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攻略

职场励志故事: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健康与效率,避免熬夜加班的陷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3-25 作者:当涂招聘 浏览量:

职场上别让工作侵占你仅有的 8 小时睡眠。这是关于职场励志的心得体会故事,提醒我们要重视睡眠。

有一家公司,会让你持续熬夜加班,还会让你的身体质量迅速下降。不管它的名气有多大,不管它的收入有多丰厚,这样的公司都不值得你待,至少不值得你长久地待下去。

小编在此给大家讲述职场励志的心得体会故事。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作用!职场励志的心得体会故事表明,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生活,所以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

春明是我的第二任上司,他和老卢不一样,他就像邻家哥哥那样亲切。

我从未见过他发脾气。当我们在各地遭受客户的折磨,几乎要死去的时候,他一次次地奔赴现场提供支持。他与客户进行周旋,打通了内部的隔阂,从而确保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及项目的执行。

每次来,都是热情满满,令人如沐春风。

印象里,春明时常是慢悠悠的样子。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那就是:“工作只是为了生活,别让自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他始终对整个部门践行这句话。

只要有人有事,即便他自己主动去应对,甚至不惜冒犯客户,也会首先考虑下属的利益,让我们离开岗位先把自己的私事处理好。

没人能料到,有这样一个人。在 2009 年的五一期间,他从公司的顶楼天台跳下,没有留下任何话语。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眼看到公司群发的通知邮件时,内心产生了惊愕和茫然,并且这种感觉久久难以消散,让人不肯置信。

因工作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怎么会发生在春明身上呢?怎么会这样!他在我们所有人心中,是极为温暖且阳光的存在;他明明多次跟我们说,工作只是为了生活,别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所谓“take it easy”,原来只是对别人说的吗?他自己为何扛下了所有不能承受的压力,最终还陷入了牛角尖?若干年后,当我开始管理团队,到现在创业成为老板,才逐渐明白:孤独本就是管理者必然的命运,那些压力与隐忧,确实永远没办法和下属坦诚地分享。

骗下属属于管理艺术;而骗自己,是为了挽回信心,以便能够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暴击。

春明,你这个骗子。

我多希望你能继续骗我们,骗你自己。

可你……却不肯了。

惟愿你在天堂能够安好。职场励志心得体会故事 2 中,马云关于 996 的福报论,引发了大家普遍的不适之感。

996 指的是工作时间方面,上午 9 点开始上班,晚上 9 点结束下班,并且在一周的时间里要上 6 天班的这种工作模式。

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加班”。

马老师的发言很长,大家可以网上搜来自行解读。

大家反感的主要原因,在于马云的身份。倘若他是一个正在创业的普通人,自主选择 996 这种工作模式,那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可是,身为一个大佬,说出 996 是福报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让大家进行吐槽。

毕竟,没有一个职员喜欢被老板加班。

996让我想到了985。

我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图片,来自于高三家长群。

这是一张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图。关于其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并不清楚。然而,它代表了一定的趋势。

数据显示,985的毕业生,首选的企业是华为。

华为的薪水较为丰厚,加班的情况却很异常。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华为的某一个部门用高薪聘请了一位来自日本的专家。

日本专家在全体会议上做完自我介绍后,紧接着说道,他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希望大家能尽量配合他的工作。说完,他深深鞠了一躬。

三个月后,日本专家选择了辞职。在辞职之时,他仅仅说了一句话:你们这般加班的方式,是不人道的!考上了顶尖的 985 高校,却过上了每天加班加点的 996 生活,面临着身体垮掉进而住进 icu 的风险。

985.996.icu,这是你所期望的生活吗?职场励志的心得体会故事在昨天发生。《2019 国人工资报告》登上了热搜。其中有一条数据令人格外痛心。在工作 10 年以上的受访者当中,月薪过万的比例还不到三成。

有人说,二八法则再一次在现实中被印证。

80%的资源和财富只属于20%的人。

有些人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在大厂中备受青睐;而有些人却沦为职场中的失败者,每天不是担忧被裁员,就是在等着用钱去还债。

