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时光长河中,泷田洋二郎导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了获奖感言,
入殓师
是个“非常日本的故事”。
那时候,除去宫崎骏的动画片,
入殓师
已经是日本第四次斩获奥斯卡。
不用细想,我们马上就能总结出
入殓师
的最佳外语片与之前的最大不同——
罗生门
是对人性的失望;
地狱门
是一个关于爱情与贪婪的悲剧;
宫本武藏
这故事虽描绘了流氓蜕变为武士的过程,看似光鲜,实则将武士形象从神圣的光环中剥离,带有一定的颠覆性意味。
罗生门
和前三部电影比起来,
入殓师
看似最为朴素、最为直接、最为守旧,然而,它同样充满了温情、激励人心、令人动容。
大悟,由本木雅弘扮演,以及社长,由山崎努饰演,他们抵达死者家中时,风雪已然平息。山下的小屋四周,白雪的映照显得格外刺目,令人眼花缭乱。
两人踏入屋内,先行一礼,口中轻声表示歉意。此刻,死者母亲似乎并未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未能察觉到访者的问候。更确切地说,她可能对前来的人有所轻视或显露出不耐之情。
大悟对社长极为尊敬,于是坐下来再次行礼,表达哀悼之情,并请社长节哀顺变。在家人回礼之后,他点燃了香烛,为逝者敬献了一杯酒水,随后才缓缓揭开了覆盖在死者脸上的丝绸。
社长面前,她轻声细语,嘴角微动,却几乎不张嘴,只是以极低的声调,对他说:“她分明是个绝世佳人。”
紧接着便是入殓仪式。大悟端坐正中,双手合十,向逝者致以问候,仪式就此展开。这便是那传说中的“为逝者祈求安宁之旅”。
先轻抚死者的额头,逐渐摸过脸颊和鼻翼。
为了准确描绘逝者的骨骼形态,对于去世时间较长的个体,需要在他们的口腔内填充棉花,以此使面部轮廓显得更加丰满。
接着大悟掀开盖在死者身上的被子,解开缠在手上的绳套。
拴住手脚的用意在于确保逝者在归家路上,不会被其他游荡的孤魂鬼魄所引导。按照我国的传统风俗,此说法由来已久。
他首先将死者的和服褪去,随后妥善地覆盖好被子,接着在被子之下小心地剥去死者的其他衣物,最后将取下的衣物重新覆盖在被子之上。
将和服的袖子向后折起,放置于逝者的肩部下方,确保其稳固;随后,将床单取出,放置一旁,整齐地叠放好。
此举旨在确保亲人无法目睹逝者遗体,同时也是为了维护逝者的尊严。
脱下衣服后就是给死者擦拭身体。
移除逝者的倦怠与苦楚、尘世牵绊,并为他们即将踏入的另一个世界进行告别。
大悟先将浸有消毒液的棉布铺开,随后告知死者家属相关情况,然后才将棉布缓缓伸入和服之中,谨慎地进行擦拭。
(遗体非常容易受伤,触碰到肌肤也会留下痕迹)
可是大悟的手忽然停了下来,他回头看了社长一眼,满脸黑线。
文中暗示,这位不幸自杀的年轻女子,其下体竟有男性特征。激昂的音乐突然中断,宛如日本动漫中的场景,耳边传来几声尴尬的乌鸦啼鸣。
喜剧处理
之所以对电影开篇的这一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非出于狡辩,实乃是因为这一幕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在字幕出现之前的这短短几分钟,已足以让我们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与否作出初步的评判。

必须明确指出,在日本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中,“死亡”虽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其核心关注点始终聚焦于死亡那一刻所展现的美感,亦或是由此衍生出的悲壮与崇高,而非生命归于尘土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日本人对于逝者之事更为忌讳,他们的诸多仪式,诸如婚礼,均依照“神道教”的习俗进行,而葬礼则被视为不洁之源,需由佛教来负责处理。
因此,以丧葬为内容的电影,在日本乃至其他地区,都鲜少有人涉足这片尚未开发的领域。
不过独创性还不是
入殓师
成功的根本,根本在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喜剧处理手法。
以电影的开篇为例,尽管是一场庄重的葬礼仪式,然而死者性别的意外转变却引入了一抹讽刺的笑意,使得观众原本堆积的哀愁情绪顿时得以消解。
随后的情节大多遵循这一模式——扮演大悟妻子的广末凉子,在烹饪过程中意外发现鱿鱼尚存生机,于是急忙带着丈夫一同前往海边进行放归。
大悟深情地与鱿鱼交谈了几句,随后将它投入大海,却惊讶地发现鱿鱼已经没有了生机。
大悟初次踏入社长的办公室,竟未料到此处竟是一家殡仪服务公司,一瞥见墙角摆放的棺木,不禁吓了一跳。待社长现身,他嘴中叼着牙签,身着一袭风衣,让人误以为是一位社团的领导者⋯⋯
入殓师
充分展现了日剧出色的叙事魅力,于悲欢离合中来回穿梭,煽情之处毫不吝啬情感,而情感高潮过后,亦不忘给你带来一丝轻松的欢笑。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被视为与主题相呼应的提示——我们无需对死亡感到恐惧,它是一种普遍且美好的现象。
不难察觉导演的考量——电影不宜过于沉重,因为观众前往影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放松。
遗体的先后顺序也能体现了导演的聪明。
经过多次参与遗体入殓的经历,唯有首次遭遇了严重腐烂的尸体,自此之后,对于尸体所带来的恐惧感以及生理上的不适感,都逐渐被一一排除。
以无数细腻温婉的篇章替代,既不让人感到悲伤,也不至于过分欢愉(这实际上是在躲避对死亡的直面)。
从这个层面来看,“大和电影横扫好莱坞”的说法多少有些夸张,正如日本尾良夫所说:
“多年以后,人们再回顾
入殓师
当时人们只是单纯地觉得这只是一个巧合,它恰好出现在日本电影泡沫破灭的那个时期,而不会再往深处去想其他关联。”
仪式之美
入殓师
也可以被理解成,是部关于“干一行,爱一行”的电影。
