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故事8则
在职业生涯里,你不能仅仅只做手中的那份工作。若想升职加薪,你就得做更多的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职场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第一则:《坚持是一种美德》
米琳完成大专学业后,前往南方的某座城市求职。经过一番努力,她与另外两个女孩被一家公司初步录用了,试用期为一个月。如果在试用期内表现合格,她们将被正式聘用。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米琳以及那两个女孩都十分努力。到了二十九天的时候,公司依据她们三人的营业能力,一项一项地给她们进行打分。结果显示,米琳虽然表现得很出色,但依然比另外两位女孩低一到两分。公司的王经理让部下通知米琳:“明天是你上班的最后一天,后天就可以办理结账然后离开。”
最后一天上班时,两位留用的女孩关心地劝米琳,其他的人也劝她。他们说:“反正公司明天会给你一个月的尝试使用工资,今天你就不用上班了。”米琳笑了笑,说:“昨天的工作还有一点没做完,我把那点活干完,再走也不晚。”到了下午三点,米琳把最后的工作做完了。有人劝她提早下班,她只是笑笑。她不慌不忙地把自己工作过的桌椅擦拭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她和“同事”一起下班。她觉得自己很充实,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其他员工看到她这样做,都深受感动。
第二天,米琳前往公司财务处办理结账事宜。结完账后,她正准备离开,迎面碰到了王经理。王经理对她说:“你先别离开。从今天开始,你要到质量检验科去上班。”米琳听闻,愣住了,她未曾料到会有这样的好事。王经理面带微笑地说:“昨天下午我悄悄地观察了你很长时间,在面对工作时,你有着坚持的理念。”我们公司的质量检验科恰好缺一位质检员,我觉得你去那里能够干得很出色。
第二则:《将脑袋打开一毫米》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其产品质量优良,包装也很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所以每年的营业额都在不断上升。从记录来看,在前十年里,每年的营业增长率能达到 10%到 20%,这让董事部非常高兴。然而,当业绩进入到第十一年、第十二年以及之后的时间时,就停滞不前了,每个月都保持着相同的数字。
董事部对这三年的业绩表现感到不满意,于是召开了全国经理级的高层会议,目的是商讨应对之策。在会议期间,有一位年轻的经理站起身来,对董事部说道:“我手里有一张纸,这张纸里有一个建议。如果您要采用我的建议,就必须另外付给我 5 万元!”总裁听后非常生气,说道:“我每个月都给你支付薪水,还有分红和奖励。现在叫你来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你却还要另外要求 5 万元。这是否有些过分?”总裁先生,请不要产生误解。要是我的建议不可行,您可以把它舍弃掉,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年轻的经理解释道。接着,总裁接过那张纸,看完之后,立刻签署了一张 5 万元的支票给那位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
总裁立刻下令更换新的包装。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都可能多用 1mm 的牙膏。这样一来,每天牙膏的消费量会增加很多倍。这个决定让该公司在第十四年时,营业额增加了 32%。
一个小小的改变,通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当我们遭遇新知识、新事物或者新创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脑袋封闭起来,把它搁置在一边。而是应该把脑袋打开哪怕 1mm,去接纳新知识、新事物。或许一个新的创见,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启示,进而提升业绩,改良生活。
第三则:《业余时间决定你是否成功》
一百多年前,有一道数学题让全世界的数学家都感到困惑:“2 的 67 次方减去 1,到底是质数呢,还是合数?”
这是一个关于数论的题目。它的知名度不像“哥德巴赫猜想”那么高。然而,破解它的难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数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最后都无功而返。
1903 年 10 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数学年会上。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德国数学家叫科尔。他成功地攻克了这道数学难题。
他的论证方法较为简单。他将 193、707、721 这一组数字与 767、838、257、287 这一组数字进行竖式连乘操作,并且连乘了两次。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基于此,他证明了 2 的 67 次方减去 1 是合数,而并非人们所怀疑的质数。
令人惊奇的是,科尔并非专门研究数论的数学家。他对数论的研究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采访时,记者问:“您论证这道题目花了多长时间?”
他说:“三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一位知名作家在北京接受了一个年轻人的采访。一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他在全国很多知名刊物上发表了作品,这些作品有五千多篇,且颇具影响力。
年轻人问:“你写了这么多作品,花了多少时间?”
