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谓“学海无涯”,纵然“耕耘”,也是枉然;“宇宙无边”,就算你是“爱因斯坦”,也需要“相对论”;书虫是“无知的”,所以一定不能“自以为是”;“兽”再怎么努力,“懒惰的蚂蚁”也是无用武之地……这一切莫名的“情怀”都来自于手机微信,尽管隔着层层“防火墙”,但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书匠们的一阵旋风。这样的“头脑风暴”——本以为只是自己“无聊”写了些废话,可谁知道“蚁界”里还有与书匠“熟”的同类人,于是百度搜了下这篇“现代学习”的博文,题为“现已发售”。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据说是从日本北海道大学引进的“生物学名词”。但搜索后发现,提到“鹦鹉”的几乎都是本土管理学者。百度搜索了好久,相关帖子几乎都一样,都含糊地说这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是谁在哪年哪月、在什么背景下做的?这个“研究成果”在生物学上可靠吗?真是这样吗?作为文科生,我没办法判断,只能冒着“造谣出丑”的风险,根据网上的信息,整理一篇讽刺娱乐的文字,仅供博主参考。尤其是我们MBA学生,饭后、课内课外,都拿它当话题“安慰自己”,仅此而已。
据说(而且只能是“街谈巷议”或者“道听途说”的意思),“懒惰蚂蚁效应”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组在一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对三个黑蚁群(每个群由30只蚂蚁组成)的活动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在勤奋地寻找和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则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标记这些“懒惰蚂蚁”并进行观察,进一步发现,当蚁群的食物来源被切断时,平时非常努力工作的蚂蚁就“不知所措”,而“懒惰蚂蚁”则会“挺身而出”,奋力“出击”,带领蚂蚁迁往它们已经侦察到的新食物源……原来,“懒惰蚂蚁”大部分时间都在“侦察”和“研究”蚁群动态、外界环境和风险,它们能观察到蚁群活动的薄弱环节或“安全风险”,不断探索新的食物源,从而保证蚁群在出现意外“食物短缺”时,能够继续获得新的食物供应; 研究人员随后把这些懒惰的蚂蚁全部抓起来,放在一起。结果,80%的懒惰蚂蚁慢慢变成了勤劳的蚂蚁,但还有20%的蚂蚁仍然很懒惰。蚁群里所有的蚂蚁都停止了工作,变得一片混乱。直到“懒惰蚂蚁”被放出来,整个蚁群才恢复了忙碌有序的工作。在一个蚁群中,“懒惰蚂蚁”在蚁群陷入危机时,发挥着“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关键而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为“懒惰蚂蚁效应”。
其实,这些所谓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就其“核心思想”或“关键知识”而言,根本就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借用了“进化生物学”(这个“新名词”听起来很奇怪也很诡异——现代“生物学”不就是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吗?!或者达尔文是“生物学之父”,没有“进化论”哪来现代“生物学”?!如果你敢用通俗的话来说,“进化生物学”这个名词,和“妈妈生女儿”理论一样,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证据和数据,“装模作样”地说出一系列看过娱乐节目《动物世界》和《社会生物学会》的人都知道的常识:
——雄狮守护着狮群,雌狮则忙着捕猎;
——蜂王不采蜜,工蜂却忙着采蜜;
——“用脑子劳动的人统治别人,用手劳动的人被别人统治”……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世界是从“生物世界”和“动物世界”进化而来的,自然逃脱不了一般“生物规律”的控制,而“人类世界”的“社会行为”可以从“蚂蚁世界”的行为中推导出来。及其规律,从“蚁群”中我们想到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原则”,比如20/80法则等等。这似乎是最“合乎逻辑”和“自然”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英语时,很多中国学生可能还记得那则关于苏格兰王子的励志寓言:苏格兰王子布鲁斯率领他的军队抗击外来侵略者,连战七次,七次失败后他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他看到一只蜘蛛在织网,七次失败后,第八次依然坚持,终于成功了,他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被“蜘蛛的行为”所启发,再次组织了抵抗行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以“勤劳勇敢”的蚂蚁为例,“懒惰蚂蚁”的行为可以与建筑工地上戴着“红帽子”的监工管理戴着黄帽子的“农民工”联系起来,可以与各类工商企业联系起来。如果想到组织中衣冠楚楚、深入基层视察的中高层领导,再想到房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时时刻刻刷微博的潘石屹、常年在外奔波的王石……你会被对毅力的盲目赞美所困扰。对不劳而获、无所作为的传统“懒惰蚂蚁”观念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持保留甚至质疑的观点,也反对“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由领导人书写”的观点。或许,我们也能对真相有更透彻、更乐观的认识和把握。
