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女性励志故事(上):
她们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惊艳的容貌,也没有一手遮天的爸爸,她们一个人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步步走向自己最想去的目的地,在那么多人当中,她们只是普通人,但是她努力的活出了最好的人生。家长们可以把这篇文章读给所有努力的女孩们听——与其羡慕别人这样那样,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做,幸福真的是自己争取来的!
昨天和H聊天,她开心地说:“我们搬新家了。”还拍了照片给我看。自习室的照片墙上挂着我们在大学宿舍的照片,窗台上那一排绿植在明媚的阳光下,依然翠绿美丽。
我上大学的时候,H的床就在我对面,她不止一次跟我说,毕业两年之内一定要让爸妈搬进新房,我一直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因为那时候哈尔滨的房价已经很高了,一个普通刚参加工作本科毕业生的工资对于首付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没想到两年后她竟然真的兑现了诺言。
H上中学的时候,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治疗花了不少钱,母亲失业,本来就属于低保户的家庭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刚病倒的时候,她一个星期没上学。后来我才知道,班主任召集了全班同学给她捐款。第二天开家长会,H上台发言,说了很多感谢的话,然后把钱全部还了回去。我不知道15岁的她说了什么,只知道她讲完之后,台下很多大人都流泪了。
H说,从那以后她就没再花过父母的钱。她从重点中学转到普通中学,因为那所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给她高额奖学金。她申请了助学贷款才上大学。而我一直在做兼职,从每小时30元的家教到做各种小生意。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她成为学生会副主席。她受到学院600多名学生的敬佩。她努力工作,从不抱怨。毕业前夕,学院举行毕业晚会,她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她通宵编辑视频,一点一点制作字幕。视频播放时,许多人感动得流泪,她坐在观众席上静静地看着。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多努力,她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我和她生活了这么久,见她那么努力,却从没听过她抱怨。她只是偶尔说一句“羡慕你从小无忧无虑,但我不知道怎么做到。我有办法,我有责任。”所以在大学四年期间,她不仅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生活费,每年过年还要给他们几千元。在房地产公司工作后,每上新项目,她都会加班加点,想尽快攒够钱买房。她对我形容自己的生活就是“把每一分钱都花一半”。现在她的工资应该挺高的,但她还是穿最朴素、最便宜的衣服,还是省着钱给爸爸妈妈买最好的东西。
今年五一,我们小聚,我讲了我最喜欢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一个故事。热爱拳击的女主角在一场艰苦的比赛中获得了高额奖金,但她没有给自己买什么礼物,而是给妈妈买了一套新房子。没想到,站在宽敞明亮的新客厅里,妈妈四处张望,生气地说:“你知道吗,我要是有房子,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了!”她接过钥匙,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期待喜悦的表情从黯淡变成了绝望。
我跟H说我看这一段的时候一直想到你,当然后半段不合适,H笑着说后半段也合适,有了新房子,我们家就不能再领低保了,除非我跟户口本分开,因为房产证上写的是我的名字,哈哈。
她一定不知道,在我苍白贫瘠的生命背后,因为她,因为她爽朗的笑声和她那柔弱却充满能量的背影,让我获得了那么多的勇气。
在日记条目“我比谁都更相信努力的意义”中,我写到了我的另一位和H一样坚强正直的大学室友,其实我还有另外几位室友,一位是年入过亿却低调谦逊、美丽温柔、大扫除时抢着打扫厕所的富二代女;一位是春夏秋冬每天五点半起床锻炼或学习,连续三年获得校女子篮球队冠军的勤奋女士;一位是一年自学日语考过二级,在上海过着光鲜亮丽生活的才华横溢的女生;一位是我现在的女研究生同学,有一位是《一步到位》某期节目的冠军。 有的人第一年就拿到了20万年薪的offer,有的人自己创办了公司,有的人25岁就毕业拿到了博士学位。
他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惊艳的外表,也没有一手遮天的爹,唯一的富二代女从不炫耀,为了出国拼命复习GRE、托福,失恋时流下过一滴泪,他们都是人群中那么普通的人,却拼尽全力活出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成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几年。看着他们实习时早起晚睡,寒冬里在雪地里在公交站下瑟瑟发抖;看着他们写论文时刻苦钻研,在浩瀚的文献中一步步攀爬;看着他们勤奋工作,在这个大城市里找到一丝微弱却温暖的光亮。
那顿饭我可不怎么喜欢。几位同事都评价说某银行的一位女客户经理“付出很多”,最后当上了副行长。在烟雾中,她们学习时的兴致渐渐消失,明亮的眼睛里也笑了起来,交换着怀疑和嘲讽的眼神,说着“不知道多少”而已。只有我一个人在心里悲哀地叹息。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为什么男生的升职受到掌声,而女生却要忍受谣言、流言、质疑和指责。
相比之下,我更佩服身边这些女孩子对待校园、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在“剩女”被津津乐道的时代,她们秉承着“宁可单身,也不和不够好的人在一起”的原则,毕业多年后依然保持清澈的眼神;在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的时代,她们守护着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对枯燥无味、永无止境的学术生活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她们仿佛天生就拥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在荆棘丛生的世界中也能生存下来。它既不呼救,也不在环境中固步自封,而是主动适应各种残酷的规则,然后在孤独狭隘的缝隙中顽强生长,直到幼嫩的嫩芽最终绽放出淡淡的芬芳。
