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很多人用自以为是的正能量安慰别人
前日,在新闻中目睹一幕,杭州青年骑行逆向,遭交警制止。他解释称,一方面,女友不慎遗失了家门钥匙,催促他火速送去;另一方面,公司堆积如山的工作正等待着他去处理。该青年日以继夜地加班至深夜十一点至十二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那青年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哀求道:“只要你们让我做什么都行,罚款我愿意缴纳,即便如此我也甘愿,连身份证也一并奉上…”话音未落,他已泣不成声,并将身份证递给了交警。
小伙子也不想逆行,但实在没有办法,要赶时间。
交警的拦截,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情绪失控,痛哭失声,将手机狠狠摔在地上,甚至一度冲动地想要跳河结束生命。
在交警的劝说下,他最终平复情绪,骑着车离开。
令人惊讶的是,众人并未对他进行指责,反而众多人一同落泪,他们纷纷在留言中表达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位二十几岁的青年,刚刚走出校门不久,便要在繁华都市中奋力求生,不仅要面对高昂的租金,还要努力争取职位晋升和薪酬增长,维持个人生计,同时还得承担恋爱中的开销,种种压力接踵而至,生活颇为不易。
成年人的世界中,“容易”二字似乎并不存在。然而,不知何时起,我们开始倡导成年人应摒弃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拒绝崩溃。正如《卡里路》中的一句歌词所言:“每天早晨,都要给自己加油打气。”这仿佛在暗示,成年人的世界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有些人习惯于将充满正能量的言语挂在嘴边,一旦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感到压力倍增,他们便会寻求朋友的慰藉。这时,朋友往往会鼓励道:“明天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日子,我们要坚信阳光终将穿透乌云。”
失恋了心情不好,又说:”没关系,你要做最好的自己。“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我们得确保每日都充满正能量,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每一天,绝不能让消极情绪占据心头。消极情绪如同病毒一般,我们必须尽力避免接触。
实际上,当一个人陷入悲伤,他根本不愿意去听别人谈论那些激励人心的话语,他更倾向于与他人比较谁更绝望,随后相互对视,仿佛都感受到了彼此那身处异乡的落魄之感。
那些一味宣扬正能量,否定负能量的人,才是最可怕的人。
能量分为正负两个极性,我们之所以拥有正能量,是因为它与负能量相互交融,而非无中生有。
一提到负能量,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压力,有压力才有负能量。
那么我们就来聊聊“压力”这件事,它到底有没有害处呢?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压力的传统看法,它引导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压力,并使我们得以重新定义和认识那些消极的情绪。
二、真正影响你心情的是压力有害的思维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Kelly McGonigal专攻健康心理学,她的使命在于提升人们的健康与幸福感。然而,她发现自己在教授关于压力的知识时,往往弊大于利。许多人向她反映,压力会导致疾病,他们认为压力是生活中的敌人。
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我们对压力的看法是错误。
经过长达8年的深入研究与持续追踪,该教授对美国三万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期间她向他们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
“去年你感受到多大的压力?”
“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吗?”

我们来猜一下结果是怎么样的?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前一年承受巨大压力的人群,其死亡概率上升了43%,然而这一比例仅适用于那些认为压力对健康有负面影响的人。若我们不对承受压力视作有害,那么死亡风险并不会随之上升。
教授经过长达8年的持续研究,对这些死亡案例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揭示出导致这些不幸事件的并非压力本身,而是人们普遍持有的“压力有害”的观念。
Kelly McGonigal教授的研究表明,压力本身并非有害,真正造成伤害的是人们认为“压力有害”的观念。
为了深入探寻问题的根本,教授安排了一次生理检测,并通过突如其来的数学考试,对大家的反应进行了测试。
研究发现,部分测试者在接受测验时会出现神经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全身冒汗的现象。这些生理反应表明了压力的失衡,进而引发血管收缩。因此,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有些测试者将压力视为推动力,他们通过放松呼吸,使大脑吸收更多氧气,因此他们并未感到紧张或焦虑,而且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他们的血管保持松弛状态,心脏持续有力地跳动,整个心血管系统运行良好。
Kelly McGonigal教授指出,我们对压力的态度,将直接作用于我们的预期寿命。
我们只有改变看待压力的方式,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也会随之改变。
重返日常生活与职场环境,我们有时需直面紧迫的生存挑战,而更多时候则是遭遇诸如交通拥堵的烦恼、工作任务未完成的紧迫感与焦虑情绪等,种种细碎之事使得我们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
长期受到交感神经系统的控制,导致肌肉紧绷,血液流速加快,心跳加速,从而提升了患病风险。
实际上,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把交通拥堵视作一种放松,那么在车辆停滞不前的间隙,我们便有机会让紧绷的头脑得到休息,同时让眼睛得到适当的放松。
任务尚未完成,我们需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寻求外界的协助。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避免因压力过大而抱怨,选择逃避或自甘堕落。
我们要相信压力是一种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
三、如何利用压力思维,与压力做朋友?
