,用心去吸收经验以及相关的“知识点”,之后顺利地通过了几次类似的面试。在他的观念里,这些求职经验帖就如同能够帮助年轻人顺利通关的“技巧真题集”。
95 后姑娘丘静会浏览某社交 App 上那些关于在职场“练心眼子”的帖子,像教如何应对同事阴阳怪气的言行之类的。然而,她认为这些帖子只是“生活爆米花”,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得在现实中与真人进行沟通。
职场经验帖有很多,涵盖了从求职训练到行业介绍等各个方面,包括“办公室小技巧”以及“职场话术”等,还有“个人微信包装”和“职场困境求生法则”等内容……年轻人为何喜欢看职场经验帖呢?
年轻人陷入“经验焦虑”
半年前,广告专业的大四学生李维初次参加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群面,然而这次群面的结果并不理想。之后,李维开始着手搜索群面的技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才意识到,一场看似普通的面试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门道”。
最保险的角色当属“计时工”,其出错风险较小。只要适时提醒时间,就能展现出控场能力。最容易出彩的是“领导者”,最先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往往能获得此角色。通常情况下,能担任“领导者”的人逻辑较为缜密,表达能力较强,并且“传说中”其面试通过率很高……
李维和室友在了解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角色和分工之后,一起跟着经验帖进行练习。他们发现这些经验帖中的信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不过,通过帖子下面的留言,他们基本上能够判断出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参加工作之后,他经常看的帖子从关于“面试方法”的那些,转变为关于“职场技巧”的那些。前些日子,他刚刚把“如何跟领导提涨薪”给收藏了。

丘静在大连的某个体制内单位工作。刚毕业时,她处于信息弱势的地位,无论看什么都在学习。和李维一样,面试分享帖给丘静带来了很大的益处,能让她更明晰面试官在这一过程中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而能够直观地展现这种能力。
资深 HR 李丽认为,每个人的情况各异。帖子里的技巧和经验虽不能对职场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能帮助你更精准地表达,让个人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极为需要职场经验帖呢?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的副教授陈武指出,如今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信息既丰富又甚至处于过载的状态,这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经验焦虑”。他还说:“尽管信息数量很多,然而实际上还是缺少有用且有效的信息。”
陈武觉得,在面对职场时,年轻人从心态上会认为“试错成本”变高了。过去,很多人觉得在公司工作得不好或者陷入困境,不会特别放在心上。然而现在,他们往往会觉得犯错的代价比较大,所以希望能够寻求更多的经验和信息,以此来避免出现问题。网络上的职场经验分享,其背后是由年轻人的普遍心理需求所驱动的。以往职场强调“依从性”,而现在职场的年轻人更注重独立性、自主性和真实性,他们不希望总是被“画大饼”和“打鸡血”。
避免“技巧化”面对职场环境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很受欢迎的职场经验帖,一类是分享面试以及行业概况的“纯信息帖”;另一类是带有个人主观情绪色彩的“技巧帖”“避雷帖”“心眼子练习”。
什么是“心眼子练习”呢?就是想象自己处在一个处于两难境地的场景之中,当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时,只有给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够使自己摆脱危险、转危为安。
你因业绩出色而获得了奖金,有位同事阴阳怪气地说道:“既然已经获得了奖项,那为何不请大家吃顿饭呢?”你应当如何回应?