我也不喜欢那个老派的同学,总是抱怨:“这个国家已经破碎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陈文熙那份郑重的告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日子并不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匮乏反而带来了一天比一天更多的希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她不是瞎子,她只是看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忧虑与安慰、悲剧与欢乐,总是并存的。”
前几天在看一本书,里面讲的是财经作家吴晓波面对一个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失望和不满。他说:“其实只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逃避,而且是坚决的逃避;二是斗争,而且是妥协的斗争。”他说,在复旦大学读新闻专业的时候,他解剖分析了成千上万篇新闻文章,一点一点学会了如何写新闻故事。因为老师说知识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的,所以他把自己锁在图书馆里,一排排地看书。他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最后读到珍本馆。现在他说:“当我步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并不抱怨我所接受的大学教育。直到今天,我也不抱怨我所生活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无路可逃,只能和自己斗争。”
而我也想相信,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管我们是否受苦受难,每一天都是好日子。在我们短暂而短暂的生命中,希望不是聊胜于无的东西,而是所有生命日常的丰盈。《恋爱中的犀牛》中有一段话,希望是温暖的手套、冰凉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它日复一日地支撑着我们的梦想,让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我们,升华到朴素的境界,飞翔在生命的天空之上,奔向更加光辉壮丽的人生。
既然无路可逃,那就战斗到底吧。

我想总会有一种方法可以带我们去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
职场女性励志故事(二):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事业有成的人物,是一位被誉为“铁娘子”的女性经济人物,她就是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华人女企业家”、“全球50大商界女性、全球百强CEO”——董明珠。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董明珠荣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谈起董明珠,竞争对手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寸草不生。”可见这位铁娘子有多厉害。格力内部员工是这样评价女儿的:老板“说话有气势,做事雷厉风行,就算不化妆,看上去也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媒体说:“虽然这个女人在36岁之前生活平凡,但36岁之后,她变得不平凡了。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道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女强人的励志职场故事。
董明珠的创业故事为什么如此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一样,36岁从基层销售员做起,15年后,凭借超越普通女性的能力,一路晋升为格力集团CEO。
1. 大器晚成,但才华横溢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董明珠出身卑微,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1975年参加工作,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工作,36岁之前,她的人生也是那么的平凡,谁也不会想到,36岁之后,董明珠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创造了人人敬佩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拼,当时她已经36岁了。来到格力,她要从基层销售员做起,一天之内就追回了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务,让时任总经理朱江洪印象深刻,成为营销界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由此开启。凭借勤奋和真诚,董明珠不断为格力公司创造销售神话,她个人销售额一度飙升至3650万元。
2. 果断的女老板
1995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销售经理,当时下属是这样看待这位女老板的:一个从来不按规矩办事的人,她只有一条“规矩”: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隆冬时节积压的1.9万台空调。应对的惯用手法是降价300元/台,然后甩卖。董明珠说:“没办法,产品降价很正常。”她出人意料地把积压的空调分给了每个经销商。这位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竟然烧到他身上,而且烧个不停。
在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也立下规矩:“上班时间不准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款50元,第二次罚款100元,第三次开除。”有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都在吃东西,才10秒,铃声就响了,董明珠也不客气,向每人收了50元,大家都愣住了。董明珠说,只要违背原则,不管多小的事,都是大事,我们会处理到底。