头发不停掉,皱纹不停长,可工资却稳如狗。

怨气深重,在所难免。

励志职场故事_职场励志故事小故事及感悟_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个人成长

在我看来,其实月薪过万并不算一件丢人的事。北上广有很多年轻人都处于这个薪水区间并在其中徘徊。而可怕的是,即便工作了 10 年,薪水依然如此之少。

每次全民薪资报告发布后,总会有人将自己工资低的责任直接归咎于老板,认为老板抠门。他们自己辛勤劳作,熬了这么多年,然而老板却总是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

可在另一方面,总能听到老板们发出抱怨。他们疑惑为何现在的员工如此难以应对,明明工作表现并不出色,却还每天想着要涨工资。

显然,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在老板眼里,老从来不代表好。

要让老板给你涨工资,你的星级还达不到要求。职场励志心得体会故事 4 表明,与其去比拼经验,不如去比拼洞察。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声称自己有 10 年工作经验,但实际上他只是把 1 年的经验重复用了 10 年。”

”这讲的就是经验的质量。

很多工作了八九年的人,他们的简历看上去风光得很。一会儿是大公司的总监,一会儿又是团队的灵魂人物。然而,要是仔细去询问他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

即使简历上标明有 8 年的经验,或者有 10 年的经验,然而实际上其能力与刚毕业两三年的人并无差别。

最近我的几个猎头朋友过来向我抱怨,说现在面试的中高级管理者水平越来越差。

有一位面试者工作时长为 10 年,其简历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带领团队实现了 300%的增长业绩。

然而,就这一句话结束了。

我朋友询问他具体是何种东西的业绩,此业绩究竟属于他领导的部门,还是与其他部门合作产生的,又是什么样的改革或契机促使他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显著的增长,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然而,他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

我这位猎头朋友很着急。她寻找这个职位的人选已经找了大半年了。然而,这位候选人处于半桶水的状态,这让她心里隐隐有些担忧。

她后来经过多方面打听,最终得知这个面试者是前公司的一位总监领导,并且他的能力较为一般。

虽然工作了近10年,但属于浑水摸鱼的类型。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依靠其他团队的配合,他只是参与到了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

我们不能断言这个人的简历存在造假行为。然而,这种表述模糊、难以确切界定的情况在职场中是较为常见的。

碰到 HR 新人时,这样做或许能蒙混过去。然而,如今经济大环境不佳,所有公司对 HR 和猎头的专业度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这个专业度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找人方法”的专业度,另一方面是对“业务理解”的专业度。

我在面试 HR 时经常碰到的问题有:其一,你所做的这个项目遭遇过何种困难?其二,其他人的想法是怎样的,而你又是怎样想的?其三,为何你的想法与其他人不同?其四,为何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倘若事先不知对方是 HR,仅从这些提问来看,我会以为提问者是业务部门的老板。

你不能再将 HR 面试当作只是走个过场的形式了。同时,也不要抱有那种拿着网上“如何给面试者留下好印象”的套路就能蒙混过去的想法。

如今是拼真刀真枪的时代,没点干货的人一定会被淘汰。

“拥有 X 年的经验”这类情况,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行业具备洞察能力。

经验是人人都具备的,只要经历的时间足够长就行;洞察并非人人都拥有,它需要经过思考,需要进行打磨,需要予以推翻,需要重新启动,需要付诸实践,需要进行论证,需要加以优化。

每一步都能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每一条得出的结论都能够精准地触及行业的要害之处以及顽疾所在。

这种人才,最有价值。

如何培养自己对行业的洞察呢?让我们回归到工作的日常:a)要从细微之处去总结洞察,因为工作无小事,这是我的观点。

说没有小事,是因为你要学会从任何小事中总结出大事。

工作流程方面,做事方法方面,合作模式方面,甚至沟通方式方面,每一件日常之事背后都能够挖掘出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这些不断积累的总结,最后将汇总成这个行业的底层运行逻辑。

越早看清楚的人,机会越多。

比如进行一个简单的跨部门合作时,若遇到其他部门不愿配合的情况,你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开启连环思考:其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何不愿意配合?是自己的计划不够周密,还是时间安排存在问题,亦或是资源分配上出现了分歧?其二,这个问题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和影响?是否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是否会在后续的合作中出现裂痕?其三,这个问题会牵涉到哪些人?他们各自的立场是什么?不愿意配合是针对自己这个人,还是对整个事情有意见?其四,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获得哪些支持?是找大老板直接求助?还是去和他们部门领导沟通?或者干脆甩手不管,等待其他人出面帮自己解决?我将这种思考方法称为“从一个小点,扩散出一个宇宙”。

