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警示: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感人的职场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感人的职场故事1:义务劳动换取正式工作
大学毕业后,罗静错过了几次工作机会。一天,他按照报纸上的信息,到一家招聘公司应聘。没想到,公司原本计划招聘8名员工,报名的竟有上百人。当罗静填好表格,耐心排队等待公司负责人的面试时,一名看起来像是员工的男子走过来对他们说:“我们老板一个小时后就来了。现在我有急事想请你们帮忙:几车水泥到了,天要下雨了,暂时找不到卡车司机。我想请你们免费帮忙卸水泥,可以吗?”看到他也是公司的人,大家纷纷想帮忙卸水泥。然而,有人却说:“卸水泥是工人的活儿,我们没必要替他辛苦。”结果,大部分人都站着不动了,但罗静和另外一小群人走出了队伍,主动和那人一起卸水泥。当卸了一大半水泥时,那人又来说话了:“不好意思,我们老板刚刚来过,说今天不能来了,实在不好意思。”正在卸水泥的大学生失去了耐心。有的说:“这不是故意捉弄我们吗?我不干了!”有的说:“我们又不是他们公司的员工,我怎么能给你们当义务劳动呢?不可能!”大部分人一转眼就走了。但罗静和另外几个人坚持了下来,直到把水泥全部卸完。
等她们在水龙头下用水洗了把脸后,那个让她们卸水泥的男人笑着对她们说:“恭喜你们,这是我设的一次特殊考验,你们都通过了,从今以后,你们就是我们公司的正式员工了。”这些通过“特殊考验”的大学生这才意识到:这位不起眼的“员工”其实就是他们的老板。
励志感人的职场故事二:把头打开一毫米
美国有一家牙膏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业务年增长率达10-20%,令董事会兴奋不已。然而,第十一年、第十二年、第十二年业绩停滞不前,每个月都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会对公司这三年来的业绩很不满意,于是召开了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商讨对策。开会时,一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会说:“我这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建议,如果你们要采用我的建议,就必须多付我五万元!”总裁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给你们发工资,还有奖金奖励,现在我叫你们开会讨论,你们还要求多付五万元,是不是太多了?”“总裁先生您别误会,如果我的建议不管用,你们可以把它扔掉,一分钱都不用付。”年轻经理解释道。“好!”总裁接过纸看完,立刻签了一张五万元的支票给年轻经理。

纸条上只有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口扩大1毫米。
总裁立即下令更换包装。试想一下,如果每个消费者每天早上多使用1毫米的牙膏,每天的牙膏消耗量将增加多少倍?这一决定使公司在成立第14年就将营业额提高了32%。
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想法,我们不应该封闭头脑,置之不理,而应该把头脑打开1mm,去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领悟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从而改善我们的表现和生活。
职场励志感人故事3:用最蠢的方式感动你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在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上班,月薪只有800元。起初,为了推销产品,她频繁给客户打电话,尽力描述产品的优越性。但由于她普通话不标准,说话也不好,尽管她很努力,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
有一次,一位河北的阿姨打来电话说自己在报纸上看到这种保健品,想咨询一下具体情况。她在电话里解释了半天,对方也没听懂,急得她都快哭了。当时,她的电话旁边放着一叠空白的稿纸。情急之下,她对阿姨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详细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产品!”
挂了电话后,她立即拿起笔,在稿纸上认真地抄写保健品的功效与营养价值,一共抄了三页,累得手都酸了。同事们都笑她,公司有现成的产品说明书,资料也在电脑里,这样做实在是太蠢了!
她不顾同事们的嘲笑,小心翼翼地封好信封,迅速送了出去。没过多久,那位阿姨又打来电话,说想先试用一下产品再决定是否购买。这下她有些疑惑了,因为公司的规定一直是先付款后发货。
犹豫良久,她做出了更“傻”的决定:她支付了360元的产品费用,邮寄给客户试用。这次,她在产品包装盒里还附了一封信,详细写了这款保健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用彩色笔画了出来。信的最后,她祝愿阿姨身体健康,并贴心提醒,因为公司规定要先付款后取货,所以这款产品的货款是用她的工资预付的,如果她觉得使用效果满意,请您方便的时候再给她汇360元。
产品发送之后,她就开始焦急地等待,一天、两天……就在她有些失望的时候,突然收到银行的短信:有人给她转了360元!
更让人吃惊的是,没过多久,这位阿姨打来电话,说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表扬她的信就成了她的备忘录。之后,这位阿姨成了她的常客,还给她介绍了不少亲戚朋友。她继续一次又一次地用手写信件与客户沟通,一个月内就用完了两本厚厚的信纸……半年后,她的销售额遥遥领先,每月的佣金加奖金已经达到8000元,是她原来底薪的10倍!
在一次公司回访中,有人找到了这位阿姨,她说之所以选择他们的保健品,主要是被她的“傻气”感动了,不怕麻烦,把这么长的信写得工工整整,还很真诚,敢用自己的工资为客户“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