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有很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当在工作中感到迷茫时,拿出来看一看,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心腹等于心患
我刚开始在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时候,被分配到了采购部。经理让我给申明担任助理。
申明深受经理赏识。他办事干练,经验丰富。他为人处世有口皆碑。申明从不把我当作“菜鸟”随意呼来唤去。他处处关照我。他传授我业务知识毫无保留。我暗自庆幸自己遇到了贵人。我打心眼儿里对他充满感激。
申明第一次带我出差,是要为公司采购一批中药。在与王老板谈判时,申明表现得很从容,不停地逼迫对方降价。而我则想借此机会努力展现自己,找出各种理由,拼命压低价格,一点都不放松。王老板被我们逼得面红耳赤,有些招架不住。正当我得意的时候,突然发现申明竟然不说话了,并且脸色很难看。谈判最终不欢而散,我感到很疑惑:为公司争取利益,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晚上,申明找到我并单独与我交流,接着递给我一个红包,并且平静地告诉我:“这是王老板给的。”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明显是损公肥私的行为。倘若被公司知晓了,肯定会被辞退。申明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说道:“你不必担心,只要我们兄弟俩不把这件事说出去,就不会有人知道。而且,就算我们不拿这笔回扣,王老板也不会降低价格,这是行业内的规矩,你慢慢就会理解的。”
事情既然已经摊开了。如果我不拿这个红包,那就等于与申明为敌。并且他一直把我当作亲兄弟来照顾。所以,除了收下这个红包,我没有第二种选择。
第二天的谈判进展得格外顺利。签完合同后,王老板心情愉悦,满脸欢喜,还亲自将我们送到了机场。回到公司,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之后每次与申明一起出去采购,我们彼此都心有灵犀,都知晓那个共同的秘密,这使得我们的关系更加亲近。只是,我内心隐隐地存在着一些担忧,害怕在某一天会出现不好的事情。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最为担忧的那件事一直都没有出现,然而却出现了另一件事。原本的经理去寻找其他的工作了,在离开之前,他向公司举荐了申明。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兴奋得一整晚都没有睡好,我觉得,我的春天即将要来到了。
申明顺利地当上了采购部经理。上任的当天,不出所料地,他把自己手中的业务全部移交给了我,并且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办事,我放心。”理所当然地,我接替了申明的位置,成为了业务骨干。我只是一个才来大半年的新人,却能得到如此的器重,同事们自然会有些嫉妒,但也无可奈何。谁都能够看得出来,我是申明的心腹之人。
不久后,办公室内突然人心惶惶,有传言称公司即将进行裁员,且采购部要裁员一半。我特意跑去询问申明,经证实传言属实。接着,他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说:“你安心工作就行,有我在呢,其他的事不用过多考虑。”吃下这颗定心丸后,我不再像杞人那样担忧天会塌下来。公司有好几百名员工,老总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清楚了解,谁去谁留,不还是由部门经理来决定嘛。采购部即使只剩下一个员工,那个人也一定是我,因为我是申明的心腹。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刚抵达公司。随即就接到通知,让我前往老总办公室。老总看到我走进来后,不但主动与我握手,还亲自为我倒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这让我的内心感到十分不安。我们的交谈时间很短,不到五分钟。在交谈过程中,我不了解老总究竟说了些什么,然而我却清楚地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被公司辞退了,并且是第一个被淘汰的。
我立刻去找申明,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然而,他没有来上班,我拨打他的手机,发现处于关机状态。显而易见,申明早就有了计划和安排。在气愤的情绪驱使下,我想要去找老总,揭露申明的底细。可是,刚迈出两步,理智就把我拉了回来。因为我自己也参与了那些事情,一旦将其透露出去,难道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就像哑巴吃了黄连一样,我只能默默地离开。
我的第一段职场生涯莫名其妙地结束了,可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把我踢出局呢?两个月后,我和好友谈起这件事,他的话让我如梦初醒。他说:“倘若你参与了别人的阴谋,从乐观的方面来讲,你是他很信任的人;然而从悲观的角度来看,你也会成为他的隐患。”
2、向Google学习面试技巧
全球企业都陷入了抢人才的大战之中。软性能力开始崭露头角。在面试技巧方面,需要有更多能够精准体现的创意。
不论是面试主管或被面试的求职者,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
请花几分钟时间回答以下问题:
一辆校车可以装下几颗高尔夫球?
假如你要帮忙清洗全西雅图的窗户,应该要收取多少费用?
现在你处于搅拌器之中。60 秒之后会有人使用搅拌器。你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安全地脱离这个困境。
这并非脑筋急转弯,它是 Google 在面试新人时的问题,并且 Google 已连续 2 年夺得美国《财星》杂志的最佳企业雇主称号。
身为主管,要有管事的能力,还要有看人的眼光。所有企业都遭遇“人才荒”,在激烈的抢人大战里,怎样快速且精准地找到所需人才呢?面试时该询问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呢?