丘静觉得这类帖子挺有趣的。例如有人回应道:“我拿奖已经把你的风头给抢了,那请客的话我就不抢你的风头啦。”还有人问:“所以你每次都是为了避免请客,才故意摸鱼不拿奖的吗?”丘静不禁感叹,这让她感觉格局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王小景时常会刷到一些“教你上班”的帖子,其中有些是以视频形式呈现得很生动的。例如,有一个员工离职了,老板打算让其他员工来“接盘”遗留的烂摊子。一位博主展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老实人”直接就拒绝了,显得不够聪明;“精明人”表面上好像在配合,然而实际上却暗藏着心机。但她自己的看法是,“精明人”的那种小聪明未必能够轻易地骗过上司。
王小景觉得,对于这样的帖子最好是“学习思考的角度,但不要绝对地相信其中的方法”。她有一个同事极为依赖某些职场帖所给出的“标准答案”,例如通过言语去“戳同事”以及“内涵上司”等。最终,这位同事让自己成为了办公室里最不受大家待见的“边缘人”。
北森生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林欣是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她提到,各个企业的文化有所不同,上司的风格也各异。所以,不能将一些体验轻易地归结为“职场技巧”。她还表示,或许存在通用的部分,但职场中的很多东西是极具个性化的,不能以偏概全。

年轻人可以多去了解有知识性的职场信息,同时要避免依赖“通俗技巧”。如果刚工作就只想着以“技巧化”的方式面对职场环境,那么这会对他真实融入职场形成障碍,会对他与人真诚交往形成危害,也会对他的职业投入度带来不良影响。
真实沟通比琢磨攻略更重要
很多帖子都在提议摆烂,而我无法做到。如果是单纯的工作性问题,通常会在工作场所内进行协调处理;要是工作之外涉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我会和朋友商量一下。前银行职员罗卜虽然喜爱观看职场经验帖,但是仅仅是为了寻找思路。罗卜还留意到,很多分享经验的博主,其工作时间都不是很长;而资深的职场人反而不会去“揭秘行业”。
刘梦于某互联网公司担任运营工作。她留意到,有的实习生热衷于模仿博主,输出“心眼”。每当布置任务时,倘若实习生想要拒绝,他们不会直接表明,而是会说:“我这两天还有一个 PPT 要做,所以这个素材我先放在这儿,等我整理好工作安排后再跟您沟通。另外,有个方案策划任务比较重,我能不能和另一个同事一起做呢?”这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然而实际上她最终什么都没干,将任务都推给了他人,却还显得自己十分忙碌。刘梦觉得,在职场里真诚是最为关键的,光说好听的话不如实实在在做事更能让人赞赏。这种小伎俩或许能骗人一两次,但次数多了,大家都清楚你真实的状况,这是行不通的。
从 HR 的角度来看,李丽建议年轻人首先要从自身去寻找方法,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当你想要拒绝做一件事时,可以直接说明理由进行拒绝,或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委婉地提出困难。她更倾向于后一种方法。因为后一种方法是在梳理思路的基础上,清晰地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以及所需的支持资源等,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李丽认为,“闷头干却不出成绩,不如有规划地完成工作”。
林欣提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必定要花费时间去逐步认识一个职业、一个岗位,还有所在企业的风格与文化。短暂的实习或者工作经历,尚且无法构建起全面且成熟的认知体系。“倘若对职业、职场尚未深入知晓,就只是一味地只考虑攻略方面的事,这就如同一个人决定去旅行,仅仅听闻一个地名就直接开始做准备。”你想着不想被太阳晒得太厉害,也不想步行太多路程。然而,你甚至对当地的交通情况、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方面都不了解。由于不知道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这样的攻略是没有效果的。
陈武认为,面对职场问题,“道”比“术”更重要。与小技巧相比,基本价值观层面的内容更值得重视,不能把主次颠倒。一些职场困惑产生的原因是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的核心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就会去怀疑和抱怨周围的一切。我们应该试着去分析背后的东西,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见或模式性的思维方式。
面对自己的情绪对于解决职场问题很关键。对此,林欣提出建议,大家应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人的交流上,而不要直接到网上去搜一个“标准答案”。与现实中周围的熟人进行交流,能够更好地应对和排解情绪,进而能够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局面。
职场经验帖可作为一种信息参考,然而绝不是捷径。林欣表示,倘若过度信奉并依赖那些经验,便有可能阻碍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倘若寻求一种看似更快捷、更便利的途径,而不去直面现实中的挑战,不去探索人际交流方式,职场年轻人或许会因此错失成长路上的许多事物。”
(应受访者要求,除林欣、陈武外,其他受访者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李丹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