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首先得学会“管理自己”。/《单身男女》剧照
理想主义的口号,只是现代年轻人最后的救命希望。得不到名利,还能追求理想,然而打着理想主义旗号放弃工作,不正是抓住仅有的救命希望来寻求解脱吗 ?
“不想上班又必须上班”,这大概是当今职场年轻人的最大难题。
这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最近它与“薪尽自然凉”“我太南了”等职场新语录夹杂在一起,给“工作”这一资本主义百年困局蒙上了一层迷幻的面纱,并且是又一层 。
据NHK报道,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上班族即便努力升职,也无法加薪,也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所以日本年轻人逐渐失去提升自我的动力,其成功欲在亚太地区排名最低 。
职业倦怠并不只是发生在日本青年身上。/ unsplash
类似的“职业倦怠”正蔓延至全球,越来越多年轻人因工作与生活的沉重压力而身心俱疲,进而选择跳槽或者辞职。
瑞典一向以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而闻名,如今因工作压力而辞职的年轻人数量正迅速增多。
在中国,辞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跳槽也日益频繁,这已然成为年轻人逃离当下那种“苟且”生活的常见情况 。
近日,某职业社交网站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该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递减的趋势,其中95后在职时间仅有短短7个月。
对工作不满、不想工作,已经成为了全球年轻人的通病。
工作这毒,咖啡奶茶解不了
今夏走红的肖战最近接受采访,他表示自己不能谈恋爱,原因是现阶段恋爱就意味着失业 。
对于普通人而言,失业的等号后面还连着一大串复杂因素
明星都是这样,普通人更是如此。要爱情还是要面包这种选择太过俗套,如今摆在年轻人面前的选择是:要工作还是要生活。
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创造了汽车流水线,那时他大概没想到,这条流水线能够贯穿百年,成为如今办公室里小年轻们最难以摆脱且深受其害的工作方式 。
上班族们生活艰苦,每天早晨都要勉强支撑起疲惫的身体,去挤拥堵不堪的地铁,目的是能够准时打卡,从而拿到每月那笔聊以自慰的全勤奖金 。
我们每天在不同工作任务间疲于奔命,认为天道酬勤,努力终会有收获,可到头来,只是在大量重复性琐碎工作中损耗蹉跎。
卓别林曾在电影中讽刺这种流水线工作模式对工人的压迫
工作任务变得越发繁重,每个月都受绩效束缚,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被辞退,然而唯一能确定的是,升职加薪毫无希望 。
循环往复的机械性工作,降低了我们对工作的期待,还透支了我们对生活的想象,美好的生活方式被媒体完全定义,且与消费主义完全等同起来。
工作成本与回报极不匹配,每月所领工资很快就急忙拿去填补信用卡及花呗的欠款,大笔钱财投入其中,却毫无声响,毫无效果 。
年轻人很清楚,要是没有家里的帮助,仅靠自己每月那点微薄工资,或许永远都买不起房。所以只能依靠每月固定一次的“剁手”行为,来换取微小且短暂的快乐。

每月刚发完工资,我的手都会离家出走
更深层次的烦恼源自对人际关系感到疲惫,要是在办公室里不巧碰到不可理喻、虚与委蛇的同事,那么你的职场幸福指数肯定会呈直线断崖式下降。
《深度工作》提到,现代上班族犯了个大错误,我们习惯把早9点到晚5点这段时间当作“这一整天”,却把之前的10个小时视为一天的前奏,还把之后的6个小时当作一天的尾声 。
工作严重挤压了我们的休闲时间,工作十分繁重,使我们只能把下班时间和周末当作修整的时段,之后默默结束这一天,又默默度过一年 。
房租是年轻人挣不脱的枷锁,孤独是年轻人挣不脱的枷锁,压力是年轻人挣不脱的枷锁,单身是年轻人挣不脱的枷锁……生活无情起来,头顶的发际线都会慢慢脱离你的掌控。
工作与生活难以兼顾,年轻人渐渐懂得在模式化生活经验的缝隙里寻觅对生活及工作的掌控力,试图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能供自己通行的独木桥。
当下年轻人把“活在当下”当作应对一切质疑的万能法宝,对抗“万恶”职场的口号标语更是花样百出 。
许多向往远方的青年都信奉这句话:你只活一次。
李宇春有一首名为《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歌曲,它鼓励了无数年轻人,让他们为自己的青春年华疯狂一次,然而,最后却被郭德纲对林志颖说的“你再不老我们就疯狂了”这句话消解成了一段笑料 。
河南女教师顾少强,5年前留下一封辞职信,信上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她出走世界,此事引发广大网友对随性生活的向往 。
可等到高晓松的那句话“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又一次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人们讨论的话题却降低级别,变成了什么是苟且、什么是远方的难以捉摸的谜题 。
而到了现在,这样的职场鸡汤和人生鸡汤,有了一个更为万能的名字,这个名字叫做“找寻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为何而活的问题,成了尼采绕不开的话题,一个人如何而活的问题,同样成了尼采绕不开的话题,“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成了所有迷茫年轻人的终极一问 。
眼前的“苟且”无法逃避,诗和远方不容易得到,心有不甘的年轻人干脆选择两手一摊,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更聪明的年轻人学会了寻找一个独到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存在于“苟且”和“远方”之间,即跳槽和斜杠。
跳槽与斜杠:盛不下的理想和欲望
如今年轻人的辞职理由多种多样,十分奇特,不断有新花样出现,就像人们所说的“当代职场多风骚,新人心气比天高” 。
入门初级的理由是工作强度太大,打卡坐班限制人身自由,进阶高级的借口是朋友圈不自由,食堂饭菜不好吃,更有甚者,公司Wi-Fi太慢、老板不给开空调都能成为职场不能承受之轻。
