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段路后,风景是不一样的。这段路风和日丽,那段路风雨交加。人生的旅程本来就是既要经历风雨也要赶路,不要说曾经拥有过什么,也不要说曾经失去过什么,失去的并非永远失去,得到的也并非永远拥有,一切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持续地告别昨天,满怀信心地投入每一个全新的今天。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职场鸡汤励志小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不能跳舞就弹琴吧
在十九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小城达勒姆的一个庭院里,正在热烈地举行着露丝的家庭舞会。这一天是露丝 28 岁的生日,她盛装出席,在舞会上光彩照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优美的舞姿赢得了众人的一片赞叹。
人们正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意外忽然降临。露丝在进行一个高难度的旋转动作时,猛地摔倒在地上。舞曲突然停止,露丝努力地想要爬起身,但最终没有成功。医生在医院里进行了紧急会诊。之后,向露丝以及她的亲朋宣告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这个消息是:露丝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她全身的神经将会逐渐地丧失功能。并且,药物仅仅能够延缓病情发展的速度。
那一刻,人们都惊呆了,露丝自己也不例外。她明白,自己以后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再也不能旋出那优美的舞姿。并且,最终自己将会瘫痪,直到有一天心脏也停止跳动。确实,这一切实在是太残酷了。她是小城舞蹈学校最为出色的教师,她热爱跳舞,也喜欢舞会上那种激情四射的感觉。她每年过生日时都会举办家庭舞会,然而这一次,它却成为了她生命里最后的表演。在众人的痛惜与祝福声里,她在家中开始了漫长的休养过程。
有一段日子很长。露丝坐在院子里,院子空荡荡的。她看着墙角的花儿,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动。她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回想每一年过生日时这庭中舞会的盛况。转眼一年过去了。人们原本以为露丝再也不会像往年那样举办舞会。可是前一天,他们都接到了露丝的邀请。露丝邀请他们穿上最华美的衣服,带着最精彩的舞姿前来。
露丝在钢琴后面笑着对大家说:她不能跳舞了,但是还可以为大家弹琴。能欣赏大家的舞姿,她同样开心快乐。大家尽情地跳吧,要对得起她的琴声。纯净的音乐像清澈的河水从她指间流出,人们在感动中陶醉了。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舞会,露丝纤巧的十指在黑白键盘上灵活地跳跃,就像她当年优美的舞姿一样。
这一年,露丝的病情不断恶化,全身都无法动弹,唯独头部还能活动。得知这个消息后,人们都感到十分难过,因为他们清楚她那美妙的琴声再也无法响起。然而,在露丝 30 岁生日的舞会上,她首次向人们展现了自己的歌喉。正如她所言,不能弹琴那就为大家唱歌吧!这一年的舞会,前来的客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大家都希望能听听她的歌声,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那次舞会过去四个月后,露丝也丧失了她的声音。大家都缄默了,不晓得失去歌声的露丝该如何去面对生活。然而在她 31 岁生日的前一天,人们依然收到了她的邀请。那一天,到场的人非常多,院子被填满了,院墙外也都是人,这些都是小城善良的人们,他们是来给露丝送上祝福的。音乐依旧,舞蹈依旧。露丝躺在一张躺椅上,她的眼睛只能艰难地眨动,她的心只能激情地跳动。人们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微笑,看到了温暖,看到了一种蕴含内敛的对生活的热爱。
露丝最终未能跨过 31 岁这道门槛。出葬的那一天,小城之中,认识她的人以及不认识她的人都前来送行,陪伴这位美丽的女子走完她最后的一段路程。在她的墓碑之上,刻着这样的话语:“倘若不能跳舞,那就弹琴吧;倘若不能弹琴,那就歌唱吧;倘若不能歌唱,那就倾听吧;让心在热爱之中欢快地跳动,当心跳停止之时,就让灵魂在天地之间继续舞蹈吧!”
据说,这是所有英国人最喜欢的墓志铭。
励志故事2:在梦想中起飞
一个上午阳光融融。塞尔玛的祖母推着她,来到了莫尔巴卡庄园外。塞尔玛·拉格洛芙出生于瑞典的一个贵族家庭。3 岁时,她患了小儿麻痹症,童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对幼小的塞尔玛而言,祖母是她生命的支柱。祖母每天都陪伴着她,教她阅读,给她讲故事。
远处,碧绿的田野上空。有一只鸟儿在飞,同时欢快地鸣叫着。塞尔玛看得入了迷,双手伸展开来,好像自己拥有了一对翅膀。很快,祖母察觉到,塞尔玛的神色变得忧郁了。
塞尔玛轻轻地问祖母:“我还 能站起来吗?”
