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职场故事是吸取经验的一种途径。当在工作中感到迷茫时,拿出来看看,能有很大的收获。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励志的哲理小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故事一:不怕翅膀上的雨水
3 岁时,她的父母离异了。家庭贫困,且因血统缘故,一家人遭受着歧视。母亲带着她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由于无法承担租金,她们只得寄宿在朋友家的地板上。
她从未掉过眼泪,即便如此。母亲曾是一名歌剧演唱家,这对她产生了影响。小小年纪的她,4 岁时就迷恋上了音乐,并且常常跟在母亲身后学唱歌。
上学之后的她,学习成绩不太好。有一次进行测试,她的数学成绩是 6 分,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她。然而,她却理直气壮地站起身,说:“数学对我没什么用,我以后要当歌星。”这句话一说出来,马上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同学们的嘲笑声里,她紧紧地握住了拳头。
13 岁时,她开启了音乐创作。14 岁那年,她寻觅到了几个录音棚,并且担任了这些录音棚的后备试音歌手。高中毕业之后,她全然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着稚嫩的梦想,来到了纽约。
刚到纽约时,她在酒吧做招待。她与人合租房子,房子很狭小。她常常在客厅地板上铺一张床垫,以此过夜。她每周靠一包干酪通心粉度日,生活很艰难。在经济极为拮据的几个月里,她靠附近熟食店老板施舍的硬面包和冰水来填饱肚子。
她没有屈服。在昏暗的灯光下,她持续地写歌,写得手都麻了。接着,她累得趴在桌上进入了梦乡。她非常热切地期盼着能拥有一份合约,并且出一张唱片。可是,她跑遍了纽约街头的所有唱片公司,却都被拒之门外。
18 岁时,她在一家热门俱乐部获得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她的嗓音完美,创作才华也很出众,渐渐被人注意到。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以 35 万美元的合约将她签下。35 万美元对她来说是一个天价。那一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在公司迅速崭露头角,为公司创作了排行榜上的十大热门歌曲。她的歌曲日益成熟,形象也变得性感且自信,她时常出现在各大杂志的封面上。这些杂志觉得她在音乐和形象方面的转变引领了整个乐坛的潮流,并且把这种潮流称作“蝴蝶效应”。20 岁时,她赢得了格莱美音乐大奖的最佳女歌手奖项。在之后的 10 年里,她在世界音乐大奖方面收获颇丰,也在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音乐奖、美国作曲家协会奖、欧洲音乐白金奖等大奖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然而,她的事业在不断发展进步。就在这时,不愉快的事情降临了。她 30 岁时,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分道扬镳,之后便开始寻找新的公司。可是,不幸的是,两年之后,新公司也决定终止与她的合约。原因是他们觉得她在失恋之后,精神方面出现了状况。
那时的她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然而,在身处低谷的时候,她没有舍弃音乐。她坚信,只要是蝴蝶,就不会害怕翅膀上沾着雨水。
一年后,她与 Island 唱片(环球唱片公司旗下)签下合约。在新公司,她得到了很多赏识。两年后,她凭借新专辑再次回到了乐坛的巅峰。这张专辑的销售量在当年全球位居第二位,在国内是冠军。此后,她的歌曲一直位列各大音乐榜单的第一名,她的歌曲深受全世界各地乐迷的喜爱,她也因此被称作流行乐坛天后。
蝴蝶有一个特点,它的翅膀布满了鳞片。这些鳞片中含有大量脂肪,就好像给蝴蝶穿上了一件“防水雨衣”。她始终坚信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即便雨再大,也不会打湿为梦想而飞的翅膀。最终,她获得了成功,迎来了属于自己绚丽的春天,她便是玛丽亚·凯莉。
故事二:让别人知道你是谁
胡润总结自身成功的原因如下: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拥有一定的胆子;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拥有一定的执着精神;还有一定的运气。但最为主要的是,从大洋彼岸传来了父亲的那句话,即想办法让别人知晓你是谁!
