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薇
日剧《半泽直树 2》不久前强势回归。金融业精英半泽直树带领着一群坚守正义的热血青年。他们向强权发起了宣战。酣畅淋漓的职场大战,让观众看得既解气又过瘾。观众也暂时忘却了现实职场中的等级尊卑和丛林法则。
热血和励志一直是日剧擅长的方面。在职场剧、校园剧、爱情剧等主流类型剧中,都有那些为了实现梦想而执着奋斗的有志青年。上世纪 80 年代的《阿信》,其中寒门女子成长为企业家的传奇故事,曾经激励了一代日剧观众。90 年代日剧处于黄金期,打造了很多主人公逆境翻盘的经典范例。例如在《101 次求婚》中,有草根迎娶白富美的爱情童话。在《龙樱》里,有学渣逆袭变学霸的考场神话。新世纪之后,《海女》《半泽直树》《重版出来》《卖房子的女人》《东京大饭店》等一批充满元气的优质励志剧,给观众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正能量。因为有“努力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在起作用,所以不管现实是多么地残酷,经历又是多么地曲折,片尾总是能够迎来主人公们的人生巅峰。
然而在日本现实社会里,很多人常常由于缺乏才华且未得到运气的眷顾,而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苦苦挣扎。那用什么能够拯救那些为主角们做陪跑、伴读的“失败者”呢?那些被贴上“平庸”和“废柴”标签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存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日剧中有形态多样的类型,其中有一类比较偏冷门,属于“反励志”题材。这类题材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展现出来,直接击中了日本社会的痛点。《火花》和《东京女子图鉴》是以网络为播出平台的,它们是这一类型剧的代表作品。《火花》是以芥川奖同名小说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年德永性格懦弱,在漫才(类似对口相声的站台喜剧)领域努力打拼,心中立志要出人头地,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东京女子图鉴》则展现了乡村女孩绫前往东京去追寻美好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迷失在了各种诱惑和选择之中。这类作品展现了主人公追逐梦想的过程,且真实而细腻。其写实风格贴近日常生活,人物塑造也具有可信度。

德永向往成名,在竞争残酷的舞台上拼命逗笑,然而在生活里却饱尝冷眼与心酸。绫野心勃勃,在物欲横流中蜕变成职业精英,却没办法打破婚恋中的阶级壁垒和性别歧视。主人公们既有理想又有付出,却依然被现实狠狠打压,这样的剧情设置正是日本很多都市打拼者的真实写照。并且人物和环境具有典型性,所以观众很容易对故事产生情感投射。
《火花》中德永和前辈神谷在逐梦,他们就如同奋力去照亮夜空,然而却转瞬即逝,那模样悲壮得让人心疼,同时也感动得令人泪目。《东京女子图鉴》里绫以及各种职场女孩在追求幸福人生,这折射出当代都市女性在事业与婚姻抉择时的虚荣和无奈。前赴后继的都市寻梦者或许最终会像德永那样理性地向生存低头,也有可能如同绫一般挺胸朝着欲望前行。两部网剧难得的是都采取了客观叙事的姿态,主人公的功过是非让观众去进行判断和反思。对于有梦想和欲望的人而言,生活得继续下去,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失败,与自己达成和解,带着心灵的伤痛继续成长,这或许有些无奈,但却是一种很务实的自我救赎。曾经挥洒过的青春和热血,等人生回头去看的时候,至少不会白白留下遗憾。
如果说,以上两部网剧所传达出的“努力了却不一定会成功”这一观点,是对励志剧套路的一种反抗;那么近年来,不少电视剧所触及的“无欲无求,逃避现实”这一议题,是否可以被看成是对传统日剧价值的一种颠覆呢?日本在 1980 年代进行“宽松教育”改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所谓的“宽松世代”,已经步入了成熟期。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缺乏竞争意识、没有责任担当且以自我为中心的“平成废物”典型。他们有的窝囊得让人郁闷,有的叛逆得让人头痛。
