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校园里,我有幸参加了10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校友分享职业讲座。在这次讲座中,许多优秀校友分享了他们对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职场的宝贵见解。体验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体验。这次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交流,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自我提升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冯其源,2023级德国人
首先,邱雷哥分享了一段精彩视频,强调了从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出,在职场中,要改掉被动等待任务的习惯,主动寻找事情做。他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即发现新的方法来连接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这种连接能力是我们工作的关键。他鼓励我们要有“我会做到的!”的积极态度。在工作中,而不是仅仅“看别人做什么”。他还提到,真正的专业大师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工作,忙碌往往是效率低下造成的。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大,把公司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
在沟通方面,他提醒我们不要太在意自己,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他说,离开熟悉的环境,可能没人认识你,所以要大胆尝试。与人交流时要友善,不要过多揣测别人的想法。
校友们就如何做好准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许维英师姐强调不要陷入无谓的焦虑,要保持好奇心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的基础。她建议我们全心投入所从事的行业,“做我们所做的事,热爱我们所做的事”。
特邀嘉宾王静提到,虽然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是人生的一个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它会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她建议我们不要执着于预设的人生轨迹,接受改变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患得患失。她强调,只有对工作有兴趣、有爱好,才能坚持下去,要对未来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
张仁凯兄弟认为,在没有条件扩大团队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影响力。他指出,当无法扩大团队时,可以将自己视为团队的一部分,承担更多的工作。但他也强调,团队的效率和能量远远大于个人,所以要学会与别人合作或者管理团队。
在如何找工作方面,王静建议我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看宏观趋势。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会很快,但在跟随宏观趋势的基础上,无论在什么位置,火箭都即将起飞,我们先讲一下。她的意思是,抓住机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比坚守某个特定职位更重要。
许维英师姐提出了“四个C”的重要性:
一是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个是创造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创新思维。三是沟通:沟通是双向的,认真倾听,要有同理心。第四是协作精神(Collaboration):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优势。
张仁凯师兄强调,极限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尝试的勇气非常重要。他鼓励我们面对任何机会,哪怕是最微小的可能性,都要勇敢尝试,全心投入。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所处的环境和市场也在动态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实践。
对于年轻人是否应该追求稳定,王静提出,不确定性是激情的基础,过于稳定的未来可能会让生活平淡如水。她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找到生活的激情和乐趣。
特邀嘉宾王静、杨淑娟
许维英师姐提醒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可能会衍生出各种新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好奇和乐观的态度,积极拥抱未来的变化。

在“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的讨论中,特邀嘉宾肖雪华认为,努力是必然的,无论选择什么,都必须努力;并且选择的不确定性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大于努力。特邀嘉宾刘少龙指出,选择的正确性往往在于结果主义。其实并不能保证一开始的选择就是对还是错,所以发展还是要靠努力。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努力工作。张仁凯总结说,大家的讨论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选择是指战略方向的选择,而方向往往比速度更重要;努力指的是执行力,设定战略方向。没有完美的执行,目标就无法实现;在过去的外企经验中,张仁凯提到,每家公司都会花20%的时间和资源制定和迭代战略,80%的时间和资源完成实施,年复一年、周复一周。
杨淑娟师姐强调,个人强才能跑得快,团队强才能走得更远。因此,我们需要合作,需要人力资源。同学提供的信息、与商业伙伴的关系等都属于合作的范畴。我们要拓展合作的定义,珍惜友谊,结交更多的朋友。
许维英师姐指出,没有好奇心,连“瓷饭碗”都没有。没有固定位置,一直没有吃饭的地方。不要想着求“铁饭碗”,更不要有“退而求其次”的心态。这进一步证明我们必须好奇。
张仁凯哥强调,朋友圈很重要,去哪里很重要,和谁在一起更重要。他指出,只有战略加执行才能实施正确的战略。在战略最关键的2-3个月里,执行力占80%,所以选择和努力都很重要。
在简历和面试方面,王静建议简历要有鲜明的特色,突出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准备好故事和案例,尤其是团队合作项目,展示自己如何合作、是否愿意合作。 。
杨淑娟师姐强调,面试时要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不要自吹自擂,不懂装懂。在面试过程中要保持灵活性,不要陷入预定的面试准备步骤。她提醒面试时不要批评你过去工作过的公司,而是谈谈现在公司更适合你的方面。
肖雪华指出,没有通用的简历,必须针对具体公司进行调整。例如,公司最近所做的事情是否与你过去的经历和想法重叠。他强调,案例分析是必修课,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不要将自己局限于大学专业,而要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能力和愿景。
张仁凯师兄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涅槃”,需要发现并展现自己的优势。