智联招聘发布了《2018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去年秋季,六成上海白领有实际跳槽行为,日常开销大,工作前景迷茫,看不到未来,这些是他们不安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麦肯锡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欧洲和美国,有多达1.62亿人正在从事自由职业,这一比例占整个工作人口的20% - 30% 。
千禧一代正成为这当中的主要力量,“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是他们选择自由职业的首要缘由。
根据《“自由职业者”生存发展报告(2019)》,自由职业者面临着“收入不稳定”“压力较大”等诸多弊端,然而这并不妨碍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很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斜杠青年”是一种更为“摩登”的说法,不知从何时起,该词忽然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广泛出现,进而成为网红大V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斜杠青年”是指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他们选择拥有多重职业,他们还拥有多重身份 。

斜杠即是在做除法,将人生切割成不同部分。/unsplash
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社会结构变得愈加脆弱。年轻人每天面对海量庞杂的信息,可实际上真正的选择寥寥可数。75亿人口被塞进寥寥几千种职业中,这极大压抑了我们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斜杠青年成了年轻人反抗琐碎生活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反抗内心焦虑的方式,人们能够同时拥有几份工作,能有几份收入,不用被固定的工作时间禁锢,也不会被固定的工作地点禁锢。
《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父亲,是一名邮递员,他在大山里工作了大半辈子,终其一生,他的足迹留在那一条条崎岖的山路上,他的身影也留在那一条条崎岖的山路上。
以前的人或许一生仅有一份工作,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却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能够同时从事几份工作。
和过去的年轻人比起来,如今的选择更为多样,面临选择困难的人同样更多。/ 《那山那人那狗》剧照
年轻人对自身多重身份进行选择,这可能是从繁杂世界中抽身出来的行为,是暂作休整的举动,可能是对自由的追求,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不过也可能是在压力屈服之下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
朋友小可今年刚毕业,在家中亲人的劝说之下,留在了本地的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美术指导一职。
三个月过后,她感觉工作强度过高,于是决定辞职,待在家里。平常她偶尔会承接一些案子,以此来补贴生活费用,可是问她往后有什么职业规划,她也讲不出来。
辞职跳槽,自由职业,斜杠青年,这些词汇发生了变化,成为年轻人展示自己有趣灵魂的旗帜,也成为他们掩饰自己欲望的遮羞布。
要问年轻人究竟想做什么,许多人会回答睡觉,或者认为躺着看电影也不错 。
你口中的理想主义,其实最现实
追求名利,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年轻人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渴望 。
就如同《理想主义的困惑》中所讲:“在当下,若将自己称作是一个注重物质的人,反而会显得更为正常,且更为顺理成章。”
但一个开口闭口都谈钱的社会,难免给人一种颗粒感很强的感觉,理想主义在金钱社会里成了润滑剂,年轻人更是把理想主义当作逃避现实的好用工具 。
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曾作出评价,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既有享乐的个体主义,又有脆弱的实用主义 。
在私人生活的范畴内,特别是在应对与父母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之际,他们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主义倾向,对权利较为敏感,勇于追求享乐,热衷于追赶新潮流 。
但在公共生活领域,他们是安分的实用主义者,他们会选择以最安全的方式,来谋取考试分数的最大化,来谋取教育回报的最大化,来谋取收入的最大化,来谋取权力的最大化,乃至来谋取声誉的最大化。
我们需要思考,在职场“不尽理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理智,如何运用专业,尽可能理想地进行反击。
在职场里,年轻人过早知晓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也清楚什么是不可得罪的。在社会日益扁平化的情况下,有些年轻人可能就失去了理想,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这个名号,只是我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得不到名利,还能追求理想,打着理想主义旗帜放弃工作,不就是抓着仅有的救命稻草寻求解脱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纠结于“苟且”和“远方”,他们开始把兴趣当作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他们也明白自己的局限所在。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渐渐学会管理自身的欲望与梦想,或许这才是当今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