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架起从校园到职场的“连心桥”
——各地各部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突破1222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确保就业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今年起,各地各部门坚定执行中央的决策安排,落实就业优先的方针,陆续出台了众多政策,涵盖了岗位的挖掘、技能的增强、政策的支持以及服务的改进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进体系。这样的举措,旨在为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年轻人群搭建起一座座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情感桥梁”。
精准滴灌就业政策暖人心
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踏入了深圳龙岗这片热土寻求工作机会。初来乍到,我成功申请并入住在龙岗青年驿站。驿站内设施完备,周边交通四通八达,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我不仅深切体会到了家的温馨,还获得了就业指导、简历优化、面试技巧培训等多方面的帮助。广西玉林的应届毕业生陈露夏感慨道:“驿站还定期举办求职者交流活动,我们借此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且在驿站的支持下,我顺利解决了租住住房和入职体检的难题,真正实现了求职与就业的完美过渡。记者获悉,深圳市龙岗区推出的“就业驿站与青年驿站”双重驿站融合试点,采纳了“居住与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将就业和住房资源进行了整合,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帮助青年实现“下车就能安家、入职无间隔”。
在重庆忠县的工业园区内,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务专员余洪伟,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同时也是当地制造业就业补贴政策的受惠者。他决定回到家乡工作,一方面是看中了家乡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就业补贴政策的吸引。“每月的1000元补贴,不仅是对我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家乡对我的一种认可,让我能够安心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余洪伟这样说道。目前,重庆市正大力推行针对县域制造业的就业补贴措施,旨在吸引众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基层制造业领域,从而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生机。“自该政策实施以来,已有超过百名应届毕业生选择在重庆的县域制造业企业工作。”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图①展示的是北京联合大学2025届毕业生就业选拔活动,该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一活动由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提供影像资料。
当前,全国各地政策扶持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广东省出台了“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补贴、创业支持、创新资助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上海市则开展了求职能力实训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增强求职技能;浙江省杭州市实施了“春雨计划”,广泛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及青年参与就业实习。
我们将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就业问题视为首要任务,全力推进2025年针对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就业的17项措施,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本年度,该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积极策划,陆续开展了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国家招聘计划以及百日千万招聘等系列专项行动,共计发布了超过千万个职位空缺。对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我们将至少提供一次政策宣讲、一次职业咨询服务、三次岗位推荐机会,以及一次培训或实习的机遇;同时,针对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将实施结对帮扶,并针对性地提供3至5个职位信息。积极保持公共部门岗位数量的稳定,与相关部门协作,促进“三支一扶”项目、“西部计划”以及“特岗计划”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募工作,增设科研助理职位,开展百万就业实习岗位的征集活动,举办求职技能培训营,增强青年的就业竞争力。
在江西共青城市的某次招聘会现场,图②展示了求职者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迅速完成身份验证和简历的匹配,以此精确地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岗位。摄影:潘成,图片来源于光明图片。
根据数据统计,在今年的前四个月里,我国城镇地区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436万,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既定的时间表,而高校毕业生等关键群体的就业状况也保持了稳定。

数字赋能招聘模式更创新
清晨时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宽巷子美食街上人潮涌动。在“青城热忱,职位待君”的醒目横幅下,超过50家企业云集一堂,共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机会。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生小张感慨道:“真没想到逛夜市也能寻觅工作,这种招聘方式既轻松又高效。”由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的“夜市招聘”这一创新模式,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活动,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丰富的岗位选择。
天津创新实施“赶集+就业”招聘方式,山西运城则借助春季民俗活动,将招聘会设于庙会之中……目前,此类频繁且规模适中的招聘会已在各地如春雨后竹笋般迅速增多,各地积极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进程。
与此同时,数字化服务正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在河南新乡学院举办的招聘活动中,智能就业体验区的设施与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及参展企业的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只要大学生曾在人才交流中心提交过简历,通过刷脸识别即可迅速找到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和职位,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求职的便捷性和效率。现场配备了先进的AI智能系统,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招聘模拟界面,企业模拟面试官还能为同学们提供AI面试评估服务。
