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攻略

2024 职场题材电影票房破亿,成观众嘴替引发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8-19 作者:当涂招聘 浏览量:

1905电影网独家报道 刘循子墨执导、邓超领衔出演的“工作环境”影片《必胜客》上座率已达到1亿元。

年初时《年会不能停!》票房达到12.93亿,创下三年来的贺岁档剧情片累计票房新高,暑期期间《逆行人生》和《从21世纪安全撤离》又因触及职场议题引发热议,可见2024年电影创作多次聚焦打工人的职场困境。

这些电影创作者立足于从业人员面临的困境,诸如工作减员、办公室欺凌等,运用特定影片的叙事框架和构思手法,为观众带来愉悦的体验,几乎形成了该类型电影的标准讲述方式。

究竟为何“行业故事”电影能够成为观众的“知音”,在相似的故事蓝本中,创作者们又怎样在各自的作品里展现普遍的社会议题和人物困惑,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共同探究和交流。

“共鸣”全年龄的职场群像

如果仅关乎某个特定年龄段的职场烦恼和难题,其获得关注并传播开来的机会就会显著减少,与谈论“中年危机”的职场难题相比,当前职场题材电影所描绘的年龄段跨度要宽广得多。

在《年会不能停!》这部作品中,以潘怡然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他们属于“零零后”,是作为临时聘用人员加入的团队,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总是被当作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来利用。而马杰,这位年龄超过三十岁的职场人士,没有背景支持,全凭个人努力逐步提升职位,却常常感到左右为难。此外,《从21世纪安全撤离》里,王炸和刘连枝两位角色,他们试图曝光企业不道德的行为,却遭到上级的压制。

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一代,无论是属于后零零后群体,还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有了一定积累的年轻人,都可以在影片塑造的人物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情感联系和情绪上的相互理解。

对于“中年危机”的描绘,制作者不再局限于中产如何焦虑维持现状,而是借助一次“解雇”使人物陷入更加严峻的窘境。

与徐峥先前“囧系列”里那个带点机灵的中年角色相比,在完成一段冒险之后,高志垒不仅使工作得以续接,家庭得以维系,其形象也呈现出显著差异。

职场题材电影票房突破1亿_中国职场励志电影_职场困境电影分析

像往昔许多因企业效益不佳而失业的前同事那样,高志垒毫无准备地失去了收入来源,但他仍需负担过去职位所要求的沉重家庭开销,这种更贴近现实的身份状况,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描绘社会个体艰难处境的机会。

单凭打破年龄隔阂的界限,未必能深深触动观众的情感。今年的一些影视作品,在描绘不同年龄段角色所面临的难题时,同时也十分清晰地展现了职场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面对困境时,所采取的各异应对策略和心态。

例如《年会不能停!》里的潘怡然,活脱脱一个“零零后整顿职场”的范本,对于某个职场体系中的约束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比如《胜券在握》里的哈雷,他对待工作的看法不只是执行上级分配的工作,而是对人工智能有自身的关注和喜爱。当代年轻人精神层面相当富足,凡事都乐于依照个人意愿和喜好来决定,对于刻板守旧的企业组织形式感到反感,这些点都精准地契合了年轻观众的兴奋点。

老一辈人与年轻群体不同,比如《胜券在握》里的白胜或者《年会不能停!》中的胡建林,他们属于中年人,缺少年轻人那种“打破常规”、“随心所欲”的胆量,不过凭借扎实的本领和才能,或者忠厚老实的个性,他们也能对现行的组织体系带来某些改变。

“爽感”的类型叙事

正如前面所说,尽管工作场上的难题源于生活实际,不过几部影片在冲突的应对和化解,以及人物的表现手法,其实相当模式化且理想化。

与直面打工者实际处境相比,作品《胜券在握》更倾向于采用爽文手法,借助白胜及泡泡工厂伙伴们的“越级挑战”,实现针对现实中观众无法正面抗争的公司管理层的一次幻想式反击与报复。《年会不能停!》则借助一系列的误会和事与愿违的情节,揭示了高层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职场题材电影票房突破1亿_中国职场励志电影_职场困境电影分析

《必胜之道》和《庆典不能停》在讲述故事时都运用了“错位”手法来制造矛盾冲突,白胜原本面临被解雇,却因为编造自己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假象而被重新聘用,胡建林原本是工厂普通工人,却因为一份填错的任命文件而连续获得三次晋升。

这两部影片借助引人入胜的情节,意在揭示工作场所的真实状况,在诙谐讽刺之中,它们不仅达到了让从业者抒发不满的效果,还指出了许多社会现象,可以说效果显著。

与之前讨论的两部电影相比,《从21世纪安全撤离》凭借其更加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视觉表现,在描绘职场欺凌时采用了更为戏谑夸张的手法,为上班族们释放了压抑的情绪。主角王炸以自己来自未来的中二青年身份为借口,对上司实施暴力行为,甚至直接击碎公司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窗,随后拽着刘连枝一同跳下。

李阳早年在《李献计历险记》里就展现过强烈的反叛精神,新作《从21世纪安全撤离》在精神层面延续了这种特质,尽管电影手法显得有些怪诞和滑稽,不过它表达的对本心的追寻,“我们存在的目的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信念,确实能缓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职业和时代难题面前的怨气。

面对共同的忧虑和实际难题,或许每个人各自有更明确而眼前的烦忧和困惑,电影所能给予的,也仅是短暂两小时的暂时忘却现实。

然而近期张艺谋、成龙等电影界人士号召大家重返影院。当前社会个体化趋势明显,我们更加需要在能让大家一同感受、一同分担欢乐与忧愁的公共场合,实现心灵的修复和情绪的释放。

职场相关影片的密集上映,反映了创作者们借由叙事和画面来回应当下社会现象的努力,职场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每个成员的经历和情绪,都应该得到关注和理解。

当我们走出放映厅,面对那些艺术品的呈现,内心涌现出强烈的情感呼应,同时仿佛释放了积压已久的感受,这大概就是欣赏那些与我们日常经历紧密相连的创作的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安徽叁肆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7011935号-3

地址:安徽省当涂县经济开发区 EMAIL:859242200@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