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奋斗经历及思考涉及心理状态:达成“一个灵活三个稳定”就能在职业领域顺利发展
工作环境如同沙场,面对竞争残酷且局势动荡的职场,如何游刃有余,确保自身稳固发展,许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策略。我个人觉得,只要能实现“一个灵活,三个稳定”,在职场中就能避免重大挫折。
“一活”即心眼要活
为人处世要更加圆融,获得成功的可能就会更加增大。当现实状况束缚了人的行动时,内心的洞察却能引导改变现实。只要你用心体察,便会察觉到:那些在人生道路上顺风顺水的人都是处世的高明之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事业,之所以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和群体的认可,核心原因在于他们领悟了处世的方法。这些人,正是心思灵巧的人。人一生中经历的事情非常多,做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因此,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就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了。比如孔子的“中庸之术”,老庄的“无为之方”等等,这些都是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刚进入职场的人必须仔细领悟这些道理,成为一个心思灵巧的人,遇事常为别人着想,多体察他人的感受。心思灵巧还包含一个重要层面,那就是对待工作要善于钻研。有才能的人往往能超越常人,不专心的人注定难有建树。我有个朋友,进入职场后,不仅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而且善于思考,工作表现出色,朋友关系也十分融洽。不到两年,他获得领导认可,破格晋升为科级官员。
三稳即“嘴稳”、“手稳”、“心稳”
言语得体就是不多嘴,安静时反省自身过错,空闲时不去议论他人不是。不该询问的事情不问,不该表达的内容不说,务必牢记“灾祸常由口出,缄默胜于黄金”的深刻道理。研究生小吴因为能力突出,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然而小吴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多言,凡是了解的情况都爱向他人透露。后来在酒醉状态下透露了公司机密,导致公司遭受了严重损失,最终被解雇了。
持重就是不该使用的物品不用,不该接触的物品不碰。无论是公共财物还是个人物品,即便非常珍贵或者数量很多,只要不属于自己就绝不能取用。别人是否取用是他们的选择,关键是要管住自己的行为。必须明白贪图小利最终会吃大亏,这样会被他人轻视。那些被人轻视的人,自身就没什么意义了,怎能奢求获得他人的敬重与支持呢?我们公司里有个叫卢的员工,二十多年都没挪过窝,和他资历相仿的人都得到了晋升重用,只有他始终未被提拔。关键原因是他爱贪小便宜,领导和同事都对他评价不高。
内心安稳就是要保持镇定自若的心态,不追求速成,不急于求成。缺乏沉稳,难以有所收获。真正的风浪往往出现在平静之后,真正的底蕴总是在宁静之中积累,真正的成就是在从容不迫中逐步取得的。想要做到内心安稳,首先要端正心思,朱元璋曾说过:做人做事,关键在于端正心态,心态端正了,没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心态不端正,各种私心杂念就会趁虚而入,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必须保持内心安定,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稳如泰山,无论受到何种对待都保持从容,掌控一切。台湾那位声名显赫的星云大师,毕生舍弃了众多名利诱惑,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夙愿——兴建图书馆。他为此付出了无数辛劳与汗水,迄今为止,已经建成26家图书馆,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凭借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一代佛学宗师,赢得了所有人的景仰与效仿。
“一步三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就能获得圆满的人生。
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关于心态(2):职场里的“卷柏”
这家企业规模庞大,我已在此服务半载有余,职位却始终没有变化,连晋升的迹象都未能察觉,心中倍感沮丧,毕竟我拥有六年的从业经历,工作表现也相当出色,难道管理者就不能识别人才吗?为此,我开始着手更新个人履历,留意就业市场动态,同时向部门主管递交了离职申请。
领导来找我,我事先准备了好多回答,没想到他没问别的,反而要给我讲个事儿。他说的植物叫卷柏,这种植物很特别,能自己移动位置。一旦觉得水分不够,它就把根收回来,蜷成个球状。因为它很轻,风一吹就能被带走,碰到有水的地方,就马上把根重新栽下,先住下来。
领导讲完那番话,询问我的想法。我琢磨着,这不就是我吗?大家都想往上升,是天性使然,却没料到连“卷柏”都这么有头脑。所以我直接表明态度:这种植物移动是为了活下去,我完全同意。
他继续讲述了故事的另一半内容:一位研究植物的人开展了一项测试,用屏障物将卷柏的四周圈起来。结果,当卷柏尝试移动时,会被这些障碍物挡住,从而不得不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卷柏最终意识到了这个情况,就在那个地方生长根系,从此不再迁移了。
我忍不住补充道:如此束缚它,它岂不是处境艰难?总监露出笑容:恰恰相反。既然它决心不离开,就会把根系牢牢固定在地下,生长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旺盛。毕竟,根系越发达,吸收的水分就越充足。
总监看我的表情,表示:如果明天你继续不拿走辞职信,他就同意签字。
离开他的房间之后,我进行思考。为何过去这六年间,我多次更换工作?尽管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表现也相当出色,却始终无法晋升到领导岗位?我意识到自己就像那种轻浮的卷柏,只追求短期的好处而四处漂泊。假如我继续留在这家单位,踏踏实实地工作,是否能够体会到越是钻研,前景就越宽广?