他说:“二十多年来的全部星期天。”
数学家的成果和作家的作品,都是额外的收获。
你若想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东西。你的时间究竟用在何处,你的成就便在何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异,最为重要的就是业余时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怎样去利用业余时间,会决定你的未来。

第四则:《要么“惊艳”,要么经验》
我收到过许多封邮件,这些邮件都是在诉说自身与学历相关的痛苦。例如,A 小姐,由于并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找工作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B 先生,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常感慨这种状况何时才能结束。每次遇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不管我怎样回答,都无法改变他们没有学历且没有贵人相助,从而被划在标准线之外的这一事实。
我无法向他们提及,有一位保安,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成功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无法向他们诉说,有一位保姆阿姨,在给东家煮饭的同时用心钻研菜谱,考取了特级厨师资格,而东家被她的认真所打动,给她投资开了一家饭店,最终她凭借出色的技术成为了连锁店的老板;更无法跟他们讲述,就连比尔·盖茨都没有大学文凭这一事实。
这些故事都来自励志书。听的时候,心中会涌起热血,会觉得自己就是下一个那样的人。然而,到了第二天,热情就会降低,接着又会重新陷入生活所带来的愁苦之中。
我跟他们说任何事情,都无法即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学历欠缺是既定的事实,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我有一位朋友,大学仅仅上了一年,便由于诸多原因办理了退学手续。此后,他始终在四线城市游走,曾当过业务员,还开过影碟店。一次偶然间,他在报纸上读到了一位广告人所写的文章,自此便下定决心要投身于广告行业。然而,他的生活圈子当中没有一个从事广告工作的人,那该怎么办呢?所幸的是,他懂得上网。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收集一二线城市知名广告人的个人资料以及邮箱地址;同时,他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去收集众多知名广告公司的相关资料和作品集,并且还对已经出街的广告进行了琢磨;最后,他下载了无数个广告人的简历来进行研究……最终,他历经长时间,动手制作出了一份极为出色的简历,并将其投给了北京的几家知名广告公司。
这么多的“很长时间”累加起来,和他决定做广告人的时间间隔仅有 4 个月。由于简历做得很棒,他被好几家广告公司同时邀请去面试。最终,他从这些公司中选定了一家自己最为喜欢的公司来担任文案工作。
他用 4 个月的时间成功转行,接着进入了行业内很有名的广告公司。他拥有的文凭只有高中学历。这表明,很多时候公司用人,学历并非是第一参考因素。如果一个人“够惊艳”,公司也会破例录取他。
“惊艳”这件事需用心。除了广告这类需创意的行业,多数行业并不要求员工过于“惊艳”,只需有足够的经验即可。相较于一般工作,经验比学历重要得多。
经验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获得,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那么这个“大量”具体是多久呢?有位朋友曾开展了一个叫“一万小时”的活动。其含义是,对于任何事情,倘若你用一万个小时去做,即便不一定能成为专家,但肯定会成为熟手。
我们属于普通人,内心的期望仅仅是找到一份能够保障温饱的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并非一定要拥有令人惊叹的才华,稍微有点才华就已经足够了,并且这种小才华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的。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因为熟练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艰难并非是没有学历。而在于是否能够在一个行当里开启一个开端。虽然万事开头难,然而更难的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和做事。生命是很漫长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叹息自己什么都没有,那么只会让时光白白流逝。正确的态度是要正视自己的个人条件,要看看自己的能力与想做的事情是否匹配。如果能力足够,那么学历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能力也不行,那就去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唯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五则:《怨天尤人难翻身》