它的开篇除了搞笑,更有对入殓步骤的展现。
日本乃一注重礼仪之国度,无论是品茗赏花,抑或是聚会斗殴,无不以“道”字为基石(诸如茶道、花道、武士道、合气道等)。
既然这是一条道路,那么每一步都必须遵循既定流程,每个环节都必须严谨细致、力求完美。
日本从不缺乏此类影片,无论是讲述武士的故事(如黑泽明、小林正树的佳作),还是描绘艺伎生涯(如沟口健二的经典之作),抑或是忍者传奇(如川尻善昭的杰作);从木偶戏到拉面制作,诸多题材都已被搬上银幕,化作一部部温馨感人的励志电影。
入殓师
中,同样贯穿了导演对本国文化的迷恋与自信。
电影中有句台词是:
使那些已经失去活力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赋予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求我们保持冷静、精准,同时怀揣着柔情,在告别逝去亲人的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动人。
话虽然说得过于直白、煽情,但电影确实达到了相应的仪式美感。
在清洁遗体、更换衣物、进行化妆以及安置入棺的过程中,入殓师们的举止轻柔、动作优雅、态度庄重,恰到好处。他们还不时地注视着逝者的面容。
整个过程中所激发的崇高感,成功地抵消了死亡原本的沉重与阴郁,同时也使得未曾目睹日本葬礼的观众得以一窥他乡的独特风情。
当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只是被电影有选择性提纯的部分。
类似当年维姆·文德斯去日本拍
寻找小津

,他亲眼看到的东京,其实完全没有
东京日和
秋刀鱼之味
中的风韵。
他转向拍摄日本的蜡制商品店铺,对于他来说,这就像是料理店门外那些用蜡封存的美食,仅停留在最迷人的那一刹那。
当然了,某种角度上
入殓师
这部作品同样可以视为一部描绘中年男性成长历程的励志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大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转变成了一名入殓师,这一转变无疑是对那些从青年时期步入中年的群体的一种警示。
生死哲学
影片的开头部分,最后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点,便是巧妙地将观众的目光引向了死者死亡的原因。
由于触碰到死者的男性生殖器官,加之社长对死者自杀的判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他离世的真相。
入殓师在亲身感受死亡的同时,也成为了生活的细察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每一位故去的生命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的表达直接,有的则含蓄难明。
影片试图通过这些桥段,带出主创的人生感受。
在大悟遭遇一位老人频繁呕吐的情景,目睹盘中鸡肉的崩解,通过拥抱妻子那充满活力的生命来寻求慰藉,然后逐步适应了自己的工作,最终走向成熟。
整个过程虽然一波三折有张有弛,但除了感动,
入殓师
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太多东西。
它消费的,依然是我们已经滚瓜烂熟的人生经验。
“生命终结只是开启另一段旅程的标志”并非多么高深的见解;那些逆流而上的鱼儿,向我们展示了“为死亡而奋斗”的生存法则,而那些高喊“忙碌地生活,或忙碌地死去”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
对于这些来自美国的美国人而言,这确实显得有些吓人,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东方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
据传,庄子在妻子离世之际,曾击盆高歌;待至他自身生命终结之时,亦能顺应天命、随遇而安,无论境遇好坏,都能自得其乐。
入殓师
虽然打着探索生死的旗号,其实跟庄子是一条路,而且没走多远。
往根上说,与小沈阳的“眼睛一闭、没睁”也没啥本质不同嘛。
日本电影中涉及生死议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然而,在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之后,大多数作品最终只能展示出一些老生常谈的情节。面对生命的哲学问题,在未知的面前往往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不如保持沉默,不轻易言说。
我们能想到的最牛的范例来自今村昌平的
日本昆虫记
在影片中,松木紧握着父亲的照片,泪水涟涟,那泪水中饱含了她历经沧桑的一生所承受的疲惫与苦楚;随后,她转过身,取出了脸盆和毛巾,一边哼唱着歌曲,一边走进了浴缸,开始了泡澡的时光。
导演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消解了死亡带来的重压,然而,影片的平凡与不足的思考深度,却成了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消化的难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影片中,有一段拖沓的序曲,大悟在田埂上(抑或是堤岸上?)弹奏着琴,这一幕画面相当精美,然而,它却完全符合广告或音乐录影带的制作理念,若置于电影之中,显得格外突兀。
在某种程度上,这类充满情感的写意画面似乎显现出导演未能达到庄子所倡导的“天地间自有大美,无需言语”的境界,或者说,他似乎缺少了一种对留白的深刻认识。
影迷互动
你觉得
入殓师
怎么样?
今晚阿看送福利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