祖母说:“会的,只要你拥有了翅膀,就会像鸟儿一样飞翔。”
塞尔玛转头看着祖母,问:“可是,我的翅膀在哪儿?”
祖母说:“梦想,梦想就是一对翅膀。”
从此,塞尔玛开始大量阅读经典名著。那些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尝试着拿起笔,在轮椅上进行写作。然而,她所写的东西充满幻想,与现实距离遥远。有一次,在庄园外的小路上,当塞尔玛听到有人讽刺她的小说时,她把笔远远地扔了出去,痛苦地说道:“作家都要有生活体验,可我一点生活阅历都没有。”祖母赶忙安慰她:“你外出的次数比较少。不过呢,我就像是你的双腿一样,可以带你去很多地方。而且,我的生活阅历我都讲给你听啦。”
祖母的话让塞尔玛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她开启了创作的梦想之旅。经过半年时间,她写出了一部冒险作品。祖母把这部作品全部看完后,塞尔玛问道:“有没有希望呢?”祖母笑着回答:“我觉得希望很大。”塞尔玛十分高兴,她委托父亲把书稿送到一家出版社。
那家出版社的社长是塞尔玛父亲的战友。父亲微笑着告知:“我的这位战友已经看了部分书稿。”塞尔玛赶紧询问:“他说了些什么?”父亲回答:“希望很大。”
但是,塞尔玛等了好几个月,她的书稿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有一天,塞尔玛让祖母推着她,前往了那家出版社。在那里,有一个年纪和她父亲差不多的中年人,正坐在靠窗的位置,在翻阅一部新出版的书。塞尔玛走进后问道:“我是塞尔玛·拉格洛芙,几个月前,我让我的父亲,也就是您的战友,带来了一部书稿,不知道它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社长表示有这样一部书稿。然而,在她父亲递给社长的那一天,社长就将其退还了回去。原因是这部书稿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社长建议她去看看这位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说着,社长把手中的新书递给了她。
在回来的路上,祖母担忧塞尔玛的心情会受到影响,不停地劝说她。然而,没过多久,祖母察觉到塞尔玛的注意力被那本探索书给吸引住了。塞尔玛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那本书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而这本书激发了塞尔玛的创作激情。
家里为了给塞尔玛看病,耗费了许多资金,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终于,在塞尔玛 23 岁的时候,不得不把庄园变卖了。庄园出卖的那一天,塞尔玛离开了家乡去外求学。此时,她的双脚经过持续的医疗,已经能够像平常人一样行走了。走出庄园后,塞尔玛回头深情地望了一眼,默默说道:我会带着光环回来的。
塞尔玛 24 岁考入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后,她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进行写作。33 岁时,她的第一部小说《贝林的故事》问世,这部小说受到了文学评论家斯兰兑诺的肯定。之后,塞尔玛连续创作,先后有《假基督的奇迹》《一座贵族庄园的传说》《孔阿海拉皇后》《耶路撒冷》《骑鹅旅行记》等作品问世。
1907 年,塞尔玛获得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1909 年,她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1914 年,塞尔玛被瑞典学院选为院士,之后她拿出一大笔钱,把幼时曾带给她梦想的庄园买了回来,并且还亲自在庄园前面的石头上题写了两行字:不在梦想中跌落,就在梦想中起飞。
励志故事3:从小丑到大师
一天,贝纳文特前往埃切加赖的家中寻找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是埃切加赖的私人医生。埃切加赖在当时的西班牙是最为伟大的剧作家,并且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家中时常有上等社会的名流进进出出。贝纳文特刚走到门口,就被名叫司利登的家人给拦住了。司利登看到贝纳文特穿着较为普通,便说道:“你这个小丑,这里不能随意进入。””贝纳文特说:“我是马德里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不是小丑。司利登撇了撇嘴,说:“不就是个大学生嘛,想见到埃切加赖先生?”贝纳文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正欲转身离开,这时埃切加赖走了出来,一脸和善地询问:“你找我有什么事?”贝纳文特随口答道:“我是你戏剧的爱好者,能找你谈谈吗?”埃切加赖说:“当然可以,请进吧。”