最近,我去了一位厨师朋友经营的餐厅用餐。在那个晚上,餐厅里的顾客数量并不多。厨师朋友完成做菜的工作后,便出来与我交谈。
他说:“唉,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生意。近期,我们所在的这条街新开了许多家餐厅,竞争者不断增多,这使得这里的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了。”
他抱怨了诸多事情。其一,台北市的上班族愈发贫穷,很多人属于月光族,一个人根本没有钱出去吃上几次饭。其二,最近几个月天气不稳定,雨时常下得很大,导致人们不愿外出就餐。其三,他认为老板决定不为餐厅申请信用卡付账,而要求客人用现金,这应该是客人不愿上门的原因之一。
我听着他的抱怨。忽然,我想起半年前我来到这里的情景。那时,这家餐厅刚开业没几个月。朋友曾因为觉得客人没有想象中多而抱怨道:“唉,真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意呢。这条街上一家餐厅都没有,就只有我们一家。客人不会特意走过来,生意真的很难做。”
老天爷想必觉得,人类着实难以让其满意啊。单单他一家的话,很难形成“集市”的热闹景象;而当多来几家也开始集市时,又开始埋怨来抢生意的人太多了。
我询问他,也许我能够帮他解决问题,倘若他有财报的话。他将财报拿来了,我看了一小会儿,随即就察觉到一个问题:他的生意在中午的时候状况良好,但在晚上就不太好。这里是上班区,晚上可能不太适合开展业务。不如在晚上减少开支。你瞧,他的店里晚上有 5 个工作人员,然而平均每天来店的人数不到 10 个。要是晚班少雇佣一些人,人力费用就会减少很多。根据经验值来看,对于一家餐厅而言,如果食材加上人力的成本超过总营业额的 60%,那么这家餐厅就完全无法赚钱。而他的餐厅,食材加上人力的成本竟然超过了 50%,这样的情况不赔钱才怪呢。
他听到这个建议后立刻有了反应:“老板认为我请的人太多了。但我是从五星级饭店出来的厨师,不多请几个人的话,会觉得没面子。而且,有时候晚上会有客人订生日宴会之类的,要是客人突然增多,我很难迅速找到人来帮忙。”
他不想改变。我露出苦笑,明白自己无需再讲些什么。在商业社会中,数据是会说话的。倘若数据不够理想,那就必然存在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倘若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那么,你就只能被动地等待问题来解决你。
台岛存在很多餐厅,它们开在较为偏僻的巷弄之中,然而依然宾客盈门。倘若你做得足够出色,总会有他人不远万里前来。我曾在某个遭遇暴风雨的天气里,不顾山崩石落的危险,前往某个处在鸟不拉屎的郊区的餐厅用餐,而那里依旧是“人满为患”的景象。
我想告诉你,一个人倘若总是不停地责怪他人。起初,他会觉得生活很轻松,原因在于所有的错误都在别人那里。然而,他最终会活得越来越沉重。最为糟糕的是,他甚至会开始责怪自己的命运。责怪命运是最为容易的事情,因为命运已然注定,这与自己毫无关系。当走到责怪命运这一地步的时候,就很难再翻身了。
一个人的态度会决定他是否能找到光。倘若他能够心平气和地接纳事实,同时还能想方设法地进行改进,那么,他始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人。
第六则:《找准自己的弱点》
他在兄弟姐妹中处于第五的位置,性格较为害羞,被人起了个外号叫“大妹”。由于害羞的缘故,当其他小朋友在玩耍时,他只能在一旁观望。更为糟糕的是,他好像患上了一种学习停滞症,始终没办法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读书中去,上课才过 5 分钟就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对于教室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却都了如指掌。最终,他换了两所高中,依然没有考上大学。他为了实现大学梦,从早晨开始一直到晚上,甚至到夜里,都在拼命地啃书本,最终考上了东海大学。
可是进入大学之后,他的学习停滞症再次显现出来,成绩非常糟糕。他所学的是物理专业,然而物理成绩竟然只有 17 分,算术成绩是 0 分。接着他又纠缠着教员要求转到社会形态学专业,实际上他并非真的对生理学或者社会形态学有兴趣,只是想换一个容易混的专业,可惜他最终没能混到毕业。
他没有文凭,所以只能选择当营业员。然而,卖工具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存在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原因在于他十分害羞,甚至都不敢和女生说话,一登上讲台,手就会颤抖,根本不会社交。幸亏他知晓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在第一次上班的时候,他强迫自己见到人就必须大声打招呼,让人觉得很开朗;在受训的时候,提问时抢先举手的肯定是他,这并非因为他知道答案,而是在受训前他就决定了,不管问题会不会,都要第一个举手,在讲话的时候再去想答案。一个星期之后,他觉得自己的脸皮厚到了一定程度,于是就提着包出发了。他们的经理在培训时说,进入我们这个行业,通常 3 个月都难以卖出一台机器,到第四个月才有可能卖出机器。然而,仅仅一个半月过后,他就卖出了四台机器,而其他的人一台机器都没卖出去。