王静提醒我们,要关注成果中取得的成果,而不是纠缠于未取得的部分。这是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相信没有人能比你更好地处理你的生活,并且不要限制自己。
张仁凯弟兄鼓励我们拥抱自己,从积极的角度分析自己的“特点”。他以“顽皮的孩子”为例,指出这样的孩子可能有创造力,敢于拥抱机会,敢于冒险。不要说你做不到,而是找到你能做到的地方。
许维英师姐强调,我们要保持好奇心,要有跨界能力,要有灵活性。这种持久的优势是我们自己的,不可能在某个位置上长期保持。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每天中午都会和不同的人和前辈一起吃饭,学习他们的经验。她建议,我们在完成工作后,要多观察周围的环境,能学习就学习,主动要求尝试新事物。即使我们自己不会做,我们也应该表达我们学习的意愿。她认为去创业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成长比稳定更重要。
肖雪华提醒我们,面试和简历中不要“作弊”,简历中的照片不要过度修改或美化,否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杨淑娟师姐说,加入公司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最基本的工作,而且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到最好。只有我们做好了,高层才会愿意给我们其他的机会。做好大事的前提是做好小事。
张仁凯师兄提到,外语专业的学生多才多艺。他从助理做起,利用自己在同声传译方面的优势,赢得了未来的机会。他强调“英雄不问出处”。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公司的兴趣以及申请的原因)都很重要。
许维英姐姐指出,多重角色跨越界限,复合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如何让大家知道你是一个多面手,一个有知识的人。她建议,我们应该在各个领域“八卦”,不要有功利的目的。
杨淑娟师姐提醒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现实一点,脚踏实地。她强调,校友资源是我们自己的资源,毕业后要联系校友。她还提到,“一带一路”是中国的“走出去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张仁凯师兄总结了几点:第一,朋友圈、校友很重要;第二,要有脑子,有解释,有结果。第三,记忆力、危机时刻保持冷静的能力、意志力都很重要。这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优势。他认为工作应该是这样,让自己不累,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创造,享受工作,融入生活。
在关于读书的讨论中,王静认为,开书有利,不功利地读书,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杨淑娟师姐推荐《追日光》。许维英师姐强调,要找到自己擅长的、有天赋的,并做到极致。她认为,我们应该“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人生不应该有任何限制。刘少龙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肖雪华表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只有不断认识时代,才能引领时代。他推荐了《小米创业思想》。张仁凯弟兄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准备,以从容优雅的态度面对未来。
讲座的后半段,我们看了很多PPT,我主要记录了PPT中没有出现的或者我感触较深的关键词。提到,在一个行业从零到一,完成对一个领域的大概了解,只需要20个小时。这强调了快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还提到,“一起去远行”,就能经历一切。例如,销售或公务员职业注重经验。在小组会议中,注重融合和宽容,而不是说服别人。
参加圆桌讨论的校友(从左至右)分别为:98级日语系校友、采埃孚集团亚太区总部销售总监邱雷;杜晨,06级日语毕业生,招商银行武汉分行办公室经理; 07级法国校友、资深媒体人(原央视新闻记者、抖音医疗视频中心负责人)赵忠良; 16级德国校友、比亚迪电池部门B2B欧洲客户经理徐思尧。
面试时,邱雷哥建议大家自己筛选简历,根据公司的人才需求进行修改。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简历的内容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对公司的价值。经验必须与职位相匹配,实习职位和经验非常重要。公司看重发展潜力,希望以普通薪资招聘未来高管。在语言交流中,要注意是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海外经历也很有价值。
对于销售岗位,他还指出,要多读书,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会计、物理等知识,不断提升软实力。他强调,只有有大局观、有综合能力,才能取得更大发展。大局是指公司的运营和未来,能够与高层领导进行沟通;综合能力是指懂策划、懂营销、懂交付、懂售后;更多的发展包括内部发展、外部跳槽、或者创业。他认为,不必担心公司破产,跳槽是正常现象。
在体制内工作时,赵忠良弟兄提醒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抑制野心,谨慎行事。只有当别人无法应对时,你才能接手并出类拔萃。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能检验自己每天的积累是否深厚,除了做事之外,还要做一个好人。他还强调,面试时问两次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特质,不应该轻易设定上限。比如主动问HR“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并通过询问寻找机会。不要假装理解或自己理解。
在团队协作中,赵忠良师兄和杜晨师姐认为团队氛围非常重要,要学会妥协和包容。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定量能力,变定性为定量,变主观定性为客观标准。比如,善于做笔记,就是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和别人听到的有价值的对话;整理工作手册是一个人不断积累的职业财富。
对于采访中的问题,赵忠良弟兄建议,封闭式问题应该引向开放式问题。定好基调,调整过程中的节奏,看看面试官的喜好,保持情绪稳定。当面试官问“你还有什么要问我的吗?”时,这就是关键时刻。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有“研究”的态度,巩固自我意识。
总的来说,这次校友职业分享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不断的学习、积极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我们要摆脱学生思维,主动拥抱职场挑战,保持好奇心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善于沟通,珍惜团队合作的机会,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选择职业时要关注宏观趋势,勇于尝试新领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全力以赴地努力。保持乐观和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
在职场中,我们要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眼中有光,心中有爱,人生就没有极限。我们要以成功校友为榜样,积极进取,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