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许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考生关注的重要环节,其考试内容和形式因地区、学段、学科及招聘单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框架和核心考察方向具有共性,以下从通用科目、学科专业知识、面试环节及地方特色四个维度,详细梳理教师公开招聘的主要考察内容,帮助考生全面备考。

通用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项”,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及基本教育能力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以下模块:
教育学基础涵盖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如学制演变)、课程理论(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原则与方法(如启发式、因材施教)、德育原则与方法(如疏导原则、集体教育)等,重点考察对教育基本规律的理解,如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等)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侧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感知觉、记忆、思维发展)、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等是高频考点。 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需掌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教育事故的法律责任等,强调依法执教的理念。 教师职业道德:重点考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发展”的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师职业行为(如如何处理师生矛盾、如何公平对待学生等)。 教育时事与政策:部分地区的考试会涉及国家及地方最新的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师计划”等,需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发布的官方文件。 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
学科专业知识是区分不同学科岗位的核心考察内容,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还需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
学科基础理论:依据学段不同,考察深度有所差异,小学语文侧重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教学基础;高中数学则侧重函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核心模块的深度理解及知识体系构建,需注意近年考试越来越强调“学科大概念”和“知识结构化”,而非孤立的知识点记忆。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熟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及教学建议,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数学新课标突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需结合具体课例分析教材编排逻辑(如单元主题设计、知识螺旋上升结构)。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如教案撰写、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如课堂导入技巧、提问设计、多媒体应用)、教学评价(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作业设计优化)等,英语学科可能要求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物理学科可能考察实验课教学的组织与安全保障。 学科前沿与跨学科融合:部分考试会涉及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如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STEAM教育理念)或跨学科综合知识(如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项目设计),体现对教师创新能力的考察。 面试环节:教学实践与综合素养
面试是教师招聘的“临门一脚”,主要考察考生的教学技能、职业素养及沟通能力,常见形式包括:

试讲/说课:试讲要求考生在10-15分钟内模拟真实课堂,完成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展示,需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师生互动及课堂调控能力;说课则需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板书设计等,两者均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避免“满堂灌”。 结构化面试:通过问答形式考察教育综合能力,常见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你如何理解‘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等,重点考察教育理念、应急处理能力及职业认同感。 技能测试:针对特定学科岗位,如音乐(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绘画、手工设计)、体育(队列口令、专项技能展示)、信息技术(编程、课件制作)等,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答辩:在试讲或说课后,考官可能针对教学设计、学科知识、教育理念等进行追问,考察考生的反思能力与逻辑思维。 地方特色与岗位差异
不同地区的教师招聘考试存在一定地域特色,需关注当地公告:
相关问答FAQs
Q1: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资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有何区别?
A:两者虽有重叠,但侧重点不同,教资考试更侧重基础教育理论的普及性考察(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难度较低,通过性为主;教师招聘考试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则更强调理论的应用性,结合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案例分析及教育热点(如“双减”“核心素养”),难度更高,选拔性更强,且地方命题特色更明显。
Q2:非师范专业考生如何备考学科专业知识?
A:非师范考生需分三步备考:① 系统梳理学科教材(如从小学到高中的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② 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③ 模拟撰写教案并练习试讲,可通过观看名师课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实践能力,建议针对性报考目标地区的真题,熟悉命题风格与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