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EMBA教授,在演讲时出了一道数学题:
让同学们回答一的十次方的结果是多少,以及一点一的十次方是多少,还有零点九的十次方是多少。
一点一的十次方,同学们给出的猜测数值都偏小。零点九的十次方,同学们给出的猜测数值都偏大。
一点一的十次方等于二点五九。零点九的十次方仅为零点三五。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便是打混所付出的代价。
每天多尽点力,多走几步路,经年累月,你就会有数倍成长。
每天打混,十年后功力不到三成!
励志故事3: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吗?
在炎炎的烈日下,剧组里人来人往,忙碌异常。
导演正坐在椅子上俯身和身边的助手研究下一步拍摄的细节问题。
导演忽然发觉有一个年轻人站在了离自己不远的地方,而这个年轻人是他从没见过的。
导演好奇地抬起头,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清瘦的年轻人。
导演话音刚落,年轻人立刻走了过来,满脸堆笑。他简单介绍了自己,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年轻人曾经是一个舞蹈演员。他的膝盖旧伤复发了,这使得他再也无法进行舞蹈表演。因此,他选择了影视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得知这个剧组正在招聘演员,于是立刻赶来,希望能够争取到这个机会。
导演听完年轻人的话后,侧着身子。他优雅地点燃一支雪茄,接着吐着烟圈儿问道,一是你是否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二是你是否有任何表演经验,三是你的膝盖是否有旧伤。
导演在得到年轻人的回答之后露出了一丝冷笑。他心想:一个毫无经验的人怎么能在我这样高强度工作的剧组里立足呢?而且这个人身体还有伤。
导演干脆地拒绝了。说完后,他站起身准备离开。在导演站起来的那一瞬间,他突然察觉到自己的右手被人紧紧拉住。导演微微皱起眉头,怒气冲冲地看着正拉着他右手的那个年轻人。
导演,您没有给我一个角色呢,怎么就认定我一定不合适呀?年轻人倔强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导演眼皮都未抬,他一心只想快点把这个年轻人打发走,便随便应付着说:“我这里有一个角色,可需要的是体形微胖的人。你的外形与这个角色不相符,很抱歉,我不能帮你啦!”导演说完,轻轻甩开了年轻人的手,然后大踏步走向拍摄现场继续工作。
这件小事很快就被导演遗忘了。不久之后,那个年轻人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导演,已经想不起这个体形微胖的年轻人是谁了。年轻人把那天的事情重新讲述一遍后,导演猛然一拍额头,这才想起了这个年轻人。
导演望向年轻人,露出吃惊的神情,简直难以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胖了这么多。年轻人面带微笑,告诉导演,为了达到导演所要求的角色体形,在这些日子里,他拼命地吃很多肉并且喝很多啤酒,以此让自己的体形迅速胖起来。
年轻人说完话后,导演双唇紧闭。许久,导演都未开口说话。导演明白,剧组中酝酿这样一个角色是很有必要的。那天,导演只是为了打发走对方而随口一说,原本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然而,年轻人却真的达到了他的标准。导演用力地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郑重地向他道歉,同时告诉他那天事情的真相,并承诺一定会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角色。
在后续的拍摄过程中,导演给年轻人安排了一个角色。年轻人由此踏上了影视之路。

很多年后,年迈的导演提起这段往事时,仍唏嘘不已。他说从未见过一个人能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从未见过一个人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如此大的努力。当时导演就在想,这个年轻人以后肯定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导演的猜测是正确的,几十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后来,名叫帕特里克·斯韦兹的男演员参加了《人鬼情未了》的拍摄,他饱含深情的演出感动了无数观众。从那之后,这部电影被奉为爱情经典,帕特里克·斯韦兹也成为了最成功的演员之一。
要想爬山,就会有路。
世上之事皆有人能办成。哪怕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只要你一心想要爬上去,就必然能找到路;即便找不到路,你也有能力自己踩出一条路。
所以,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清楚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并且要有不怕付出的决心和魄力。
别说你的脚下没路!
你缺少的只是寻找成功之路的决心和勇气!