第二天,我从领导那里领走了辞职信,决定安定下来,不再做漂泊不定的风滚草。
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关于心态(3):话聊不可伤“七寸”
工作中,由于领导和同事间的互动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语言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大家都认同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一句话既能让人开心,也可能让人生气。所以,在职场上说话必须注意场合、方法,还要把握分寸,不能随意说话,以免在聊天时伤害到别人的感受、自尊或心理。
一句话搅冷了宴会
前不久,我去参加公司刘总的生日宴会。
刘总虽然职位在我之上,但因是故乡人,彼此交情很深。宴席非常盛大,宾客众多,场面活跃。各位公司负责人都站起来,端着酒杯向寿星表达祝福。当轮到我敬酒时,我说出了事先构思好的祝福语:此时正值丰硕的季节,我们共同庆祝刘总四十寿辰。人生路上哪能不喝酒,每一杯佳酿都散发着芬芳。此刻,我们衷心祝愿刘总身体康健,事业顺遂,诸事顺心,生日美满!
随着潮水般掌声的响起,刘总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看到刘总优雅的身影,我接着说:刘总真是公司最出众的女性,要是再配上一双高跟凉鞋,就能和巩俐相提并论了。我原本想说刘总容貌出众且年轻,几乎可以和当红女星媲美,没想到话一说完,刘总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原本热闹非凡的宴会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刘总脸色沉了下来,很不悦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把手里端着的酒杯放下了。
全桌人都能感受到刘总的不悦,气氛立刻变得沉闷,大家都不再交谈,也不劝酒,而是低着头,呆看着盘中的食物发呆。目睹这情景,我感到十分困惑,不明所以地看着众人,脸上露出十分窘迫的神情。此刻,旁人低声示意,我才猛然醒悟,原来,刘总身形不高,长久以来因身高感到失落,而我方才的戏言,无意间戳中了她最不希望被触及的“高度”这个敏感点!
那位过生日的人提不起兴趣了,庆祝活动还进行有什么意义呢,结果,原本兴高采烈的生日聚会因为我的一句牢骚话仓促收场了,我呆呆地望着空无一人的餐桌,内心深感自责。
职场上,领导和下属的互动非常复杂,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整体失败。沟通是上下级交往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不伤害对方的痛处”是基本准则。坦诚交流固然重要,但必须把握分寸,否则在情绪激动时,言语失控可能会损害领导的面子,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一句话戕害了友情
五年前,我在企业任职期间,与一位来自乡村的同窗阿光相识,并一同在单位工作。
阿光工作努力,进步很快,凭借卓越的能力在公司中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不过他非常注重个人尊严,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总是极力保密,不想让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知晓。
那天,单位召集骨干人员聚会,众人就单位怎样开拓新项目展开了讨论。我同阿光各自提出了看法,不过我俩的观点大相径庭。阿光在讲话时委婉地指出我经营思路落伍。我在这家单位工作多年,实在无法忍受这种事,便心血来潮,直指阿光的脸,高声质询道:你一个乡巴佬,懂得什么是营销观念吗?在公司领导面前,你一个农村孩子,也配谈论观念?
