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患病率上升了25%以上。疫情缓解后,其对公众心理健康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针对当下职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访谈,并于近日发布了《2022职场心理状态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试图了解当下职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面临的心理风险。
报告调查的2100名职场人士中,38.7%拥有5-10年工作经验,20.7%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18.7%拥有3-5年工作经验,12.7%拥有1-3年工作经验。主要涵盖的行业包括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19.3%)、贸易/消费/制造/运营(14%)、会计/金融/银行/保险(12.3%)、房地产/建筑(10.3%)、服务业(8.3%)。
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
- 55.7%的受访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6.4%的受访者存在严重情绪压力和心理障碍
- 工作年限越长,心理积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态越稳定
- 经济压力(32.7%)、职场问题(20.7%)、个人成长(15.3%)是最令人困扰的心理问题
- 40.7%的受访者选择“消费降级”,31.3%选择“躺平”,24.3%患有“解封社交恐惧症”
- 20%职场人面临人际关系问题,近30%职场人陷入职业瓶颈

半数职场人士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焦虑、抑郁、迷茫是最令人困扰的情绪问题
报告将心理健康状况分为四种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1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态最好;55.7%的受访者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24.7%的受访者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缺乏积极情绪;6.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存在情绪压力、心理障碍等。
将工作年限与健康状况进行交叉检验可知,工作年限越长,心理积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稳定。报告显示,工作年限5-10年人群中37.5%的人、工作年限10年以上人群中27.5%的人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为4分(满分4分),即心情始终较好。工作年限1-3年人群中23.8%的人、应届毕业生中28.5%的人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为1分,即负面情绪明显较高。有专家表示,工作年限短的劳动者工作经验较少,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而且工作中面临的竞争激烈、挑战较大,因此与工作年限较长的劳动者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会略显严重。
在众多因素中,经济压力(32.7%)、职场关系/职业发展(20.7%)、个人成长/自我探索(15.3%)是最困扰受访者的心理问题,情绪压力、原生家庭、婚姻、家庭及亲密关系、身体及行为问题等也呈现出一定的困扰比例。
在具体的困扰情绪中,焦虑、抑郁、困惑是最为突出的负面情绪,受上述情绪困扰的人群占比分别高达31.7%、28.3%、23.3%。其中,感到困惑的受访者普遍缺乏自信,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较低。此外,分别有17.3%和17%的受访者会陷入自我否定、烦躁和愤怒。
四成职场人士拥抱“消费降级”,两成患“解封社交恐惧症”,金融圈人士心理状态最好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疫情缓解后也逐渐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疫情带来的行为模式或将逐渐成为新的全民习惯,普遍行为趋于常态化。40.7%的受访者对消费持谨慎态度,主动拥抱“降级消费”;31.3%的受访者选择“平躺”的低欲望生活,以减少高强度工作带来的无意义感。24.3%的受访者在长时间隔离后,习惯了宅在家里,没有出门欲望,患上“解封社交恐惧症”,对恢复正常生活感到担忧,甚至不敢面对回归正轨的正常生活。
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53%的在职人员工作状态依然稳定,27%的在职人员表示所在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20%的在职人员被裁员或降薪。进一步交叉对比发现,能源/环保/化工、政府/非营利组织、广告/传媒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占比分别为65.2%、45.1%、40%。受疫情影响裁员降薪的行业以房地产/建筑、物流/交通、服务业为主,占比分别为45.1%、27.2%、24%。整体来看,会计/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高危人群多集中在服务业,而服务业也是情绪问题的高发区。
运动、睡眠、购物成为职场人调节心理情绪的主要方式
据前程无忧网早前发布的《2022职场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近六成职场人士会采取主动行动应对心理困扰。报告显示,当职场人士遭遇自己无法调节的心理问题时,30%的受访者会通过运动、露营、散步等方式排解不愉快情绪;11.7%的人选择通过睡眠休息来缓解压力;其次是疯狂购物(11%)、大吃大喝(11%)、玩游戏(10.3%)等;9.7%的人选择与朋友或家人倾诉。
不同性别比较,男性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性。女性焦虑(33%)、抑郁(28.5%)等负面情绪高于男性,而男性自我否定/自我怀疑(19%)、抑郁(5.6%)等负面情绪高于女性。面对负面情绪时,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运动(41%)和玩游戏(15%)来缓解压力,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通过户外露营/散步(26%)和疯狂购物(13.4%)来宣泄情绪。
当前,职场人群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压力的不断增大也让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职场心理健康风险。该公司HR经理在QA采访中表示,疫情期间,他们逐步树立员工对公司业务的信心,及时让员工了解公司业务进展,降低员工焦虑情绪。同时制定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鼓励员工规律作息、碎片化锻炼,形成更加开阔、舒畅、平和的状态。
还有专家建议,如果能在工作中“平衡”地运用身心各方面机能,将受益匪浅。例如,脑力与体力的平衡,左脑(抽象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的平衡,可以充分发挥生理和心理机能的潜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应对职场压力,要学会分解压力来源,逐一分解。但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自我控制的范围,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