过去面试注重的是“能力检测”,所有问题几乎都围绕着过去的工作经历展开,期望找到工作能力最为顶尖的优秀人才。
透过推理性问题测试创意程度

然而,近年对于所谓优秀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随着“软性能力”逐渐受到重视,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也进行了大幅的创新。前《商业 2.0》杂志(Business 2.0)的记者麦可·凯普兰(Michael Kaplan)表示:“面对市场的变化无常,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具备创意思维的人才。”
网络科技产业首先开启了这一风潮。当你应聘亚马逊(Amazon)网络书店的工作时,或许会被问到:“全美国有多少家加油站?”倘若你去美国微软(Microsoft)应聘,可能就得费尽心思去思考:“马路上的入孔盖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
这些面试问题看起来很无厘头,然而其背后是有用意的,“目的就是测试应征者的创意。”微软的征才经理华伦·奥斯顿(Warren Ashton)表示。至于最后的那个数字具体是多少,并没有人在意。
Google 不仅进行了进一步的行动,还对投递履历表的流程进行了大改造。曾经有一次,Google 在美国硅谷 101 公路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上写了一道数学难题,欢迎有兴趣的工程师上网提供答案。当进入网站后,必须再解决第二道数学难题。只有回答正确,才能够把履历表寄到 Google。
3、门为谁开
儿子在跟我聊天时提到,他有一个朋友在谷歌获得了一份工作。他说这话时满脸都是崇拜的神情,而我作为倾听者,脸上也露出了同样的崇拜。我们都认为,微软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改变,而谷歌实际上在悄无声息中正在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俩都对谷歌怀有比较深厚的崇拜之情。
他的同学是这样得到谷歌工作的。
有一天,他在大学校园的广告栏中看到一张小小的广告。广告上未写任何内容,仅写着“”以及一个很怪的数学符号。他觉得很有趣,便将这个网址记在了脑海里。回家上网时,他顺便点击进去查看。依然没有什么内容,只有一道未解的数学题。他觉得很有意思,决定把这道题解出来。这道题并不简单,花费了他半小时。等他解出题目以后,突然弹出了一个表格,请他填写。
谷歌的门就这样向他打开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心中满是崇拜,只感到崇拜。想出这一计策的人着实是很狡猾的!
在广告栏中注意到一张广告,它花花绿绿的。这表明这个人对他周围世界的新鲜事物很留意。
把这个网址记在脑子里——说明这个人过目不忘。
回到家上网时还记得点进去看一看——说明这个人很有好奇心。
看到一道没头没脑的数学题,决定要解答——说明他喜欢动脑筋。
最后把题解答出来了——说明他智商也不低。
不看简历,不看学历,不进行招聘,不进行海选,也不花费一分钱,然而谷歌却找到了它理想中的员工。这便是谷歌。
于是我分析自己有没有成为谷歌员工的可能。
我有希望。我比较留意广告,尤其留意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
第二点,我有蒙混过关的能力。当我觉得某些东西很难记住,并且身边又没带纸笔时,我会将重要的东西记录在手机里。谷歌的相关人员自然不会知晓此事,暂且把我归类到过目不忘的那类人之中。
第三点,我有做到的可能。在收完邮件并且看完博客之后,我会顺便点开进去看一下。
第四点,我瞪大了眼睛,呆呆地看着。我估计像我这样一个学文科的人,可能连看这种题目都看不懂。谷歌的大门就那样“砰”的一声,把我挡在了外面。而我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
我下网之后,在临睡之前告诫自己,以后要是再看见这样的东西,就不会上当了。
于是,我依旧是众多普通人中的一员。被微软的那些小玩意儿以及谷歌的那些小玩意儿牵着鼻子在各处奔走。
结论:生活中很多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机会注定就不属于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4、优势

一家知名企业进行社会招聘。面试那天,我携带了一包的资料,其中包括证书和剪贴本。考官一边翻看我的简历和资料,一边询问道:“请问您具备哪些优势呢?”
我说我参加了自学考试,并且获得了两个大学文凭。考官随即摇头表示,他们集团有 20%的员工拥有研究生学位或博士学位,而我的学历并不能称之为优势。
我接着说道:“我有当兵的经历,参与过抗洪救灾行动,相对来说比较能吃苦……”考官再次摇头并表示:“当下我们的保安岗位已经招满了。”
我接着说:“我曾在一家民营企业的基层岗位工作过。之后,我担任了车间主任以及办公室副主任。我既拥有基层的工作经验,也具备机关的工作经验。”考官再次摇摇头并说道:“本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层干部都是从基层员工当中选拔出来的。你所具备的这些并不能算作优势。”
我有些着急了,接着说道:“我还自学了日语呢,我的口语已经达到了能够较为熟练地与日本人直接交谈的水平……”考官微微一笑,说:“在我们这样知名且有外贸业务的公司里,已经从外国语学院招了很多专业人才……”
我拿出曾发表过文章的剪贴本,说道:“我喜欢写作,业余时间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可以看出我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考宫翻看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脸上露出笑容。但他接着说:“前不久我们聘请了一位省作家协会的作家以及两名报社记者加入我们企业。”
我额头上开始冒汗,心里想着自己似乎没什么优势了,于是绞尽脑汁地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我说:“之前我们企业曾出现过一次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我拿出了自己结婚的 2 万元钱来帮助公司度过难关,这是之前我们企业对我的相关报道。”
主管看着我递过去的报纸,抬眼说:“就这个吗?”