所谓“懒蚂蚁效应”,其实就是帕累托的80/20效率定律——任何一个组织,80%的“工蚁”成员都非常勤奋,他们大多忙碌、循规蹈矩,努力工作但常常无所作为,而要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或“集聚效应”,离不开20%的“懒蚂蚁”,也就是管理者的带领和管控。

要清晰地理解这个“常识”,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懒惰”与“勤奋”,并自上而下地进行演绎推理。
首先,如果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它们的行为,就会发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有机体”,从蚂蚁、蜜蜂、蜘蛛到狮子、老虎、鬣狗,以及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成员,都确实存在着“懒惰”和“勤奋”的行为。毫无疑问,这两类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根据进化生物学对“懒惰蚂蚁效应”的实验研究,将两类蚂蚁群体的“行为特征”命名为“懒惰”和“勤奋”,这其实是明显的“误导”,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和哗众取宠”——很明显,他们假设所有的“社会有机体”都会有各种“社会分工”,比如“性别分工”、“大脑和身体分工”、“内外分工”等,用“懒惰”和“勤奋”来形容它们各自的行为特征是不恰当的。
传统流行的“懒惰”与“勤奋”概念所体现的“体力劳动”行为,被用来无厘头地描述群居生物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脑力与体力分工”的差异;换言之,他们所指的“懒惰蚂蚁”在“脑力劳动”层面是“勤奋蚂蚁”,但在“体力劳动”层面却“懒惰”。相反,他们所指的“勤奋蚂蚁”只是在“体力劳动”层面“勤奋”,但在“体力劳动”层面却“懒惰”,在“脑力劳动”方面则是“懒惰蚂蚁”。这样一来,将两类蚂蚁的社会分工行为特征描述为“懒惰”与“勤奋”,岂不是有点“无厘头”? “装”就是说一些妇孺皆知的常识,给一些“满口胡言”的专家、禽兽提供一些“花招”或者“说辞”,但其中的“知识”实质又是什么?性意义又如何呢?!
从这个角度看,后面一系列关于“懒惰蚂蚁效应”的言辞流利、有理有据的解释,虽然是近乎常识性的“胡言乱语”,意在玄妙,却似乎给那些深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或失去“初心”的人敲响了警钟,那些“忘我”的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似是而非,有时还能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勤奋与懒惰相辅相成,勤奋有它的原则,懒惰有它的理由。懒惰或许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想想那只勤奋的蜘蛛,它的网为什么经常断?也许是因为它不勤奋,它只是选择了错误的地方,比如选择了一个通风口来织网,所以网就会很容易断掉。为什么它不能换个地方,而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补网呢?这只能说明它不能跳出狭隘的视野,找到问题的关键。”
——“凡是像忙碌的蜘蛛一样忙碌,忙得在公司里乱成一团的老板,必定是一个不懂管理的老板。如果一个管理者不懂管理,他就永远找不到问题的关键,而且可能一遍又一遍地继续使用错误的方法,企业很难取得成功。”
——“一些干部员工对企业中不直接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的贡献存在一定偏见,认为这些人很少能为企业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甚至还会制造麻烦,浪费企业有限的发展资源。‘懒蚂蚁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客观、简明地分析干部员工中存在的这种认识,帮助干部员工消除误解,揭示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引导。”
——”相对而言,蚁群中的懒蚂蚁更为重要。企业中那些注重观察市场、开发市场、把握市场的人更为重要,他们不纠结于琐事,善于找准方向、指挥前进,能够大处着眼、大局着想、长远着想。纵观我市企业,踏实肯干的人才很多,但能独当一面、以创新思维开拓市场的“懒蚂蚁”太少了。比如在烟花行业,注重生产规模扩张、忽视市场整合营销的格局还没有得到很大扭转。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外贸规则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烟花生产企业。因为善于生产的“勤劳蚂蚁”多,善于把握市场的“懒蚂蚁”少,所以产品大多通过香港烟花公司贴上自己的标签销售。 标签运往国外市场,导致绝大多数利润被代工企业拿走,“秦蚁”所创造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并不属于自己,而是被别人瓜分……相对而言,在聚焦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有注重观察市场、研究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企业呼唤“懒蚂蚁”的存在。
那么,在企业组织中,哪些员工属于“懒惰蚂蚁型员工”呢?
