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万丽君
在这段日子里,《年会不能停》犹如一匹黑马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从最初的8.0分稳步攀升至8.2分,成为近五年来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电影;依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该电影上映仅19天票房就已突破8亿大关。口碑与票房齐飞,这部电影究竟有何种魅力?
许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既荒诞又接地气。影片主要讲述了职场新人胡建林在集团进行裁员时,意外地被调往总部,而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人事经理马杰不得不为他四处奔波,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趣事。电影里,将“优化”误解为“晋升和加薪”的误解,以及“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底层逻辑”等所谓的“职场术语”,还有领导与下属间的互相欺骗,以及以报销车费为手段诱使员工加班等情节,宛如一面揭示职场真相的“照妖镜”,映射出了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结尾处,三位主角共同演绎了《我的未来不是梦》的翻唱版本,用RAP的形式揭露了职场中的潜规则和不良老板,同时高声传达了“打工人”难以启齿的苦楚。众多网友在评论区纷纷留言,“这简直是我们公司的‘真实写照’”“太贴近现实了,让人忍不住笑中带泪”“看完后,让人不禁汗颜不已”……

近些年,诸如《我,到点下班》、《凪的新生活》、《我是余欢水》、《新闻女王》等描绘职场生态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且愈发贴近生活。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荒诞”,在叙事内容上探讨“荒谬”,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逐渐演变为人们用以“直面现实,表达理想”的映照。
那么,影视剧真的是“万能解药”吗?
或许它能够减轻一时的痛苦,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一些观众所说,《年会不能停》这部电影,表面上是部喜剧,实则内藏深刻的严肃主题,仿佛是一层喜剧外衣包裹下的“成人童话”。之所以将其归类为童话,是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所承受的职场压力,并非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困扰,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普遍迷茫。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成长后,最终能获得皆大欢喜的结果,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却往往难以轻松应对长期累积的工作压力。
近日,有关“‘90后’和‘95后’加入装修工人队伍”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他们月收入可达三四万元,且工作环境相对自由,不受束缚,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宁愿放弃所谓的“体面”生活,只求赚取金钱。从表面上看,通过辛勤劳动来赚钱似乎是件光荣的事情,然而,这种看似自我安慰的心态,是否也反映了他们在经历现实的打击后所展现出的清醒与无奈?这群勇于尝试新路的年轻人深知,即便在繁华的CBD,那些坚守岗位的众多白领,内心深处或许也在默默品味着其中的滋味。

美国有被誉为“西方好莱坞”的影视中心,而香港则被称作“东方好莱坞”,这样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高度评价,也深刻揭示了那个辉煌时代的港片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香港电影产业的规模上,更体现在香港电影工作者对待电影事业的态度中——优秀的剧集不仅需要具备人性的温情,还需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电影《年会不能停》为例,虽然观看主角团在职场中“整顿”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然而理智的现代观众也明白“身为老板同样艰辛,每一步都需谨慎”“一部电影无法彻底改变职场环境”。然而,若将这部电影视为一把“手术刀”,剖析其中关于个人立场坚守、正义追求、内心自我审视等议题,无疑也是一种收获。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言:“生活原本可以更加美好,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扭转自己的命运轨迹,这种信念值得我们每个人重新坚定信心。”
年会不能停歇,这不仅是活动本身的要求,更是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追溯千年,诗仙李白在踏入京城之前,曾豪情万丈地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而如今,《年会不能停》这部喜剧作品,以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当下,亦是对李白那种豪迈精神的传承。随着新年的到来,我们应当尽情享受狂欢的喜悦,同时,我们也满怀期待,在狂欢之后,能够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