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穷”
我们受到的恐吓不下10000次
中国的年轻人,光是今年,受到贫穷的恐吓就可能不下10000次。
一篇细致描绘北漂生活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阅读量高达700万:
在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
十几年奋斗买了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
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如果发展得快,恭喜你,可以考虑学区房了。
某理财产品的爆文《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
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世界那么大,
你真的能随便去看看吗?
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
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
大热电影《天才枪手》出来后,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又频频上线各大公号头条:
同样是挑战规则,
但穷人并没有赌注。
一场作弊,
对于富人而言只是一个冒险,
而对于穷人,可能是堵上一生。
在这些文字中充满了都市贫穷生活的细节描写,让贫富差距变得立体可感。
这时,你刚好在下班时间,忍受着拥挤好不容易被挤上了地铁后,回到家一个人打开刚泡好的方便面时,拿起手机,看到这些文字,仿佛就看到一面镜子,字字都真实地映射出困窘的你。
结果就是,本来就焦虑的你,又被狠狠地恐吓了一下。
要知道,这种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年轻人。
02
为什么说大多数人
只不过是“假性贫穷”?
什么是贫穷?
各种营销号、理财产品、财经信息,甚至你的朋友圈,都在告诉你现代的贫穷是什么。
根据这些描述,若想脱离贫穷,那你至少需要:
一套房、一辆车、大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想买就买,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一次,最好不是东南亚.....
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是在广州,不包括房子车子首付的话,每年的纯收入应该也得超过10万吧。
而扎心的来了,这是去年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城镇居民平均也就是3万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