励志故事4:靠一把废锉刀成功的落榜生
他少年时爱上了书法。由于家贫,他没有闲钱去购买墨水和纸张。母亲找来一支别人废弃的毛笔,还拿小桶盛了淘米水,让他在家中的水泥地上进行练字。
他因为有写“水字”打下的书法基础,所以作业字迹俊秀,结构洒脱。看着这样的字迹,让人心情舒畅,他的作业是老师最喜欢批改的那一类。
上了高中后,他在《书法》杂志上初次结识了篆刻艺术。通过杂志,他了解到篆刻艺术,那些印章的刀法稳健含蓄,方圆互用,这让他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找来削铅笔的刀片,在砖头上面刻,在瓦片上面刻。
刀片很薄。一使劲,它就折断了。家里有好几把削铅笔的小刀,都被他在砖头上刻字给弄断了。因为怕妈妈训他,所以他只好撒谎说刀子丢了。
妈妈很快就发现了他的秘密。她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节省下钱,给他买回了一把专门用来学篆刻的刀。之后,他学篆刻的劲头变得更高了。
他找来一些汉印的篆刻作品,然后照着样子开始雕刻。由于手法不熟练,又没有老师的指导,他的手指头经常被锋利的篆刀割破。看着他手上那些深浅不一的伤痕,妈妈感到很心疼。然而,他却笑着说,这点伤算不了什么。
高中毕业之后,他没有考上大学。原本打算复读然后再考一次,然而,当他想到家里经济状况的拮据,以及还有正在上中学的弟妹,他狠下心来,将复读的愿望强咽了下去。
他在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钳工的工作,开始与钳子、锯以及锉刀进行接触。劳累的工作并未使他的梦想消散,在业余时间,他依然热衷于搞事业,那就是篆刻。然而,工资扣除生活费后,大部分都用于给弟妹交学费了,市场上那些价格昂贵的白钢篆刻刀,一直是他渴望却又舍不得购买的奢侈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师傅干活时报废的一把锉刀磨成了篆刀,想要看看能否用它代替白金刀来提升篆刻作品的精细度。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改革让他的篆刻作品质量大幅提升,笔画弯转更加自然,印面也显得更加浑厚端庄。从那之后,用报废锉刀改制的篆刻刀,就成了他的“独门兵器”。
他精心改造了一把把废锉刀,这些废锉刀比价格昂贵的白钢刀还要好用。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并且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公司对企业文化很重视,时常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在举办的几次职工篆刻比赛里,他都处于领先地位。那些在方寸之间绽放的造型艺术,有的厚重肃穆,有的圆润古朴,很能展现功力。不久之后,他在公司有了一定名气,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篆刻家,并且逐渐进入了市篆刻协会会员的行列。
单位领导爱惜人才,于是将他调至政工科担任宣传干事。工作性质以及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他在篆刻艺术方面有了更多得以提升以及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然而,相较于身边那些拥有高文凭的科班出身的同仁,他明显缺乏底气:他既没有后台,也没有文凭,不知道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坐多久。
想到这里,焦虑如潮水般从心底涌出。他拿起篆刀,开始闷闷不乐地刻着宣传标语。

一个想法突然如闪电般传过他的大脑:手里的这把篆刀原本只是一把报废的锉刀,其价格远远比不上专业的白钢刀。然而,经过他用心地磨削改造后,它的性能已经超过了白钢刀。他为何就不能让自己磨砺得比科班的宣传人员更有价值呢?
他开始寻找专业的新闻写作书籍并进行学习,以此不断提升自己撰写通讯和消息的能力。在业余时间里,他持续在篆刻领域进行发展,同时尝试着去摸索出一条能够将自己的爱好与宣传工作相互结合起来的道路。
功夫不会辜负有决心和努力的人。过了一年之后,他频繁地在公司的内刊上发表新闻稿,随后,他走进了公司优秀通讯员的行列之中。公司开展安全月宣传活动时,他用心篆刻出“安全是福”;单位进行廉政教育工作时,他及时刻制出“镜鉴”;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他乐呵呵地篆刻出“百佛祈福”;到了五一,他又满怀激情地篆刻出“劳动光荣”……这些一枚枚的印章,都是将宏大景象缩于方寸之间的精品,它们疏密得当,相互顾盼,饱含着他对企业深深的祝福。
他在宣传工作上取得了出色的业绩,这使没有文凭的“土八路”他有了能够立足于科班宣传干事之中的自信。他的职场之路,因为他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宽广。
业余时间,他广泛结交朋友。他积极参与省市级的各种篆刻艺术比赛,其作品被报纸的专版刊登出来,他的姓名也被编入了《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接着,他加入了省篆刻协会,还被业内人士推选为某书画院的秘书长,他的篆刻作品有很多人出高价进行收藏。在那一段时间里,出身低微的他获得了众多粉丝的欣赏。
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拿起那把篆刀笑着说:篆刻作品的成功和刀具的贵贱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把刀。做人也应当像这样,若想成功,只需认准方向,然后努力让自己比他人更有价值。
励志故事5:他为何会被潘石屹看中