1997年,英国青年胡润在上海滩左冲右突,闯不出名堂。
他曾给远在英国的父亲打了一次电话,向父亲倾诉自己在上海难以有所成就的苦恼。父亲告诫他:“你是否弄清楚,在中国,在上海,你究竟是谁?”从那个时候起,胡润明白了,只有获得名气,让别人知晓胡润是谁,才会有机会“取得成就”。接着,他便开始去寻找能够让自己出名的机会。
这个灵感让胡润十分兴奋。他辞去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接着,他找来两个朋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进行“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的编排工作。第一张排行榜诞生时,更像是一件体力活。胡润和朋友通过大量剪报以及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来收集资料,然后再借助上市公司股票所反映的资产情况进行综合对比,以此从中寻找中国最有钱的人。1999 年,经过几个月的一番折腾后,胡润拿出了一份包含 19 人的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
排行榜已经做成了,然而自己要怎样凭借它来成名呢?胡润清楚,自己必须去“攀附高枝”,他需要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播途径。不久,他把目光锁定在了 3 家举世闻名的商业杂志上,分别是《福布斯》、《商业周刊》、《财富》。历经千辛万苦,他查到了这些杂志的联系方式以及总编的名字,然后怀着不安的心情将这份 19 人的名单传真了过去。第二天,《福布斯》对他作出了答复:表示很有兴趣。胡润十分欣喜。他清楚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世界确实在关注中国。他也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一个走向成功的机会。这张排行榜只是用英文向欧美人介绍,在中国几乎没有影响力,然而却被有着 85 年历史且全球订户达数百万的《福布斯》所认可,胡润意识到自己距离成功已不远。
英文版排行榜发布之际,胡润把榜单翻译为中文,并且投递给了中国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榜单发表之后,在中国商界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就像十二级龙卷风一样,媒体也纷纷对此进行热烈炒作。在那一段时间里,先富起来的人突然被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的“榜爷”们对胡润既有喜爱又有怨恨。“问题富豪”,担忧自己不经意间“变为一棵易招风的大树”;“阳光富豪”,欣然接受首富的头衔;不喜欢展露财富的,称胡润是胡乱编造,不了解国情……
数以亿计的财富数字,就像雷电一样击中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神经。人们忽然清醒地意识到:有很多和自己身体差不多的人,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积攒财富。“富人的钱去了哪里”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激烈的疑问。与此同时,人们也知晓了胡润是谁。
胡润的终极目的不是找出谁是首富。他更希望解开自己以及无数人的困惑:当代中国商人的财富究竟是如何积累起来的?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怎样“演化”的?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成为了解疑的一种方式,胡润通过此榜对上榜人物进行系统性梳理。最终,有了他的“胡润财富”系列丛书。
故事三:邮政老王
我刚毕业并被分到漫川邮政所,随后就结识了老王。他大概四十岁,脸上胡子拉碴的。所长介绍道:“这是老王,以后呢,他会带你。”在他们这个所里,有这样一个规定:新来的职员,需要挑选老职员作为老师,也就是所谓的拜师学艺。

我很不爽,因为,这样一个土里吧唧的人,怎配做我的老师呢?
老王却搓着巴掌,呵呵地笑,一点儿也看不出我的不满。
我们每天跟着老王骑着自行车去各处送信。他的车状况很差,会发出咣咣的声响,这声响引来了一路的目光,让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然而,他好像完全没察觉到这些,一边走一边指着,说这是王跛子家,那是张桂花家。她的信特别多,原因是她男人在外面打工。甚至,对于哪一条路上有泥塘,或者有一条很凶恶的狗,他都能一一详细地说出来。难怪所长说,这个老王对本辖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就像一张活地图一样。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去问问他就可以了。
这家伙的负责,也让人难以接受。
一次是在晚上。我有一封信还没送出去。因为信封上的字迹很潦草,所以根本看不清。我喃喃自语着,顺手就把信扔在了桌上。
他刚回来,看到了,问:“谁的啊?”
我说看不清地址,鬼知道啊。
他拿起信后一撂,然后肯定地说那是洪垣村张老汉的儿子石根写的。我很惊讶,因为他几乎都没仔细瞅上一眼。看到我疑惑的神情,他笑了,并且自负地说:“几十年了,谁的字一眼还能看不出来呢?”说完,就拿起信往外走了。
我道:“还送啊?”
石根在矿上,近期受了些伤。张老汉非常着急。他收到儿子的平安信后,就会心安了吧。说完,他骑上自行车,自行车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随后便消失在夜幕中。
望着他消失的身影,我感到有一种无言的愧疚,袭上心来。
年终时,所里要评选优秀。大家一致认为,老王当选是众望所归。老王笑了笑,然后推脱了这个荣誉,说:“把优秀给小于吧,他是个小伙子,刚从大学毕业,从城里来到我们乡下,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听了之后,脸变红了,头上出了一层汗,无论如何都不好意思要。确实,与所里的人相比,与老王相比,我总是能感觉到,自己还没有丢掉城里人的那种脾气。
我和老王渐渐成为了能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候回想起来,一出来就遇到这样的人,真是自己的福气。然而,谁能想到,半年之后,老王却离开了我。
在一场大雨中,镇长有一个紧急电话要打给两岔村。然而,电话怎么都打不通。镇长急得脑门子直冒汗,因为镇上干部都已派完出去了,让别的单位的人去,没几个人知道那个地方。于是镇长想到了老王,他写了一封信,来到镇政府旁边的邮局,把信交给老王并说道:“老王,情况很紧急,关乎人命。可我得守着电话,又离不开,麻烦你走一趟,行吗?”
