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作为中国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始终致力于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其公开招聘信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根据最新公开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近期面向海内外启动了多批次人才招聘工作,涵盖教学科研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多个类别,招聘范围覆盖基础学科前沿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以及交叉学科新兴领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中科大本次招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择优录取”的原则,重点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招聘工作具有以下显著:一是需求领域广泛,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需求迫切;二是岗位类型多样,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教学科研岗位,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科研岗位,以及工程师、实验师、图书情报、财务、行政管理等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三是支持力度强劲,学校为入选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子女教育保障等全方位支持,同时依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人才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一流条件。
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持续加强基础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数学科学学院招聘代数学、几何学、分析学等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及青年骨干,重点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推动数学在人工智能、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物理学院则聚焦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等前沿方向,拟招聘若干教授级研究员,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人造太阳”EAST装置等项目的科研攻关。
在工程技术与前沿交叉领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成为招聘热点,信息学院拟招聘通信工程、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等方向的教授,承担6G通信、量子通信网络等国家级课题;计算机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招聘青年学者若干,鼓励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工程科学学院在机器人、智能制造、环境工程等方向开放多个岗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制造业升级战略。
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医技人员,涵盖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神经外科等重点科室,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三甲医院工作经验或海外科研背景,医院将提供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职业发展通道。

本次招聘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科研岗位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管理岗位需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部分高层次岗位要求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担任过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同等水平工作经历,且在相关领域取得显著学术成就。
应聘流程主要包括:网上报名、资格审查、学术评议(试讲/答辩)、体检、公示、录用等环节,应聘者需登录中科大人才招聘官网(http://hr.ustc.edu.cn/),按要求填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聘申请表》,并上传学历学位证书、代表性论文、科研项目证明、获奖证书等材料,报名截止时间因岗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教学科研岗位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部分紧缺岗位将根据报名情况适时招满即止。
中科大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于高层次人才,学校提供“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包括最高可达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安家费补贴、专属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配备;对于青年学者,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可获得150万-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80万-120万元的安家补贴,同时享受教授(研究员)同等薪酬待遇,在生活保障方面,学校为教职工提供优惠购买校内周转房或租赁补贴,解决子女入学问题(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均为安徽省优质学校),并完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福利体系,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问题1:中科大对应聘者的年龄有限制吗?
解答:中科大对不同岗位的年龄要求有所差异,教学科研岗位中,青年学者(如讲师、助理研究员)一般不超过35周岁,副研究员不超过40周岁,教授不超过45周岁;高层次人才(如讲席教授、特聘研究员)年龄可适当放宽,特别优秀者不受年龄限制,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40周岁,部分管理骨干岗位可放宽至45周岁,具体年龄要求以各岗位招聘公告为准。

问题2:非应届毕业生可以应聘中科大的教学科研岗位吗?需要满足哪些额外条件?
解答:非应届毕业生可以应聘中科大的教学科研岗位,除需具备博士学位、相关领域研究经历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具有连续3年及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博士后经历可计入),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TOP期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二是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承担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三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学术评议,证明其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符合岗位要求,对于特别优秀的海外非应届毕业生,可适当放宽论文数量要求,但需提供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