我说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在晚上说肚子痛,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我立刻去找车,然后背着他,很快就把他送到了医院。后来经过诊断,他得的是阑尾炎,医生说再晚一点儿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
主管微笑着点了点头,这让我更加激动。我接着说:“我曾获得市里颁发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有一次,我们公司的门店里顾客众多。我看到一个小偷正在掏一位顾客的皮包,于是我上前去抓小偷。然而,他们竟然是一个团伙,我被歹徒刺伤了。但我死死地拖住了一个小偷……最后,公安局成功破了案。这就是我的获奖证书。”
主管露出一丝感动,他凝神片刻说:“你们企业后来……”
那是一家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后来倒闭了,我也因此失去了工作,而下岗了。
你的优势有不少呢,这实在是非常独特且无可比拟的呀,你恰恰是我们最为需要的人才。就这样,我被这家公司给录取了,同时还被赋予了总裁办稽核专员的重要职责。
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历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且有专长,自觉得自身具备诸多优势。然而,对于一些优秀的企业而言,它们还有更为优秀的人才。而那些平日里被我们所忽略的对企业的忠诚,与同事之间和睦的关系以及见义勇为的行为等,却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去面试时,需要研究公司的历史和企业文化。要弄清楚他们最为看重的是什么,最为缺少的是什么,最为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展示出来,这样就能达到目的,一矢中的。
5、成功的跨国应聘
小沈是一名来自知名大学精算专业的本科大学生。他在浏览美国的一家金融网站。在这个网站上,他看到美国华信惠悦管理咨询公司的芝加哥分公司正在招聘精算专业的人才。看到这一信息后,他突然产生了应聘的冲动。
为了能够应聘成功,他首先去找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向其请教经验。在简历制作方面,他没有采用如今很多同学那种面面俱到的写法,而是着重突出了自己担任大学精算学会主席这一经历,以及已经通过了“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8 门课程中的 4 门这两项内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小沈写了一千多字,内容是他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以及他对精算这个职业的认识,这些内容组成了简历材料。
简历寄出 22 天后,美国公司给他打了电话。他们与他沟通一些问题并多次测试后,又打电话找小沈的系主任和学校有关部门人员,详细了解他的情况。第 12 天,美国公司通知他到芝加哥面试,签证、往返机票、宾馆的办理和安排全部由他们出面出资。
小沈的同学们得知消息后都感到惊讶,然而小沈却立刻变得镇定。第二天,他迅速购买了讲授应聘礼仪的影碟并开始学习。
之后,他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等待着提问。
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女经理率先开口:“你为何要来应聘我们公司?”因为这是对第一个提问的回应,小沈立刻在心里告诫自己:“必须要沉着!尽量把语速放慢,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对方听清自己的话,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自己回答问题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小沈提醒完自己后,语速平缓地开始说话:“我知道华信惠悦公司是一家在全球都很有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果能加入这样的公司,我会觉得很荣幸。同时我认为……”小沈一边回答,一边仔细观察考官的表情,随时准备停止说话。看到考官一直听得很专注,小沈明白自己的表达没什么大问题,于是就把自己认为该说的话都说完后才停止话语。
另一位考官在这个问题刚答完后紧接着问道:“你对报酬有着怎样的期待呢?”小沈不卑不亢地回答:“只要和与我处于同等条件的人一样,我就已经非常满意啦。”之后,几位考官不断地进行“轰炸”,他们的提问涵盖了从职业认识到人生哲学,从专业知识到处世方法等各个方面,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跳跃性极大,现场的气氛十分严肃。
小沈对答如流,然而他心中想道:“一直这样下去的话自己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必须要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接着,他鼓起勇气,看准时机,以中国人闲聊的方式来回答提问。并且时不时地用“您说呢?”“您认为呢?”这样的口气,带着尊重且亲切的态度反问一两个小问题,随后谈话的气氛很快就缓和了下来。
临分手时,小沈从考官们的神情中看到了希望。
小沈面试完回家后的第三天,接到了美国公司的录用电话通知。他成为了芝加哥分公司两百多名员工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毫无疑问,小沈的求职是很成功的。他获得成功,除了机遇之外,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其一,他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有着相对较为清醒的分析;其二,他具备敢于到世界大坐标系中去寻找职业位置的勇气和信心;其三,他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拥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其四,他在参加面试时具备冷静的心态和灵活的应变措施。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就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