阿光又急又窘,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会议结束后,阿光向单位递交了离职申请,随后含泪前往另一个省份,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和我通过信,我因此失去了生命中极为珍视的一位挚友。
同事互动频繁,彼此关系密切,同处一个工作环境。所以,在交流时更需谨慎,既要清晰传达意思,又要顾及对方感受,让对方明白:我们为共同目标而合作,目标一致。这样,避开对方敏感点,就能顺畅沟通,相处融洽。

职场中,上下级之间或同事之间,常因言语失当引发矛盾。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表明许多人欠缺沟通技巧。说话时,务必顾及对方的感受。表达观点需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避免因冲动言辞触及对方痛处,从而损害其尊严。短暂的释放或许令人畅快,却会在对方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永久创伤。每个人都珍视自尊,自尊好比个人的致命弱点。日常交往中,言语最难触犯的正是他人的痛处。
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关于心态(4):在职场上推“独轮车”
在职场工作了两年之后,赵刚开始感到迷茫,他发现,如果在工作中表现不佳,整个单位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会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缺乏能力。[id_1397296763]
听完赵刚的抱怨,爷爷爽朗地笑起来,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很容易处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下,有一种带一个轮子的手推车非常常见。这种手推车只有一个轮子,当车上装满了东西,用人力推动时,就很难控制平衡。要推稳这种手推车,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当地的人们把这种独轮车叫做“扭屁股车”,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要稳稳地推这种车,关键在于要扭动胯部。推行这种车时,身体需要不断向侧面摆动。当车头向左侧转时,推动者右侧的臀部要随之向右摆动;而当车头向右侧转时,推动者的左侧身体要相应地向左摆动。这种方式有助于维持车辆的稳定。在那个时候,汽车十分罕见,道路环境也较为安全,因此推车的人们在路上都是这样持续地左右摆动着身体行进。如果笔直地前进,不仅推动起来十分吃力,而且难以维持小车的稳定,小车常常会向一侧倾斜,甚至发生倾覆。实际上,你先前提及的职场情境与推行独轮手推车并无二致,核心在于精准控制平衡状态。
听了爷爷的讲述,赵刚豁然开朗。从那时起,他在工作中,总是拼尽全力,力求把任务做到最好,每当工作成果出色时,赵刚的心态就会转变,不会因为业绩的提升就喜形于色、得意忘形,因为他认为那样容易让人心生不快。取得优异成绩之后,他显得十分不张扬,也很少自诩,当旁人略带嫉妒地称赞几句时,赵刚马上回应道:“这都是得益于各位的扶持,我在业务上才能获得这些进步……”
优秀员工在职场中,同事通常有两种复杂情绪,既欣赏又眼红。不过,当其工作表现突出时,此人往往保持低调,大家便不好意思指责他,也找不到嘲笑、抱怨、为难他的借口,最终只剩下赞叹和向往。一旦某个时期工作表现不佳,或是由于意外的差错导致业绩下滑,赵刚却能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这种精神风貌令旁观者深感钦佩,认为他拥有无比坚韧的毅力,绝不可轻视他。久而久之,赵刚在职场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同僚们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工作表现出色时,切勿沾沾自喜;遭遇挫折时,也不必垂头丧气。应当像推行独轮车那样,操控者身体的转动方向需与车轮前进方向相悖,如此一来,方能确保在职业道路上保持平衡,持续前行且行稳致远。
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关于心态:工作两年后,赵刚开始感到迷茫,他发现,一旦工作表现不佳,整个单位的人都会看不起他,认为他缺乏能力。可是,要是你使出全力把工作做到特别出色了,变得非常突出,好不容易能扬眉吐气了,好不容易可以挺直腰杆说话了,结果,却引来了某些人的羡慕,接着就是说闲话,就是与你保持距离,甚至联合起来在工作上给你使绊子、与你作对。无论工作做得怎么样,在公司里都不会受到同事们的喜爱。这类情况让赵刚感到十分苦恼,心里充满了委屈。
