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寓言职场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位品德极为高尚的政治家,名叫范仲淹。他自幼便心怀宏大志向,期望日后能够成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宰相,从而为国家贡献力量;亦或是成为一名医生,去救治百姓、拯救他们的生命。他曾对他人说道:“但凡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对国家有益处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之后,范仲淹担任了官职,并且还真在一段时间里担任了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人们的好评。有一年,他在泰州担任管盐仓的小官。他看到海水泛滥上岸,百姓遭受苦难,于是提议修建海堤。并且他还亲自参与运土和夯土的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按照规定回家守孝。虽然身处家中,但他的心却在海堤上,不断写信去提供帮助和出主意。最终,海堤修建完成了,当地的人们对他心怀感激,将这条堤称为范公堤。
几年后,范仲淹前往京城担任官职。他见到不合理之事便予以批评,并且主持进行改革,正因如此得罪了一些人,多次被贬职并被排挤出京城。然而,他从不将个人得失放在心上,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他的一生中,他凭借自己的财产兴办了众多的义庄、义田、义宅,用以救济穷人。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些免费的学校,让那些没有钱的穷人子弟能够接受教育,然而他自己的孩子却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写了一篇名为《岳阳楼记》的文章来回答有些人对他这样做的不明白。他表示自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意味着,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怀有热爱之情的人,愿意心甘情愿地比他人先经受困苦,比他人后享受欢乐。范仲淹所秉持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属于我们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巧妙故事
1、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回,牧人捉住了小猪,小猪大声号叫且猛烈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它们说:“他常常捉我们,可我们并没大呼小叫。”小猪听后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不同,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而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人生哲理:处于不同立场、处在不同环境的人,很难去体会对方的感受;所以对于别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不应该幸灾乐祸,而应该怀有关怀和了解的心情。
2、靠自己
小蜗牛询问妈妈:为何我们从出生起,就需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回答:因为我们的身体缺乏骨骼的支撑,只能进行爬行,并且爬行速度还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来提供保护!小蜗牛又问:毛虫姊姊没有骨头,爬行速度也不快,可她为何不用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解释:因为毛虫姊姊能够变成蝴蝶,天空会对她进行保护啊。小蜗牛问:“可是蚯蚓弟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何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呀。”小蜗牛哭着说:“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壳能保护我们。”
人生哲理:聪明的人会觉得谁最靠得住呢?答案是自己。你会这样回答。自己虽然存在很多缺陷,然而只要能够坦然面对,把劣势当作优势,那么人生就会增添许多兴趣。
3、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实验,把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并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鲨鱼每天不停地冲撞那看不见的玻璃,然而这只是白费力气,它始终无法到对面去。实验人员每天会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并不缺少猎物。但它还是想要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依旧不断地冲撞那块玻璃,它试遍了每个角落,每次都用尽了全力,可每次都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甚至浑身破裂出血,这样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每当玻璃出现裂痕,实验人员就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也不再在意那些斑斓的热带鱼,它觉得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凭借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仿佛回到了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实验到了最后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然而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在固定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而不见,甚至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它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可是失恋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它怕痛。

人生哲理:不要让假象蒙蔽你的智慧之光。经历了痛苦之后,依然要保持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坚强。
智慧故事
司马光自幼便与哥哥弟弟们一同学习。他曾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正因如此,他没少遭到先生的责罚以及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耐心教诲下,他下定决心要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能够早早起床,他在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然而,早上并未被憋醒,反而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制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便滑落在床板上,自然就惊醒了。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能早早地起床读书,并且坚持不懈。司马光致力于改掉“记忆差”这一不良习惯。先生讲完课后,其他人勉强能背诵下来便扔下书本去玩耍;然而,司马光会关好门窗,全神贯注且高声朗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直至能背诵得滚瓜烂熟。他会先自行检查一遍,合上书本后能一字不错且背诵得很流利,这才愿意合上书本,稍作休息。
司马光从年少至年老,始终坚持学习。做官之后,他并未停止学习,反而更加勤奋刻苦地钻研。最终,他成为了一位学识极为渊博之人,还写出了《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著作。
吕蒙为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因其出身贫寒,故而读书数量不多,所懂知识较为有限。某次,吴王孙权劝他多读书,称读书对治军有着极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决定下苦功,绝不辜负吴王的期望。自此之后,不论军务多么繁忙,吕蒙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慢慢地,他的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日,东吴大都督鲁肃与吕蒙谈起了军事之事。吕蒙提出的见解很深刻且很精辟。鲁肃听后,感觉他与自己之前印象里重武轻文的吕蒙截然不同,于是对他大力赞赏。吕蒙开玩笑地讲:“咱们三天不见,你自然要另眼相看(擦亮眼睛看人)了呀!”
吕蒙先天条件不佳,然而他具备不断进取的精神,最终达成了智勇兼全。对于青少年而言,要想今后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就必须从当下开始,紧紧抓住宝贵的学习时间与机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培育竞争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