有一天,一个年销售额1.5亿的大经销商来找格力,要求特殊待遇,他的语气充满傲慢,不容商量。董明珠不但不搭理他,反而狠狠回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大家都在为这个女老板担心,一个职位尚未坐稳的销售经理,毫不犹豫地在一天之内扔掉了1.5亿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违背原则,就算是主子也要把你免职。
女强人的铁拳让经销商们屈服了。很多空调厂家往往对大经销商纵容,允许他们跨区域经营,这样小的地方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来,市场一片混乱。如果经销商能把生意做大,就有前途。
3. 用铁腕手段解决债务问题
拖欠付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已。不信邪的董明珠在一年之内解决了所有问题,她的手段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是拖欠付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货款到账后,先付款再提货。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向格力CEO朱江洪抱怨,甚至有人宣称:“要么她,要么我。”董明珠没有屈服,她针锋相对。朱江洪劝董明珠:“你能不能先付全款,先把货发货,再收钱?”董明珠笑着说:“好。”钱一到,董明珠就说:“要货?先把钱拿来。”董明珠理直气壮地说:“别人这样做,我在格力不会那样做。”就算我把头撞墙100次,撞出血来,董明珠也不会被撞101次。债务这堵破墙,必须倒塌。
董明珠强硬的结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应收账款,没有三角债。之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把钱转过来,一分钱都拿不到,只要把款付了,货绝对不会拖延。董姐办事能力很强。
4. 职场女性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时的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小时,据说董明珠经常在睡觉或者午睡的时候思考问题,有了想法,董明珠就会在半夜一两点钟跳起来,拿起笔记本记下来,甚至半夜给老板打电话,正是她的拼搏精神,催生出了很多营销妙招。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就是根据淡季投入资金的大小,给予经销商相应的优惠,这样就把“钱货”关系变成了“钱利”关系,解决了厂家淡季生产资金的短缺,也缓解了旺季的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的淡季回款比上一年增长了3.4倍,达到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的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车发明了“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返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通过淡季返利获得了15亿元现金回笼。淡季价格战,各品牌不得不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严重损害了它们的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一分钱都不能降。但8月31日,格力宣布将从1亿元利润中拿出2%按照销售额的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在空调行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量却增长了17%,首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减营销队伍省下来的钱都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给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靠分销格力赚钱,公司才能长远稳固。她不仅将热销的空调品种均衡分销,防止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空调身份证,让每一台空调都在市场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月到3月是淡季,4月到8月是旺季,淡季和旺季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淡季价格比旺季要低2万个点,大部分厂家都想尽办法把旺季从4月挪到3月,以期获取更大的利润。
1998年,董明珠突然灵机一动,在朱总的支持下,宣布淡季延长一个月,3月份的淡季价在4月份继续执行,格力不要已经收到的钱,等到其他厂家回过神来,很多大经销商已经把钱转给格力,购买格力产品。有厂家感叹:“董明珠真是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一招。”
就这样,15年的时间,董明珠从一个基层销售员成长为格力电器总经理,2005年到现在,她一直担任格力电器副董事长、总裁,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以来,她和董事长朱江洪一起创造了我国企业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带领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到2005年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之后,销售额每年都以30%的速度递增,净利润也保持15%以上的增幅!
5. 给职业女性的建议:
有媒体采访董明珠,问她对职场女性有什么建议。
董明珠说:在职场上努力的女性,首先要懂得做好人。什么叫做好人?就是我要尽我所能,在我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很多人会说,将来想当总经理,那不是目标,是个人目的,我要在我的岗位上比别人做得更好,这就是目标。你比别人做得更好,你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你的职位名称就会改变。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
我们该如何理解成功?董明珠从来没想过总经理这个职位是成功的象征,总经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要履行更多的职责,对她来说,不是光环,而是一种负担。希望董明珠的励志职场故事能给80后们一个参考,祝大家事业有成。
