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教师公开招聘是否取消”这一问题,结合2023年至2024年各省市的招聘政策及教育部相关动态来看,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并未取消,但部分地区在招聘形式、条件或编制管理上出现调整,整体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以下从政策背景、地方实践、调整方向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全面理解当前教师招聘的实际情况。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中小学教师招聘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管理,2023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也强调,要“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继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特别是补充农村和紧缺学科教师”,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并未取消教师公开招聘,反而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各地扩大招聘规模、优化招聘结构,2024年中央特岗计划招聘规模仍保持在8万人以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育;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全部“带编上岗”,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编制的保障性。
尽管国家政策未变,但各地结合实际需求,对招聘形式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编制管理方式调整:传统教师招聘多与“事业编”绑定,但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部分发达地区试点“备案制”“员额制”管理,即教师虽不占用传统事业编制,但享受同等薪资待遇和职业保障,深圳市202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中,约60%岗位实行“员额制”,但明确“同工同酬、职称评定、退休待遇与编制教师一致”,这种调整旨在解决编制总量不足与教师需求增长的矛盾,并非取消招聘,而是优化管理模式。
招聘条件与范围扩大:为缓解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多省放宽招聘门槛,如河南省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报考,且专科可报岗位比例提升至30%;四川省面向“退役运动员”“退役军人”专项招聘体育教师,拓宽了人才来源渠道。“银龄讲学计划”“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也通过柔性引才补充师资,而非单纯依赖传统公开招聘。

与形式创新:部分地区调整招聘考试科目,强化实践能力考察,山东省将教师招聘笔试中的“教育基础知识”与“学科知识”合并为“教育综合知识”,并增加“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主观题分值;江苏省试点“先面试后笔试”,重点考察课堂教学能力,旨在选拔“会教学、善育人”的实用型人才。
教师招聘政策的调整,本质上是应对教育发展新需求的必然结果。“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对课后服务、素质教育的师资需求增加,传统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招聘标准已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学龄人口下降导致教师需求结构性变化,如小学教师需求减少,而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缺口扩大,浙江省2024年教师招聘中,职业教育(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同比增长40%,而小学语文、数学岗位缩减15%,招聘方向更贴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综合来看,教师公开招聘不会取消,但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定向培养”与“校园招聘”,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提前锁定优质生源;二是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教师编制由县级统筹管理,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师资均衡配置;三是严控招聘入口质量,部分地区已将“教师资格证”作为报名前置条件,并增加师德师风考察环节,确保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Q1:教师公开招聘取消后,师范生毕业只能去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吗?
A:目前教师公开招聘并未取消,师范生仍可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公办学校,2024年全国多地教育系统校园招聘中,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占比超70%,且部分省份针对部属师范生落实“入编即上岗”政策,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也是职业选择之一,但公办学校仍是主流渠道,未来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途径进入公办学校的机会依然充足。

Q2:部分地区实行“备案制”招聘,教师职业稳定性会受影响吗?
A:“备案制”或“员额制”是编制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虽不占用传统事业编制,但通过合同明确保障教师的薪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退休等待遇,杭州市“备案制”教师与事业编教师执行相同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标准,稳定性无实质性差异,其核心变化在于管理模式,而非职业保障,因此无需过度担忧稳定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