听完赵刚的诉苦,爷爷哈哈大笑:“其实,这个事情非常好解决。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有种独轮小车非常普遍。这样的小车因为就一个轮子,车上装满东西后推着行走不容易把握平衡。推这种小车有种诀窍,乡亲们把这种独轮车称呼为‘扭屁股车’,顾名思义,推稳这种独轮车关键是‘扭胯’。推这种车行走其实就是一路上‘扭’着走。就是小车车头向左拐的时候,推车人向右边扭胯;小车的车头向右边拐的时候,推车人身子向左边扭胯,这样,就可以达到小车的平衡。那时候汽车非常少,路上安全,推小车都是在路上这么不断地扭来扭去的行走。如果直直地走,不但推着非常费力,并且还不容易把握小车的平衡,小车会经常歪倒在地甚至会翻车。其实,你刚才说的职场上的事情和推独轮小车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把握好平衡……”
听了爷爷的话,赵刚恍然大悟。从此,工作中,赵刚尽力地工作,力争把工作尽心干好,当工作成绩做得好的时候,赵刚的态度“反方向扭”,不是随着业绩的好就眉开眼笑、扬眉吐气,因为那样会让人反感。好成绩面前,他变得非常低调非常谦逊,别人酸溜溜地夸奖两句,赵刚立刻说:“承蒙大家帮助,我在工作上才取得这些成绩的……”
职场上对待出类拔萃的人,同事的心态一般是比较矛盾的,就是既佩服又嫉妒。但是,工作成绩好的时候,当事人为人谦虚谨慎,大家也就不好意思挑他的毛病了,也就没有讽刺、挖苦、刁难的理由了,剩下的只是佩服和羡慕。如果因为工作状态不好或者偶然的失误造成某阶段工作成绩不好,赵刚反而表现得很有斗志,这样的斗志让别人看了,内心很是佩服,觉得此人真是铁打的意志,不能小瞧。慢慢地,赵刚在职场上行走得很“平衡”,与同事的关系相处得也非常和谐。
在职场上成绩好的时候,不要随之得意;业绩不好的时候,不要随之泄气。也就是像推独轮车那样,推车人“扭胯”要与车头的方向相反,这样,才能在职场上行走得稳健,走得更远更长久。
媒体报道,三月是工作人士更换职位找工作最集中的时段,紧接着会有四十场专门面向新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举办。许多管理者表示,每年发放完岁末奖金后,公司会经历一段比较棘手的阶段,部分员工会因薪资待遇未达心理预期而提出离职。调查发现,存在某些群体,他们频繁变动工作,在任一单位的工作时间都相对短暂。
阿杰的境遇如此,他现年三十二岁,大学主修电子工程专业。工作后,他被安排进了一家国有企业从事电子相关事务。他感到这份工作单调乏味,不清楚要过多久才能获得晋升机会。了解到外资公司重视个人能力,不拘泥于资历背景,于是他转职进入了一家外资机构。在那里工作未满半年,他又觉得工厂环境过于封闭,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不足。最终,富有创造性的广告领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便加入了一家广告企业。接下来三年间,他在多个城市的广告机构任职,职位最升至策划主管、副经理层级。后来他察觉到房地产行业十分兴旺,便转而从事营销规划工作,随后又见同窗执业律师显得体面,于是也投身法律行业。大学毕业将近十年,阿杰至今未能寻得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连职业方向也未明确。每一份工作起初都以为契合自身,一旦实际操作,便暴露诸多弊端。
离职缘由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审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自幼缺乏归属感,时刻担忧领导或上司对自己评价不佳,在未完全探明对方态度时便选择离开。另有一些人是因为社交困境而选择变动工作,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不清楚真正渴求的生活,总在比较中寻找,可一旦到达新的环境,便会发现现实与预期相去甚远。接连不断地更换职业,最终导致自己的工作道路陷入不利境地。其实,任何职业都有其可取之处,也都会遇到不少挑战,关键在于个人的应对方式。作为雇员时,往往觉得上司有权威,但成为管理者后,才明白发薪日对老板来说最为关键。因此,在职业转换频繁的时期,应当先冷静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马斯洛这位心理学家提出过观点,职业选择与伴侣寻找颇为类似,工作若不称心,便阻断了一条通往内心满足的关键路径,他提出了人的需求分级理论,生理层面的需求排在首位,其次是安全层面的需求,再次是涉及归属与情感的需求,然后是关乎自尊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先琢磨一下往后准备干的两样或三样工作,或许你已经在做其中之一了。此刻扪心自问,是什么让它们对你产生吸引力?你期望从某份职业中获得,而其他工作无法提供的特质是什么?接着,将你对上一个问题的回应,对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哪个层级的需求最契合你倾向的职业?倘若发觉工作之所以诱人,仅仅是因为薪酬丰厚,那么这份工作便仅仅满足了你的安全需求。另一份职业之所以对你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能够让你获得别人的敬重,或者让你有机会充分展现个性,那么这样的职业就能实现你自我实现的愿望。这种情况下,你会减少随波逐流的倾向,增强目标感,也不会因为碰到些许困难就轻易更换工作。
马斯洛反对部分职业顾问的做法,他们仅凭薪资高低和岗位是否契合当前市场,就给年轻人提供建议。更理想的途径是,创造条件让工作能够配合每个人的独特才能展现,并促进其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