西安市的陕西地区借助“千企高校行”这一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以及直播带岗等多种方式,向应届毕业生们提供了精确的就业援助。自今年四月起,西安市共举办了184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招聘的融合模式,吸引了全国22个省份及60余座城市的7233家企业参与,共提供了190992个就业岗位,涉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关键行业及新兴领域。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使得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就业资讯,显著提升了求职的效率和就业的整体水平。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唐教授认为,将就业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和数字领域,不仅提升了求职效率,还大幅降低了就业的成本。
图③展示的第13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近期正式启幕,众多企业带着超过6.3万个职位空缺前来参会,旨在吸引人才。光明图片社/视觉中国提供图片。
在今年1月至4月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436万,这一增速超过了既定的时间表,同时,高校毕业生等关键群体的就业状况也保持了稳定。
在第一季度,我国共有58.8万户企业获得了总计35.2亿元的稳岗资金援助,同时,失业保险费率的阶段性下调为企业节省了约456亿元的费用。
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举办的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盛大开启。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招聘季中,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共举办了2.3万场招聘活动。期间,共有66.8万家用人单位发布了岗位信息,总计达到了1413.5万个岗位。
截至本季度末,稳岗扩岗的专项贷款总额已发放超过8000亿元。(邱玥整理)
多措并举助力“俊才西部栖”
陈继帆,24岁,河南黄淮学院毕业,是宁夏“三支一扶”计划中的一员。他选择在白寺滩村深耕,用超过560个日夜的执着坚守,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主动担任了村里的产业观摩讲解员,通过不懈的学习与进步,逐步克服了紧张情绪。他注重讲解内容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以实际行动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
陈继帆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三支一扶”项目如何引导和激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工作,以及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西部地区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四川省依据产业布局频繁举办招聘活动,全省共举行了177场线下招聘会,提供了17.4万个工作岗位,涉及人工智能、装备制造、化工能源、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此外,还同步开展了网络招聘和直播带岗活动,提供了13.8万个岗位;广西实施了“留桂就业计划”,对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了调查,并组织了“专、精、特、优”的招聘专场,以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新疆则创新性地采用了“1+12”的全疆联动招聘模式,14个地州、兵团辖区及部分高校同时进行招聘活动,总计提供了超过17万个工作岗位。
近期,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对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进行部署,具体安排中央财政资助34430名毕业生赴基层、西部地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该计划重点向脱贫地区、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并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需扩大基层岗位的留用途径,增强对西部地区的引才和留才工作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以推动服务期满人员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积极投身于工作与创业之中。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强调,他们将持续改进政策服务,增强政策宣传力度,并确保政策精准对接,同时激励和引导更多有抱负的青年在重庆实现成长、成就与成才,致力于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青年就业创业的首选之地。
受政策推动,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倾向于在西部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西部地区的就业不仅是个人的自主选择,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他们计划通过创造更多岗位、提供技能培训以及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措施,不断加大西部地区对就业者的吸引力。
在图④中,辽宁省成功举办了针对文科和师范类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吸引了178家用人单位参与,共计提供了超过2100个就业岗位。这一信息由新华社发布。
挖潜扩容拓宽就业新空间
自今年起,数字经济和新型消费等新兴产业与业态的迅猛增长,促使一系列稳定就业的政策得以实施并显现成效,从而为就业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兴业态孕育了新的职业领域。最近,第七批新职业的名单已经对外公布,计划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编队飞行规划师等17个新的职业类别,同时新增了旅拍个性化定制师、智能仓储运维工程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检测师等42个新的工作岗位。
针对新质生产力、消费新热点以及关键工程等关键行业,我国正加速挖掘和扩大就业岗位,并推出了“技能照亮前程”的培训项目,致力于提高就业水平。在安徽阜阳的一个公共实训基地,一场由技师学院与动力电池企业联合举办的专项培训正在进行中,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学习、产品拆装与检测到故障诊断等环节,这些环节均与生产线产品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414个公共实训基地以及129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技工院校的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每年向产业前线输送近百万名具备技能的人才。近期,众多地区积极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其中新设的比赛项目、新出现的职业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最为显著的特色。特别是在江西,物联网的安装与调试等新兴职业比赛项目首次亮相。河北省职业技能大赛新增了鸿蒙应用开发等共计23个项目。而在海南省,智能网联汽车的装调运维、数字孪生应用技术以及污水处理等多个赛项,均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致力于选拔那些急需的技能人才。
专家们分析认为,自今年起,得益于政策扶持带来的红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十分旺盛,且新兴领域的招聘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对此,大学生们可以采取“避开热门领域,寻找新兴行业”的策略,优先考虑那些竞争相对较小、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考取“微证书”来迅速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以此来有效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深入,众多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将有力地激发不同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创业热情,从而为保持和拓展就业领域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记者邱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