倾销员的经历让他察觉到了自身的经商潜能。1987 年底,他抵达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洛杉矶。在此地,他创立了 Keypoint 科技公司,开始销售由 a 生产的台式机组件。1990 年,他创建了优派集团,并且创建了独特的品牌行销策略。在 10 年代期间,他使得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优派集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显示器跨国集团。昔日的差生如今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名副真格的亿万富翁,他就是优派集团总裁朱宗良。
他说,我为何会成功呢?我记得有人告诉过我,大概每造访 40 个客户就能成功一个。我这样想,如果我先碰了 39 个钉子,之后就能成功一个,那么我每碰一个钉子,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我应该感到开心。又为何要生气难过呢?因此,每当碰一鼻子灰我都会很开心。我做工作就像是“扫地毯式”的,一个都不会遗漏。我会先敲门,然后再思考该怎么说。如果在思考完之后就不敢敲门了。
第七则:《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
朱莉是一家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员工,吕勤也是。她们同批进入公司试用,之后又同批被公司转正。因为同龄且同为公司新人,所以两人彼此感觉亲切,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尽管是好友,可她们在工作上的态度分歧却很大:朱莉认为公司目前给的工资很普通,不能体现她的工作价值,所以她工作不积极,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因为在同一部门,工作资历也相同,所以两人的工资是一样的。然而,吕勤似乎有些“缺心眼”:他拿着低工资却还那么卖力地工作,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傻驴!朱莉曾多次劝说吕勤,但他不但不听,甚至还对朱莉说:“我们暂时工作能力不行,就应该主动多修炼,等修炼好了,工资自然就会上去了!”朱莉反驳道:“你这是什么逻辑?”别的暂且不论,单说去菜市场买菜这件事,你出什么样的价格,就能买到相应价位的蔬菜。实际上,人作为劳动者在职场中就如同商品一样,老板出多少钱,员工就付出相应的劳动。如果老板不出够那个价格,那很抱歉,我宁愿闲着,也不会多干活的……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以各自的职场价值观行事。
吕勤花费一个月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由于熬夜而出现了熊猫眼。他成功地为一家客户单位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该活动是为了配合客户单位一款新产品的上市。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客户单位毫不犹豫地交了剩余的策划费。公司收到钱后,老总也十分大方,不仅给吕勤发了一个三千元的红包,还为他每月增加了一千元工资。吕勤乐得合不拢嘴,朱莉叹息着说:“你这人太好糊弄啦!每天仅仅睡六个小时就勤奋加班,这种自虐的行为持续了一个月。然而,这样的付出到底换来了什么呢?仅仅是一个三千元的红包以及每月涨一千元的工资。”吕勤接着高兴地说:“我就是没出息!只要给我发红包、给我涨工资,我就会开心得龇牙咧嘴的!”吕勤这般没有骨气,朱莉叹道:“你就如同那头拉磨的毛驴一般,只要多给些草料,你便会高兴得驴蹄乱扬,然后奋发向前!”吕勤未作辩解,接着又兴致勃勃地给自己增加工作投入了。
吕勤策划了一个羽毛球比赛,是以一家企业来命名的,通过这种方式以命名权的形式为企业做广告。吕勤联系了当地的体委,请求体委出面来组织这次比赛。体委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所以爽快地答应了。
吕勤进行了策划,当地的体委负责组织,那家企业给予了赞助,羽毛球比赛圆满成功。因为吕勤策划得很周密,还事先联系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在媒体的宣传作用下,这次大赛的影响力变得很大,那家企业特别高兴,顺利地向吕勤所在的广告公司交纳了大额的策划费。
老总收到策划费后非常高兴,特意开了一场庆功会。在会上,老总号召大家都向吕勤学习,学习她主动工作和主动奉献的精神。为了奖励吕勤,同时鼓励大家勤奋工作,老总给吕勤发了一个一万元的红包,并且给她的工资涨了两千元。
当初转正后,吕勤和朱莉每月工资都是四千元。然而,由于吕勤工作努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不算红包,仅工资就涨到了每月七千元。差距逐渐拉大,朱莉这才感受到勤奋工作的威力,她开始懊悔之前没有勤奋工作,导致在职场上落后吕勤很多。
职场中的一些人,尤其是职场新人,常持有这样的观念:得到多少工资,就在职场中付出多少能力。然而,在尚未看到能力和贡献之前,老板不会轻易为员工涨工资。因此,许多隐藏着“能力”的职场“聪明人”在“坐等升值”的过程中,白白地耗费了时间和才华。
生活中,员工只有勤奋工作,并且不断挖掘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员工才能不断升值。每个老板都会看重有能力的人。那些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的人,他们不断上涨的工资自然会紧紧地跟在后面!