老王露出笑容,然后接过了信。接着,他披上了雨衣,推动了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便出去了。我赶忙拉住他,告诉他雨停了之后再去。他则说自己不敢耽搁,因为这关乎人命。
我说我去吧。
他摇摇头,两岔村偏僻,路难走,还是他自己去。
我想想,也确实的,我还不知路朝哪儿走呢。
他骑着车,脸上露出了笑容,一路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向前走去,随后便消失在了雨幕之中。而此时,只有哗哗的雨声,渐渐地将一切都遮盖住了。
去了之后,白天他没回来,晚上仍没回来。
我们很着急。第二天清晨天刚亮,全所的人都行动起来,去寻找他。最终,在靠近两岔村的一条路上,发现了一处泥石流。他的车子倒在了路边。
我们心里猛地一凉,赶忙跑过去。在泥石流中,我们发现了他,确切地说,是发现了他的一只手,那只手在泥里向外伸着,手里紧紧捏着一封信。而此时,他整个人都被掩埋在了泥石流之下。
那信是村长回复的。其大意是,村长接到了相关通知,并且已经将全村人都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看样子,他是送信回来的路上遇到泥石流的。
故事四:春天里有梦
第一次听闻“旭日阳刚”这个歌手组合的时候,觉得它的名字颇为怪异。当点开那首《春天里》的演唱视频后,心中微微有些发抖。

发抖,或许是因为恐惧。记得刚到北京那会儿住在地下室,有一次突然停电了,那十平方米的空间一下子坠入了黑暗之中。那是被胶布层层包裹得密不透风的黑,是毫无轮廓且死气沉沉的诡秘的黑。因为是地下二层,所以没有窗口。我举起自己的双手,它们在黑暗中完全消失了,仿佛与黑暗融为一体。
发抖,或许是因为感动。在冬天,穿着旧棉衣前往动物园。看到一只黑鸟在冰面上掠过,它丝毫没有因为寒冷而减弱飞翔的美。此时,青春的心也充满了力量。
八年时间转瞬即逝,在这个人流涌动的大城市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也有了相亲相爱的人。在既定的轨道上,行事愈发熟练,能够欣赏着熟悉的风景。梦想呢?并非一定要写出什么永垂不朽的作品,也许仅仅是在周末去爬一趟香山。
听这首歌,仿佛在看寂寞是如何来的路。听这首歌,仿佛在看私人的青春。这首歌唤起了一种熟悉的忧伤,也唤起了一种悲壮。
当初的我很快乐,尽管只有一把破木吉他。我在街道上、桥下、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曾经的苦痛都随风消散了,然而我却感觉十分悲伤。岁月给我留下了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旭日阳刚”由王旭和刘刚构成。王旭 44 岁,刘刚 29 岁,他们是在北京漂泊的农民工。由于心中对音乐怀揣着向往,刘刚索性成为了专职的流浪歌手,而王旭白天在药材厂从事搬运工作,晚上则前往公主坟的地下通道唱歌。两人是在地下通道相识的,之后常常一起喝酒、唱歌。
王旭是个穷小子,在河南当了 N 年农民,仅仅能维持温饱。2000 年来到北京烧锅炉,在工作的同时“给两个大锅炉唱歌听”。之后他从事过很多不同的行当,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唱歌的热爱。他表示:“繁华的城市让我感到惶恐,唯有歌唱,才可以让我内心安宁。”
刘刚晚年来到北京,一直没有固定的住所,各种脏活累活都做过。有一回他饿得厉害,摸摸自己的口袋,发现里面没有钱,再看看屋里,也没有可卖的东西,于是便四处翻找。最后他干脆提起做饭用的铝锅出门,到收废品的地方卖了两元钱,用换来的钱买了几个馒头。他艰难地养活自己,而似乎他活着就是为了唱歌,即便再穷,那把吉他也总是像灵魂附体一样被他抱着背着。
刘刚漂泊了七年,从 22 岁一直唱到 29 岁。他没有房子,也没有姑娘。他给父母打电话,说话吞吞吐吐的,说再让他唱两年吧……
两个男人在不同的地下通道。他们守着一份相同的小梦想。他们用歌声向世界宣告:我不服输。
直到他们演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
如今网上有关于这对农民工兄弟演唱《春天里》的多种视频:有大学生自费为他们拍摄的 MV;有在万人演唱会上他们与汪峰的合唱;在《我爱记歌词》栏目演唱完后,领唱员全体起立向他们致敬;他们走上《星光大道》,毫无悬念地夺得周冠军……并且在最新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旭日阳刚凭借网络人气投票第一的优势,获得了登陆兔年春晚的门票。
我反复观看的是他们的一段最初的视频。这段视频是用手机录制然后传上网的,其画面不够清晰,声音也较为模糊,然而却以原生态的状态震撼着观看者。