贝纳文特未曾料到埃切加赖如此平易近人。抵达客房并入座后,埃切加赖询问他:“你都看过我哪些戏剧作品?”贝纳文特吞吞吐吐,答不上来,原因是他从未读过戏剧作品。就在此时,贝纳文特的父亲走进来,向埃切加赖告知,贝纳文特是他的儿子,当下正在攻读法律。
贝纳文特回到家里后,把受辱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安慰他道:“埃切加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他的家人有些势利也是可以理解的。”贝纳文特生气地说:“但我不是小丑,我是马德里大学的大学生。”父亲摇了摇头,接着说:“你的知识和埃切加赖是没法相提并论的。”贝纳文特表示:我觉得自己与戏剧有缘分。我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我有可能会如同埃切加赖一般,踏上戏剧的舞台。
之后,贝纳文特前往埃切加赖家里时,司利登总是称呼他为小丑。即便贝纳文特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牌子上并高高举起,司利登依然如此。最终,贝纳文特因愤怒而放弃了学业,开始专注于戏剧研究。他多次前往马德里剧院进行观摩,不久后又跟随一个马戏团到各地进行演出,还在一家剧团实习。一天,贝纳文特前往埃切加赖家看望其父亲。司利登问他:“听闻你加入了马戏团,是否每天都在扮演小丑呢?”在西班牙,马戏团的小丑不但未遭歧视,反而会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然而,司利登的语气,让贝纳文特内心感觉极为不适。之后,贝纳文特专心致志地学习易卜生、莫里哀、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作品,其戏剧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1894 年,贝纳文特创作的《别人的窝》引发了强烈的轰动,使他在戏剧舞台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之后,他接连创作出了《利害关系》《熟人》《热情之花》等闻名于世的戏剧作品。1922 年,贝纳文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去找司利登。那时,司利登已经离开了埃切加赖,回到了乡下的农场。贝纳文特找到司利登时,司利登处于在一棵树下闭目养神的状态。贝纳文特走近他并说道:“老朋友,你还认识我吗?”司利登抬起那昏花的眼睛瞧了瞧他,随后摇了摇头。
贝纳文特抬起头说道:“我就是你所看到的那个小丑。不过呢,如今我已经取得了和埃切加赖一样的成就。”
贝纳文特晚年写了一部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揭示了他成功的秘诀。他把与司利登怄气的这段故事视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司利登让他接近了戏剧,使他喜爱上戏剧。也正是司利登,让他逐渐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高峰。
回忆录的最后一句话为: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即便身为小丑,也有成为大师的可能。
励志故事4:跑向成功的腿
格布雷希拉希耶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乡村。他家境贫寒,上学时连交通工具都没有。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 20 公里的路。要是时间来不及,他就得一路奔跑。在这一路上,留下了他无数的足迹,也留下了他许多委屈的泪水。
走那条路的同学里,有一些家庭状况较好。尽管身处高原地带,却依然可以依靠爬山车行驶。在格布雷希拉希耶看来,他自然是十分羡慕的。而那几位公子哥,每次都会向他炫耀,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有一年,恰逢格布雷希拉希耶的生日。父母询问他有什么心愿,他回答说:“给我买个山地车吧。”父亲一听,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大声喝道:“你知道一辆爬山车得多少钱吗?”