职场女性励志故事第三部分:
在某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奋斗四年,终于在公开竞争中被提拔到市场总监的职位。哭了。
公司人才济济,用人原则就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表面上的笑容总是一束花和睦相处,内心里却谁也不愿示弱,锋芒都藏在暗处。比如我的上司朱明朗和我都是三十岁以下,经验和能力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就是她比我早两年进公司,短短两年时间,我就成了她的下属,心里气愤不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所突破。朱明朗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犯过什么大的失误和瑕疵,我又怎么可能放过他呢?我并不想跳槽,毕竟事业才刚刚磨练。一个提示弹了出来,然后不辞而别,我舍不得放弃自己辛苦搭建起来的那一小片天空。
我又拖了两年,朱明朗受不了寂寞远嫁,我终于接替了她的位置。从集团公司的旋转门出来,连高跟鞋都传递着。工作的轻松与快乐。同事、朋友、陌生人都显得那么亲切友好,就像我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一样。工作也挺顺利的,被后来进公司的小“姑娘们”视为前辈、偶像、领袖。和看朱明朗时一样崇拜的眼神,古灵精怪又乖巧听话的姿态,努力展现自己独特才华的样子……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更多过去的自己。我的内心开始忐忑不安,痛苦过后,却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现状,格外谨慎。小优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我的学妹,我们同一所大学毕业,比我晚一年。她是一个有潜力的女孩,如玉,经过雕琢,会成为一件大事。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两难境地。培养新人就像给别人做嫁衣,嫁衣做好的那天,自己就要隐居江湖;或者像朱明朗一样,熬不过时光的流逝娶妻,过上隐居的家庭主妇生活。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尤其是一路走来自己拼命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让我尽全力去扶持新人?我还记得当初朱明朗的苛刻和矜持,自己拼了今天的成就,自己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为了在职场上有光明的前途,自己一直保持着修女般的私生活,简单而纯粹。一颗从不知道爱情的心,是荒凉而灰暗的,我常常觉得自己老了。
情人节那天下午,办公室里的小女生们期盼的,都坐不住了,等待爱情和玫瑰,是这个年纪给她们最好的教训,我坐在半透明的格子间里,看着她们这些小仙女,她们每一个都像是沐浴着雨露的鲜果,让人忍不住想摘下来吃掉。孟宇最先收到玫瑰,她们一下子就冲了过来,让孟宇羞得满脸通红;小米收到了3朵珠珠收到了99朵红玫瑰,满脸通红;而小优收到了两束玫瑰花……她们的好心情感染了我,我在格子间里竟然有了小女生的感觉,回想起大学时被人追求的时光……我有多久没有享受过这种被宠爱的幸福了?
快下班的时候,她们开始偷偷打扮起来,一边忍不住兴奋起来,一边偷偷往我的办公室看了一眼。我是一个出了名的严厉的老板,不过此刻我也没打算出去打扰她们。她们的小可爱和小手段让我看到了这些女孩的另一面——抛开功利、嫉妒等一切私欲之后的纯真一面。临走时,她们给我发短信:师父,我先走了,情人节快乐!你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她捧着一大束白玫瑰向我的办公室走来。我抬头,大束白玫瑰落入我的怀里,芬芳而甜蜜。小优说是送给我的。她还说,她一直把我当成她的榜样,希望有一天她也能像我一样优秀。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小小的奢侈愿望。 小优羞涩的说:“如果有一天我偶像你结婚了,我特别想为你做一个结婚蛋糕。”伴娘……”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帮她理了理围巾,说:“谢谢!小姑娘我会考虑你的。我们快点走吧,别让你男朋友等太久。”
我心里突然被这个小姑娘给搅动了一下,或许,包括小优在内的她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狡猾。我在办公室里呆到很晚,又是情人节,没有情人,单身女人能去哪里?再说,这个城市里充满了爱和亲情。小优的话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我为了所谓的未来,就要孤身一人过一辈子吗?还是,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提防同辈和小辈。而我,最终又能达到什么境界?
临近五一假期,公司春游,我和人力资源总监聊天时,无意中提到了朱明朗。她说朱明朗辞职前,力排众议极力推荐我接替她的职位。当初和我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很多,关键时刻朱明朗的支持很重要。我对朱明朗的偏见一下子消失了,第一次对她心生感激。如果不是她,我想我可能也赢不了。我还需要努力,如果不是她那么要求严格,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我?事实证明,我没有让朱明朗失望,这也是我跟随她努力工作这么多年唯一的心态——不让她失望,让这个优秀的女人重视我、关注我。我在乎她的评价,就像小优现在仰望我一样。 但此刻,我必须承认,我的心肠没有朱明朗那么善良。春游结束后,我给朱明朗发了一封邮件,千言万语涌上他的心头,最后只表达了真挚的祝福。她很快回复了,附上的照片是她怀孕六个月的照片。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依然美丽迷人,身边是她深爱着的,毅然嫁给他的丈夫。朱明朗说,有时候淡然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幸福,希望我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的眼圈不自觉红了起来。
年底公司选人去日本留学,我推荐了小优,消息公布时,小优竟然抱住了我,让我措手不及,临走前我送她,她笑着问我答应不答应,说“我两年后回公司一定会娶她,只让她做我的伴娘。”我笑了,心目中的爱情,在我意识到职场上也需要共情的时候,已经悄然到来,这一次……,我要好好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