第八则:《每天都是试用期》
大学毕业后的两年前,我经历了一番辛苦的求职过程,之后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开始试用。在试用期间,还有一个名叫叶萍的女孩儿和我一起。
求职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我格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试用期机会。每天早晨,我都会尽量早点去公司,接着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还会精心地给办公室里的花浇浇水。
其他部门加班时,我主动前去帮忙。叶萍处于试用期,她的工作态度与我相同,工作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会为公司做一些本职工作之外的事。
我们公司是销售品牌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产品的公司。特约维修点设立在全国地级市以上。我在公司总部的售后服务部工作,叶萍也在。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接听售后服务热线。接听售后服务热线是一件很考验个人耐心的工作。有的客户因使用产品不当导致产品受损,要求免费维修;有些则是零部件自然损耗,然而客户认为自己花了钱,商家就应负责到底;还有的明明已过保修期,客户仍在电话里纠缠不休地要求免费保修,甚至要求免费以旧换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需耐心礼貌地进行解释,请求客户“理解”。客户对我们在电话里所表现出的耐心、热情和礼貌感到无奈,最终只能气呼呼地挂断了电话。而在这一天结束后,我有着特别累的感觉。
我的敬业终于得到了回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经过 3 个月的试用期,我正式被公司聘用了,并且签订了 3 年的工作合同。签订完合同后,我身上的压力一下子消失了,感觉轻松了许多。
签订合同后的第二天开始,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早去公司了,也不再打扫办公室了。那是一个 13 个人共用的大办公室,凭什么就只有我和叶萍要打扫呢?之前一直像“3 个月的小媳妇”一样辛苦,现在终于熬出头了,和其他同事处于平等地位了,我不能再继续让自己那么辛苦了。
客户不符合产品维修规定还一直打电话,我不像以前那样有耐心了。我通常会说:“对不起,我现在有点事。我们有来电显示,等会儿我给你回拨过去。”不等对方同意,我就立刻挂掉电话。当然,我不会真的回拨。如果客户再打来电话,我会“礼貌”地解释现在还是忙,马上回拨过去。这样一来,客户就没脾气了。绵里藏针的这种方式,让我在工作中省去了不少操心的事,还能腾出时间坐在电脑前看网络新闻,或者与朋友通过 QQ 聊天。
让我感到纳闷的是,叶萍实在是不开窍。试用期已然过去,她从“小媳妇”转变为了“婆婆”,可她整天却还是一副劳碌的模样。她依然在大包大揽地打扫办公室卫生,依然会帮助其他部门的同事加班,在售后服务电话里也依然那么热情、耐心……
叶萍真是天生受苦受难的命,我在心里暗暗叹息。
叶萍不仅不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反而还主动找事。她常常在中午休息时间向公司维修部的工程师询问一些技术问题,这样就能在电话里给客户更详细、更权威地进行解答。她可真是会让自己忙碌起来啊!
两年后,售后服务部的经理被调往上海分公司担任经理。老总令人意外地将这个空缺给了叶萍。要明白,除了离任的经理,我们整个销售部有 12 个人,从工作资历来看,我和叶萍并列第 11 名。她竟如同“空中飞人”般直接从那 10 位“职场前辈”之上飞过,然后“扑通”一声,直接坐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她的空中降落惹得全销售部的员工都有情绪。
老总很聪明,自然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叶萍正式上任部门经理的那一天,老总亲自参加了她主持的第一次部门例会。在例会上,老总感慨道:很多职场中的人,在试用期一过且与单位签订合同后,就立刻有了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工作劲头一下子就松懈了。那么,我为什么会任命叶萍做你们的部门经理呢?她把这两年的每一天都当作“试用期”来过,这就是凭借的!无论是老员工,还是进来刚两年的所谓新员工,在你们部门中,在工作合同签订后还保持着试用期工作状态的人是谁呢?还有谁呢?请举手。老总扫视着大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老总一番话让大家的心顿时变得透亮,大家之前的不服气也完全消失了。确实,叶萍每天都将自己当作处于“试用期”,并且每天都竭尽全力地工作,在这个部门经理的职位上,也唯有她最具备担任的资格。
勤奋工作且持之以恒,不偷懒不懈怠,这样的员工才有资格获得快速提升,这样的员工才有能力在职场中飞得更高且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