格布雷希拉希耶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他没顾得上吃饭,就跑去上学了。到了晚上回来,母亲把他拉到身边,拿出一双鞋子,说道:“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送你一双鞋子吧。”说着,母亲给他脱下了脚上的旧鞋。母亲看到格布雷希拉希耶的脚后,心疼地一把将他抱在怀里。原来,格布雷希拉希耶由于常常行走在山地之中。他那稚嫩的脚掌逐渐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用手去触摸这些茧子,会发现一点感觉都没有。
母亲看看父亲,说,你瞧,孩子受了多少苦,他才多大的人啊。
母亲说着,从壁橱里把一个匣子拿了出来,接着打开匣子,然后从里面拿出一副手镯,之后递给父亲,并且说:“把它们卖了吧,给孩子买辆爬山车。”
格布雷希拉希耶知晓,那对手镯曾是母亲嫁与父亲当年相识时的信物,并且还是他们家唯一贵重的物品。
父亲看着那对手镯,沉默了半晌,突然说,不,就让儿子跑吧。
父亲说完这句话后,格布雷希拉希耶的眼前变得模糊了。他想要强忍住委屈的泪水,然而最终还是放声大哭了起来。
父亲把他带到外面,然后指着远处说:孩子,爸是有血有肉的人呀,爸也不想让你受苦。今天你走在艰难的路上,明天就能够踏上成功的高峰。
父亲说的这句话富有哲理,他咀嚼了半年之久。之后,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运动会上,他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深意。
那天,在所有短跑比赛中,格布雷希拉希耶第一个冲过终点。在所有中长跑比赛中,格布雷希拉希耶也是第一个冲过终点。回头看去,那几个公子哥就像一根根脆弱的稻草,还在风中摇摆着。
格布雷希拉希耶的心胸一下子敞开了。他理解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之后,他不再因为没有爬山车而生气闹情绪,不再因同学的嘲笑而感到委屈,也不再因家境贫寒而丧失自信。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一路奔跑着,最终把自己送上了亚特兰大奥运会 10000 米和 8000 米跑的冠军领奖台。
励志故事5:宁在马后,不在牛前
那天,在离古巴圣地亚哥不远的一个农场旁边,有一群孩子在进行放牧活动。孩子们分别骑在牛的背上,从外观上看显得十分悠闲。
离他们不远处有一个男孩,大概十二三岁。他正躺在草地上,眼睛望着蓝天上飘动的白云,神情十分专注。这个男孩名叫阿尔伯托,他性格倔强。其他孩子放学后会给农场主放牛,然而他却不屑于做这份工作。
这时,农场主佩奇走过来。他对阿尔伯托说:“难道你不想像其他孩子那样,获得一些面包的报酬吗?只要你把我的牛放得肥肥的。”
阿尔伯托表示这些牛行动迟缓,他对此没有兴趣。他提议要不把对方的马给他一匹,他替对方放马。同时他也说,如果对方吝啬的话,可以不给报酬。
佩奇摇头说,我的马性子烈,你降伏不了。
佩奇的话让阿尔伯托受到了刺激。他猛地一个翻身,从草地上一下子蹦了起来,接着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没有尝试过,你怎么能够知道呢?
佩奇微微一笑,回去牵了一匹老马出来,说,你试试吧。
佩奇将缰绳交到阿尔伯托手里,紧接着,老马突然挣脱开来,朝着远处奔去。阿尔伯托急忙追了过去。他的双腿极具跑动的天赋,在奔跑之时,竟然和那匹老马的速度相差无几。不过,老马已经年迈,跑动起来比较缓慢。

跑出一段距离后,阿尔伯托追上了老马并将其牵了回来。佩奇告知他以后由他负责这匹马,还会给他两份报酬。阿尔伯托喜爱与马赛跑,对于几块面包并不在意。
时间一长,阿尔伯托感到不过瘾了。那匹老马跑得太慢,无法放开腿脚。他即便跑在老马前面,也觉得脸上无光。而且伙伴们也常常对他进行嘲笑。有人说,弄一匹老马,跟弄一头牛没什么区别。
一天,阿尔伯托再次前往农场。他看中了一匹小马。这匹小马全身是枣红色的,它的声音很洪亮。它的个头虽然比较小,但是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精神劲儿。这匹小马是那匹老马的孩子。
阿尔伯托趁佩奇没留意,把小马牵了出来。小马来到草地上后,立刻放开四蹄,宛如一团火般,朝着远处奔去。阿尔伯托赶忙在后面追赶,然而,小马跑得越来越欢快,瞬间就把他甩开了几十米。
后来,佩奇听到了马嘶声,于是跑了出来。他担心小马会跑丢,就把老马牵了出来,这才把小马唤了回来。佩奇看到阿尔伯托正在小马后面,像一阵风似的跑动着,他忍不住暗暗感到惊奇,因为他从未见过跑得这么快的男孩。
阿尔伯托点了点头。
阿尔伯托放学后,立刻和小马一起玩耍。没过多久,他就与小马渐渐混熟了。他和小马在草地上相互追逐、跑动。就这样,几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那天上午,佩奇把一个中年人带到阿尔伯托面前,并且说道:“孩子,这位是我的朋友,他是田径队的教练。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就去田径队训练吧。”阿尔伯托当然满心愿意,于是点头答应了。中年人摸着他的脑袋,说,孩子,好好地跑,为国家争光。