你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好,但每一个问题都要先想到。

这就是洞察。

通过这些归纳、总结和提炼,能够找到背后最本质的原因。

励志职场故事_职场励志故事小故事及感悟_职场励志故事及感悟个人成长

它不是对信息的照本宣科,而是对信息的多次理解和加工。

表面上看,“不愿意配合”仅仅是一个日常的工作矛盾。实际上,它或许是整个业务战略方向上的分歧问题。

解决它的方法,不是你偷偷给大老板发一封投诉邮件然后去争吵,而是大家坐下来,把各种可能性详细地讨论一番,先在大方向上达成统一。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最好就从身边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总结起。

把它们写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或者做个电子备忘录。

时间逐渐流逝,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会逐步加深,这便是你最为珍贵的财富。

以小见大,积跬步足以致千里。

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有人与自己意见相悖的情形。 我们在工作里经常能遇到有人和自己持不同看法的状况。 在工作进程中,我们常常会有遇到他人跟自己唱反调的时候。 工作期间,我们经常会遭遇到有人跟自己对着干的情况。 我们在工作时,经常会碰到有人跟自己唱反调这种事。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情绪掌控。我们光顾着去吵架,却很少有人能够冷静下来进行思考。

实际上,我们若站在反对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常常能得出令人惊喜的答案。

我曾在某一次会议上主张通过高举高打的方式来推广一个新产品,然而对面的一位同事却一直与我唱反调。

他认为将广告费全部花费在电梯屏上、地铁站上以及 APP 开屏广告上,无法产生直接的转化效果。相反,进行一些垂直社区的内容植入会更加精准且有效。

后来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两者并行。

先进行垂直社区的内容植入,接着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来观察效果,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并趁胜追击。

这就是反方思维的运用,它是对自己不断的查漏补缺。

理解你的“反方”,将其中的情绪剥离出来,找出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接着结合你的思考,进而提出新的观点。

这是另一种培养洞察能力的方法。

我最喜欢的一个问句是:“若我是别人,会怎样去反驳自己的观点呢?”前两天,我和一位读者聊天,我称他为李哥,因为他确实比我年长,今年 36 岁,目前正在寻找工作,他上一份工作月薪 3500,没有奖金,也没有年终奖,已经干了三年。

他对我诉苦:我这年龄出来找工作真是太难了。

李哥在四月份进行了面试,一共面试了 8 家公司,然而都没有成功。实际上,他向几十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最终能够给他机会面试的仅有 8 家。

36 岁的人去寻找工作,会不被待见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职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 35 岁现象。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里会明确规定年龄需在 35 岁以下。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我可以理解这样的偏见。有些时候,偏见的存在,就意味着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35 岁现象:为什么职场中的 35 岁人士会被嫌弃呢?首先是体力方面的原因。

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多在职场上经历了多年。他们的身体不像年轻人那般能承受高强度的劳作。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时,他们会在心里提醒自己要注意保养。而那些年轻气盛的愣头青,却能够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并且还乐在其中。

其次是精力。

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有了家庭。这意味着有了很多牵绊。你下班时会想着准点回家给孩子做饭。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刚毕业的年轻人,年纪还不到 30 岁,他们能够将生活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

再者是潜力。

很多公司更倾向于给新人增加 1000 的薪资,而不给老员工增加 500 的薪资。原因在于年轻人具有较大的可挖掘潜力,性价比相对较高;而中年人身上的价值已经不是很大了,他们更多地是凭借经验来开展工作。

中年职场人最大的优势:经验、人脉、资源。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很尴尬,他们其实只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只是把这一两年的经验用了十年罢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脉和资源也少得可怜。

如果你不能自己带客户、资源过去,不能给新公司带来可看到的实际收益,那么就很难找到满意的下家。

最后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掌控力。在职场中待的时间长了,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一些职场老油条的习性,不像年轻人那么容易被掌控。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安徽叁肆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7011935号-3

地址:安徽省当涂县经济开发区 EMAIL:859242200@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