他出身于四川,是穷苦孩子。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1997 年 7 月,他应聘到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担任发单员,底薪为 300 元,不包含吃住费用。只有发出的单做成了生意,他才能获得一点提成。
上班第一天,老板讲了诸多鼓励大家的话,其中“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这句让他记忆深刻。上班之后,他充满干劲,每天早晨 6 点就出门,晚上 12 点还在路边发放宣传单。他连续拼命工作了 3 个月,发出去的单子数量最多,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最多,然而却没有做成一单生意。他为了给自己打气,把老板说的“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写在了卡片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
他的业务逐渐增多,公司将他从发单员提升为业务员。那时,公司所销售的楼盘是处在北京市西三环的高档写字楼,每平方米的价值达到 2000 美元。这样的高档房,每卖出一套,能获得丰厚的提成。他内心暗自高兴,觉得自己马上就能取得成绩。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他一套房都未能卖出。
有一天,一名客户来找他。他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终于有客户来了,担忧的是不知该如何与客户交谈。他满脸通红,手心直冒冷汗。然而,除了简单介绍楼盘的情况,他不知道还能讲些什么,只能呆呆地看着对方。最终,客户失望地离开了。
他不断给自己鼓劲,开始努力练习沟通技巧,主动去和街上的行人交谈,向他们介绍楼盘。之后两个月,他的说话能力提升了很多。
有一天,一个人抱着箱子。他向这个人打听三里屯的一家酒吧在何处。他热情地告知对方,然而对方并未听明白。于是他干脆领着对方前往,并且还帮对方抱着箱子。分别的时候,他顺手递给对方一张宣传单。那个人对其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找到他,购买了两套房子,并说道:“我平常很厌烦别人向我推销东西,但你不一样,你值得信赖。”这一单使得他赚取了一万元。更让他激动的是,他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
他的成绩不佳,每个月仅能卖出一两套房子,在业务员当中处于比较差的水平。
1998 年 8 月,公司组建了 5 个销售组。公司采取末位淘汰制,他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此时,他深刻认识到“胜任才是硬道理”。他明白要胜任就必须找到好方法。所以,当经验丰富的业务员与客户交流时,他坐在旁边认真倾听,看他们怎样介绍楼盘,怎样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他购买了许多关于营销技巧的书籍用于学习。他学会了如何把握客户的心理,也学会了如何判断客户的需求和实力。每次与客户交谈时,他都能做到有针对性。于是,他的业绩开始稳步上升。
1999 年 8 月,北京有另一家公司到他所在的公司来挖人。这家公司许诺给他两倍于现在的待遇,邀请他过去。他对形势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那家公司里精英众多。他觉得自己在那里难以崭露头角、出人头地,所以谢绝了对方的邀请。
“挖人事件”给公司带来很大影响。留下来的人迅速成为公司的顶梁柱。已有两年经验的他很快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他的一个客户想要购买写字楼台,却拿不定主意。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为这个客户制作了一个报告,详细地分析了各个楼盘的特点,并且告诉客户他所推荐楼盘的性价比优势所在。最终,客户决定在他的楼盘里买下一个大面积的写字楼。这一单,卖出了2000万元。
后来,他一个赛季的销售额达到了 6000 万元,在公司中排名居首。依据公司规定,销售业绩进入前五名的人能够竞选销售副总监,于是他决定去尝试一下。结果,他成功地竞选上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一个赛季结束的时候,他所带领的销售组却排在了最后一名。他刚刚在副总监的“宝座”上坐热乎,就被撤掉了。以往被撤销副总监职位的那些人,大多选择了离开,他们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脸面去当一名普通销售员了。然而,他却在想,自己被淘汰,完全是由于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既然从那个地方跌倒了,那我就偏偏要从那个地方重新爬起来。
重做业务员后,他调整了心态,开始像从前那样拼命工作。在 2003 年的最后一个赛季,他再次拿到了全公司第一。之后,他参与竞选并当上了销售副总监。这一次,他一上任就着手精心培训手下的员工,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表示:“只有大家都发展好了,我的境遇才会更好。”这个赛季结束后,他的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销售额达到了八千多万元,租赁也达到了五千多万元。
此后,他所带领的团队业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收入自然也有所提升,每年的收入都超过了 100 万元。他的名字叫胡闻俊,那个曾对他说“胜任才是硬道理”的老板是潘石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