几年后的某一天,阿尔伯托回到了圣地亚哥,目的是去见那匹小马。此时的小马已经成年。阿尔伯托和小马一起在草地上跑动着,一人一马。小马好像知晓他的心情,速度并不快,一直与他保持着前后的位置。仿佛彼此心有灵犀,渐渐地,阿尔伯托摸到了小马在发力跳跃时的发力技巧,然后将其用在自己身上。果然,没过几次,他的步幅就加大了,跨度达到了三米。
1936 年,阿尔伯托出现在了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赛场上。他在男子 800 米比赛中获得了金牌。他还在男子 400 米比赛中获得了金牌。他因此被称为田坛快马。
励志故事6:山顶上的你才是上帝
他出生在广东鹤山市的一个工薪家庭,这个家庭很普通。他的父母都是邮政职工,为人老实巴交。他的父母身高都超过了一米七。由于遗传的因素,他一出生就比同龄人高。这使得他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傲气凌人。
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两岁时随父亲来到深圳。
他三岁的时候,学会了如何将家里的电器拆解得七零八落。四岁时,他把邻居的孩子打得对方跪地求饶。他才进幼儿园一周,就成了学校里的破坏大王。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他,都远远地避开他。老师常常打电话到家里倾诉苦衷。
朋友越来越少,他难以找到耍的乐趣,于是就玩起了篮球。在那个时候,篮球成为了他唯一的朋友。他无论是有快乐的事还是忧愁的事,都会在运球的时候大声倾诉出来。在他看来,这是很正常的行为,然而别人却在暗地里骂他是疯子。
七岁那年,他进入了深圳的一所中学读书,这所中学比较好。他向学校里最有名的老师学习篮球。
他不相信自己无法闯出一番成就。她郑重地对母亲说道,你们就等着瞧吧,用不了十年,我必定会成为中国篮球史上最具价值的球员。在家人眼中,他的这番话似乎只是对理想的一种微不足道的慰藉,因为在那时,他身无长物。
十岁时,他的身高达到了一米八。他牢牢记住了当年的那个誓言,与几个同样热爱篮球的伙伴组建了一支篮球队,他给这支队伍取名为“梦之队”。队伍组建完成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训练。父亲看在眼里,一方面为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当年那个顽强且灵气逼人的自己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担心顽皮的儿子会把上课时间也用来练球。
为了监督他的学业,父亲不得不经常请假去学校看望他。
他在十二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他前往游乐园玩耍。当走到游乐园门口时,父亲忽然询问他是否要去山上,原因是那里的体育馆正在举办一场少年职业比赛。然而,等待观光车的人数量众多,等了很长时间都还没有座位,于是父亲突然提议走捷径,这样一来时间还能快一些。
他很惊讶,因为他来过这里几次,却都没发现父亲所说的近路。父亲笑了,接着拐了一个弯,然后指着一处陡坡说,要从这里上去。
他愣住了。父亲没有去理会他,而是借助旁边的一棵小树,仅仅几下就翻了上去。八分钟后,他们抵达了体育馆的前方。父亲指着他们来的那条路,缓缓地说道:“孩子,成功就如同我们奋力争赶到山顶一样。如果都选择坐观光车,那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就算坐上了观光车,也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既然这只是一个过程,那我们为何不选择其他的方式呢?比如走路,虽然前方有荆棘和陡坡,你或许会跌倒很多次,但只要坚持下去,你总能比别人先到达山顶。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啊。”
父亲的这番话,让他铭记在心。
他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于是很快就报名参加了深圳的街头篮球赛事。尽管在第一轮就遭到淘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他与队员们击掌并立下誓言,明年一定要重新再来。
回到家不久,他没有想到,深圳体校教练戴忆新竟然闻讯而至。
他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能赏识自己的人。因为接受了专门且系统的训练,所以他的身高在不断提升,球技也在直线上升。
2001 年,他的身高达到二米零二,被选入中国国家青年队。在 2005 年到 2006 年的球赛期间,他凭借优异成绩,成为 cba 史上最年轻的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
他就是是中国篮坛的热门人物,被称为新一代人气王的易建联。
2007 年 8 月,他与密尔沃基雄鹿队签订合约。在此之前,王治郅、巴特尔、姚明已进军 NBA。他成为继他们之后的第四位进军 NBA 的中国球员,并且他还是第一位到现场经历选秀过程的中国球员。
他的名言是:荆刺和挫折,在一个人的理想面前根本不算什么。要鄙视它们,然后爬上去。只有山顶上的自己,才是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