后泡沫经济时代,日本陷入了低欲望社会。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主人公们也变得“丧”了起来。昔日那些遭人鄙夷的“废柴”角色以及令人不齿的“逃避主义”,在日剧中开始广泛流行。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是有用》引发了人们对于“逃离职场、重启人生”这种生存方式的思考。该剧女主人公森山实栗毕业于心理学硕士。她踏实肯干,然而却无法在职场中得到认同。因此,她选择逃离职场,在家政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她还试图通过契约婚姻,来兑现家庭主妇的劳动价值。该剧本质上属于主人公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励志剧套路。它借助女性高学历难就职这一社会性议题,借助职场性别歧视这一社会性议题,借助家庭主妇贡献被低估这一社会性议题,从而挑战了日本大众对于婚姻契约本质的固有观念,也挑战了日本大众对于女性价值实现的固有观念。
2019 年热门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也是关于主人公的故事。这部剧的主人公是缺乏社会竞争力的,选择了逃避现实。《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年近 30 的白领大岛凪在职场里习惯于察言观色,在两性关系中也习惯于委曲求全,慢慢地迷失了自己。然而,与网剧的冷峻和犀利有所不同,在电视平台播出的日剧,大多走的是温情和治愈的路线。编剧们通过对人生困境出口的浪漫化想象,淡化了观众对主人公逃避现实的质疑。《风平浪静的闲暇》改编自少女漫画。上班族大岛凪缺乏主见,在职场遇冷和感情受挫后,与过去进行了“断舍离”,以此来重拾自我。这类主流商业剧中,将逃避困境包装成了自我救赎的有效方式。在理想化的剧情设定里,如果人生遭遇不如意,随时能够按下暂停键,给自己放一个悠闲的假期,就能够实现破茧成蝶、涅槃重生。这样的成人童话虽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并无用处。

观赏这样的作品,似乎能够听到借主人公之名而发出的、源自灵魂深处的叩问。前途受阻时一定要与命运拼死较量吗?昭和时代的价值观还具有流通性吗?如果能像森山实栗一样,回归家庭的同时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像岸边满一样,闲赋在家却不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像大岛凪一样,给自己放个假就能修复心灵……那么对于不具备竞争力的一族来说,逃离这个按照丛林法则运转的现实社会,难道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吗?这或许就是日本“宽松世代”普遍存在的人生疑惑。人类的上进心背后蕴含着对平庸的恐惧。在日本社会畸形发展的影响下,本应是社会奋斗中坚力量的青年一代,却走向了坦然接受自己的窝囊和平庸的道路,他们对人生和未来缺乏兴趣和理想。剧里剧外的人们都是共享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迷茫的一代,所以近期的主流日剧会展现出对这类价值转向的包容和理解态度。
必须承认,当代日剧中对日本社会的一些问题,如性别歧视、阶层固化、强权霸凌等,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然而,它始终没有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只是用亲情、爱情、友情这些常用的方法,为主人公的“丧”提供疗伤和治愈。无论是立意深刻的小众网剧,还是基调温馨的主流电视剧,其中的“失败者”都不是独自在面对和战斗。《火花》中德永与亦师亦友的神谷一路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东京女子图鉴》里绫历经十年辗转,还有男闺蜜相伴而行;《我的事说来话长》中的岸边满始终得到家人的支持与鞭策;《风平浪静的闲暇》里大岛凪既能避世又能恋爱。
形式上的“反励志”剧,实际上在主题和立意方面相当治愈,甚至还带有励志的意味。这类剧集常常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当代日本社会中展现出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以及心理状态。它鲜少对主人公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是非对错的评判,而是以开放且包容的姿态,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社会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细腻的展现,并且努力为其困境寻找出口。当然,日剧很擅长把歪理包装成真理。观众一不小心,就会像《我的事情说来话长》里的配角们那样,被男主人公不着边际的碎碎念牵着走。所谓的“反励志”剧,到底是能让人清醒的良药呢,还是会让人精神麻醉呢?反转的结局,究竟是现实的映照呢,还是叙事的策略呢?终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