据说(注:这只是鹦鹉学舌式的复述“据说”,笔者并未认真考证)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cott A. Snell教授曾给出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理论(注:这里的“人力资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与“人力资源”、“人才”交替使用的同义词,是结合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特殊性,把企业员工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一般人才和辅助人才的“傻瓜模型”。在这四类人才中,只有核心人才才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企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善于选拔懒惰的蚂蚁式人才,即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和决策人才。
例如,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奇瑞,近年来在行业内异军突起。但奇瑞原有的研发团队,是由其他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组成,有十余人因原公司拟解约而被淘汰。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组装,获取短期利润,而技术人员这些看似不干活的“懒蚂蚁”,则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市场再次证明,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拥有200多名研发人员。
应该承认,这个“傻瓜模型”及其对“懒惰蚂蚁型员工”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大致解释组织成员间的“专业化分工”关系。其实,“懒惰蚂蚁”不一定非要有定义,对于某一类人而言,也可以指某种角色、特质或行为倾向。这里存在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如何自上而下“统筹”提升认知判断能力的“主动运用”的问题。
如果听到老师用“懒蚂蚁效应”这样的流行语或神秘术语,就会机械地把公司的员工分成“勤奋蚂蚁”和“懒惰蚂蚁”两类,做着“分工明确”的不同工作。这自然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科学地把人当牛马看待”的泰勒式思维陷阱,或者陷入“脱离群众”的传统身份体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将“懒惰的蚂蚁”看作是一种能时刻观察全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惯于把握组织、单位、部门、团队乃至个人行为大方向的认知能力或行为倾向,那么在组织中,特别是在今天世界已经变得平坦、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后现代组织中,所有组织成员都应成为“懒惰的蚂蚁”——真正的工作者,应有办法摆脱日常事务、忙于上传下载、注意摆脱忙于打电话发邮件、忙于完成KPI指标等“狗屁工作”的纠缠,克服忽视全局和长期战略问题或缺乏整体性和挑战性危机感的行为倾向。
“奖金基金”网站上有一篇帖子,讲述了一场“现场”的职场情境剧,很有看头!——
前几天跟一位学长聊天,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毕业那年,他和同学进了同一家公司实习,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到12点。两个月后,公司评估他能进正式岗位,他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但他没能如愿,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生气,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辛苦60天,不过是笑话!”他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给他发了两份经营报告,一份给他,一份给那个人。一个同学的报告有几千字,但内容还算中规中矩,相比之下,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字,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战略分析部分,他只是简单提了一下,而他的同学却把公司的优势劣势,市场中隐藏的机会风险,生动易懂的指出来了。等他上完课,他的同学已经把战略问题研究透彻了。
豆瓣上有个群叫“干掉伪勤奋”,群里有一句话特别让人心碎:“机械的努力背后,不过是肌肉习惯性的运动,这看上去是勤奋,其实是大脑。”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考的深度;没有深度的思考,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就像我的学长,被自己肤浅的努力麻痹了。我把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却忽略了思维的提升。直到最后,我才明白,自己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以前看过《思考,快与慢》,书里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加州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他每天都在写作,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但是他的小说总是卖不出去,无人欣赏。他很苦恼,于是就到教堂问神父:“请告诉我,为什么我日夜写作,但是我的工作却没有任何进展?”神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你上午做什么?”他有些疑惑地说:“我在写小说。”神父又问:“上午呢?”他回答说:“我也在写小说。”神父继续问:“下午呢?”听了这话,年轻人有些不解。他不耐烦地说:“我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用来写小说了。”“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呢?” 看着完全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的年轻人,神父耐心地说道:“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不断重复、长期无休止的忙碌,这并不难,只要满足条件,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也就毫无意义了。”是啊,如果你只把刻苦写作作为你唯一的创作手段,没有思考,没有总结,你怎么能进步呢?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一段话:“大多数人看似勤奋,其实只是思考上的懒惰。熬夜读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个小时,长期不休假。如果这些事情值得夸耀,那流水线上的任何人都比你更努力。”一个忙于琐事、懒于思考的人注定平庸。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培养思考能力。养成习惯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桑德希尔·穆莱纳坦曾说过:“对任何组织来说,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反而让系统更加高效。”同样,作为个体,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一些闲暇时间去思考、充电、提升自己。
作家李尚龙曾经是新东方的一名老师。在学校的最后一年,他向排课员提出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课。同事劝他,“这样你少挣四五千块钱!”他咬着牙还是说,“还是不排队吧。”之后,每个周末晚上,当其他同事都忙着去公司上课赚钱的时候,他却呆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写读书笔记,思考个人价值观和人生方向。结果,教育培训行业没落了,同事们要么失业,要么被迫转行;他却成了畅销书作家,年入百万。
他在《忙碌,但不要太忙》一文中回忆此事时坦言:“不管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应该放空大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就像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队是闲着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制定更好的方向。”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像李尚龙一样,他没有像他的同事们一样,陷入工作的漩涡,无休止地工作;相反,他把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给自己留出时间去思考,不断寻找新的人生道路。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在《帝国思想》中写道:“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思故我在。人生只有给自己留有思考的空间,才能静静地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道路。
(本文所有图片及文字均来自网络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