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时尚励志职场电影
许多人在死之前都会思考,自己的梦想尚未实现。然而玛吉,已然实现。这句话促使法兰基下定决心。的确,玛吉虽输掉比赛,可她收获的,是拳击迷的喜爱,是教练的关爱,是自我的热爱。她获取了实现梦想的美好历程,领悟了梦想的全部真谛,已然踏入梦想之门。这些,比输赢更为重要且珍贵,能够超越生死的界限 。那天晚上,法兰基来到玛吉病床前,告知她自己会替她摘掉呼吸器,接着给她注射,之后她便会长眠,能感受到不止心痛,那一刻玛吉流下泪水,无论这泪水是开心的还是悲痛的都不再重要,因为法兰基给予她的是最独一无二、最丰盈浓烈的爱,所以他不会再让她受苦。他拔掉了玛吉脖颈上呼吸机的管子,给她注射了大量胰岛素,让她在最温暖最沉实的爱里长眠,在梦想的大门之后沉睡,他亲吻了她安然停止呼吸的脸庞,望着仪器上的线条变成一条长长的直线,然后带着所有空洞的悲伤与痛苦离开了医院,然而玛吉终于获得了解脱。法兰基未来的路漫长,还有更多拳击手需要他教导与训练,他明白要给予他们最好的爱,好运,法兰基,晚安,玛吉,祝你有个甜美的好梦 。
中文片名:《钢琴课》
英文片名:The Piano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

剧情简介: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自然景色优美,矿产资源丰富,且有廉价劳动力,一批又一批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前往那里,想要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还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而这个男人她从未见过面。
船将她们送到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在那里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仅有简单的行李,却带着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无奈之下求助邻居贝恩斯,请求他带自己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后,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奏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里了解了艾达的心,进而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用自己的80亩地去换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让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觉得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触碰她的钢琴,不过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只能答应。为了能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在外面和一只小狗玩耍。艾达全神贯注地弹奏着钢琴,贝恩斯没有练习钢琴,只是入迷地看着她,对他而言,上钢琴课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
贝恩斯清楚艾达极其渴望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所以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即当她弹钢琴时他对她做些事,若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答应了,对贝恩斯而言,这并非单纯的游戏,而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询问艾达贝恩斯钢琴弹奏水平如何,艾达仅仅笑了笑,对此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感到很满意。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不断加深,然而在一次两人裸体相对时,被单纯无知的弗洛拉发现了。弗洛拉告诉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何一直是妈妈教琴,为何柏一直不弹,为何有时在弹有时却没声音,于是斯图尔特有点怀疑了。
柏非常爱艾达,所以决定将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斯图尔特一开始以为柏改变主意了。不教柏钢琴的艾达其实早已习惯弹琴时有柏在旁,并且也爱上了柏。于是她决定去找柏。但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钉死门窗,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拆下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随后便出去干活了。艾达送信物给贝恩斯时再次被发现,斯图尔特因此暴怒,失去理智的他砍掉艾达一个手指。不过,艾达无法被说服,这或许是意志的力量。最终,斯图尔特彻底绝望,他带着枪前往贝恩斯的小屋,要求他带艾达离开 。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离开小岛,贝恩斯还带着弗洛拉离开小岛,贝恩斯也带着钢琴离开小岛。在船上,艾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抛弃钢琴,这钢琴象征着她沉重的痛苦记忆,她把钢琴掀到了海里 。
贝恩斯和艾达组建了幸福家庭,艾达靠教钢琴维持生计,贝恩斯找人给她做了个银指套,银指套与琴键碰撞时会发出奇特声响,这声响融入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里,创造出另一种完美旋律,艾达逐渐开始学说话,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在黑暗中独自倾诉心声 。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呈现给人们的,不再是女人在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精神自足的女性,在经历挣扎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若你愿意,也可将它视作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并非是一般所讲的从少年到成人的青春成长,而是指一个已经成熟的人,一位成熟女性,在生存环境与精神世界的冲突里寻求平衡,进而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影片将环境设定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目的是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沉醉在舞蹈里。
导演简·坎皮恩曾说,她对剧本思考得越深,就越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赋予这个故事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她选择了钢琴,钢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是文明的象征,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鲜明对照,罗曼蒂克的激情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有时我们会为它而活。我相信这不是完全明智的生活方法,我明白它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危险的,尽管如此,我仍会珍惜它,而且相信它是伟大勇气的象征。”
剧情渐渐步入性骚动以及情欲的范畴,此过程不存在丝毫的矫揉造作与人为的反差。辛勤耕作是爱达丈夫的人生理念,贝恩斯犹如那片未开化的原始森林,满是毫无雕琢的野性与本能,爱达对钢琴的迷恋是源于弹琴弥补了她语言的障碍。原始美的吸引力与琴声的古典韵味相同,对人的本性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爱达,没有一句台词,却激情饱满,表现力强到几乎等同于呐喊。帕昆扮演的女儿非同寻常,她继承了母亲的强烈个性,身上还带着教徒般的偏执和军师似的主见。两人都获得了奥斯卡奖。影片对女主角“红杏出墙”的观察大多是从小孩的视角,所以它的风格有一种似懂非懂的神秘和爱憎模糊的深邃。影片跟《霸王别姬》并列戛纳金棕榈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