我们已明确认识到,导致压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学会接纳压力,将其视为一位伙伴。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压力结为好友呢?以下提供了三种策略。
1.承认压力的存在
很多人认为压力代表一种软弱、不坚强、没有韧性的表现。
实际上,只要生命存在,压力便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尽管压力常常带来消极的感受,但它并非仅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将压力视为一个中性概念。这种情绪体验并不代表个人在情绪管理上的失败,而仅仅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感受。
因此,恰当且高效的压力处理并非是逃避压力,亦非彻底根除它,而是应当集中精力去关注、评估、调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公司即将进行工作汇报,此次特别指定小明需代表部门进行汇报。得知这一任务后,小明顿时感到焦虑,内心忐忑不安,心跳加速。连续数日,他夜不能寐,躺在床上反复思考,不时自言自语:“或许明天我可以向领导表明自己能力不足。”
究竟该如何是好?小明首先需努力平复情绪,接着应取纸笔,详尽记录自接任务以来所经历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同时也要将周围环境状况一一道来。
遭遇压力时,切勿选择回避,应当接纳并体验压力,感受它带来的身心上的种种变化。
2.认知解离

啥叫认知解离呢?解放的解,离开的离。
即便能够做到,也要学会将自身从思考与情感中抽离,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审视自身的思维与情感波动。
简言之,就是要与自身内心的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降低情绪对我们自身所产生的作用。
这看起来很玄乎,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本名为《秘密花园》的填色书籍风靡一时,众人将其视为释放压力的神秘法宝。然而,我们是否曾深思,为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填色活动,竟能成为缓解压力的神奇工具?实际上,这本书籍采用的是一种认知解离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压力时,往往容易将个人情感与逻辑思考交织在一起,结果混乱不堪,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压力。
然而,在进行填色活动时,情况却截然不同。我们往往在无意识中,将自身的情感倾注于所选择的色彩之中;换言之,我们所挑选的色彩,正是我们此刻心境的写照。
审视我们亲手绘制的这幅作品,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审视自身的情感世界。
也就是说,借助绘画手段,我们可以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压力,将情感与理智分离,进而更客观、冷静地洞察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对情绪背后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
3.拆解压力,不要试图解决所有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压力一来,事情就特别多,一件接一件。
我们仿佛觉得每一件事都至关重要,必须立刻解决,这让我们手忙脚乱,做事毫无条理,最终甚至可能崩溃,内心无数次涌现出对母亲的思念,不愿再继续下去。
此刻,我们亟需对事件的轻重缓急进行细致的划分与排列,唯有如此,方能梳理清晰思路,避免在压力之下失去方向。
近期备受关注的综艺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中,有一幕引人注目,杨天真指导琪仔为白宇制定2019年的职业发展计划。
琪仔谈了许多内容,包括生日会的主题和提升国民知名度等,而杨天真则明确指出该宣传计划缺乏核心,试图展现过多。
琪仔感到十分沮丧,白宇的突然走红使得她的压力急剧增加,面对许多首次尝试的事情,她感到迷茫,缺乏清晰的思路。
最终,杨天真希望琪仔能够深思熟虑两个关键问题:白宇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拥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若你一时语塞,不妨尝试撰写十段文字,随后我们将逐一筛选,待问题得以明确后,后续的诸多挑战自会轻松解决。
“先打蛇七寸”这句古语同样适用,若要成事,须先锁定核心问题,将其攻克,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将逐渐减轻。
我内心藏有雄狮般的激情,却在细心品味着蔷薇的芬芳。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中,少年派起初将老虎视为潜在的威胁,但随后与老虎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最终他们携手同行,共同抵达了目的地。
这也是我们与压力的相处之道,相互联系,相互成长。
归根结底,压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无法避免,也无法躲避。唯有当我们愿意承受压力,接纳压力,方能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