简陋的 10 平方米房子,家具摆放杂乱。床上的被子未叠。两个大老爷们,各自拿着一只酒瓶,脸色通红,光着膀子,在那里大声嘶吼着汪峰的歌《春天里》。呐喊声和血泪奔涌而出。王旭手中夹着一根烟,仰头闭眼,沉浸在其中。
我在思考,那是一个怎样炎热的夜晚呢?灵魂像是挣脱了茧的束缚,情感仿佛发生了爆炸。在酒精的作用以及往事的催眠之下,音乐与肉体完美地合为了一体。
我听了很多次,反复地听。心情时而平静,时而伤感,时而雄心万丈,时而满心怅惘。
像我这样的“钢镚”很多,网友们听歌的感觉各有不同:
刚来深圳的时候,找不到工作。连盒饭都买不起,摩的也舍不得坐,只能边走边唱。过年的时候,买不到火车票回家,几个兄弟在大年三十那天,在宿舍里喝着啤酒,唱着唱着就哭了……
故事五:艰苦的一线
他毕业于上海的一所知名大学,所学专业为岩土工程,是一名研究生。20 年前,研究生的数量相对较少。
他带着学校的介绍信回到某省会城市去寻找接收单位,不久后被一家刚改制不久的中央部属企业,也就是某地师级大型工程公司接收了。但让他和他的大学同学都没想到的是,他没有被留在机关科室,而是被分到了公司下属的一个工程分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是一名大专生,只是他的资历更老一些。
分公司位于南方某城市。其主要业务是承接地质勘察、地基基础以及岩土施工工程。因为公司刚从事业体制转为企业体制,全靠施工来获取收入以养活职工,所以公司在生活设施方面都秉持从省、从俭、从简的原则,能节省的就节省,要把剩余的钱尽可能用于购买施工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公司职工和民工的居住情况相同,都住工棚、睡通铺,夏天一间房仅配备一台电扇用于消暑。文娱生活方面有两台黑白电视。让人看不下去的是,工程技术人员中,除分公司技术负责和公司经理有一张办公桌外,其余的人都是一人一张图板、一个马夹凳,将图板放在铺上就充当办公桌。他的一位大学同学来某市出差,看到了单位的样子,觉得很寒酸,于是竭力劝他跳槽,说何必屈就在此呢。
然而,他就如同铁匠进入了打铁铺一般,有了可以施展才能的地方。他在工作中最为卖力,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在工地转场或者搬家的时候,因为劳力紧张,他就和工人一样做起了粗活、重活,比如扛钻杆、装车、卸车、搭架、立棚等,哪里缺人手他就主动去帮忙。工人都深受感动。他非常感谢父母赋予了他良好的身体条件。他身高 180 米,身材粗壮结实。当他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时,俨然就像是一名工人。
干了三年之后,他因工作突出且口碑极好而被提拔为分公司副经理。年底时,分公司经理退休,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分公司经理。在他当经理的这一年,由于对工程质量狠抓不懈,单位的信誉大幅提升,工程任务纷纷找上门来,多得干都干不完,到年底年产值相比过去翻了好几倍。他为了长远考虑,在市郊租地构建了分公司基地。他购买了两幢活动板房,一为大的,用作职工和民工的宿舍;一为小的,用于办公。基地还建设了库房以及机械停放场地等。分公司不再如同过去那样,工地在哪里就跟到哪里,从而避免了脏乱差的现象以及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分公司青年工人极少,老职工大多已接近退休。为建立稳定施工队伍,分公司与青年民工签订劳务合同,合同涉及劳动保障、工伤、人身保险等方面,让民工能把单位当作依靠安心工作。此外,分公司还办了业余夜校,以帮助民工提升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此举受到了民工的热烈欢迎。同时,此举动也被公司当作样板,向其他分公司进行了推广。
他的工作在公司机关各部门科室很快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来过此分公司出过差的机关干部,没有一个不说他的工作好;来过此分公司出过差的技术人员,也没有一个不说他的工作好。又过了一年,他被提拔到机关担任了总经理助理。
所以,对于求职者来说,低就不是一件坏事。即便存在学非所用或者大材小用的情况。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能够有所展现,一定不能自甘平庸、自暴自弃,因为在艰苦的一线环境中,更能够凸显出你卓越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人的赏识,最终实现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