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演绎的《北京 北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歌词展现了个体的悲欢离合,也描绘了群体的挣扎与憧憬、失落与向往。
前往北京定居,但未获得北京户籍,这类人群在网络上被称为“北漂”,他们之中有的已经找到工作,有的仍在寻求发展机会,多数是年轻人,或自年轻时起就在北京闯荡。
文学理想,也是某些在北京寻求发展的人所向往的,还有不少创作者乐于以闯京者的经历为蓝本,描摹社会变迁里年轻人的生存境况。十多年来,涉及闯京生活的著作通过多样手法、多元视角,刻画了这一群体的面貌,书中既有深刻揭示,也有动人心弦,更有温情脉脉,同样展现了属于年轻一代的欢笑与泪水。
北漂概念扩大 从文艺圈到白领
刘心武这位作家在2001年他的作品《北漂女》里首次提及了北漂这一说法,在他看来,所谓的“京漂一族”,虽被归入“外来人口”之列,却与“打工仔”、“外来妹”有着本质区别,这些人来到北京并非仅仅为了赚钱糊口,而是怀揣着实现一个美好愿望的梦想。刘心武借“梦”字点明北漂者心态各异,在他看来,这些人“多数渴望进入演艺界,部分立志成为画家、作家、摄影师……根本原因在于对文艺的痴迷,因而背井离乡,携带资金,前往北京,独立租房,四处奔波,流连于各类文艺空间,穿梭于拍摄团队、录音室、电视台、展览活动、首映典礼、新闻发布等场合…… ”刘心武在作品中有描述:“有人大致估算过,至2001年初,人数大约达到一万。”[id_802310314]
21世纪初,北京吸引的以文化艺术领域工作者为主,后来,这个词的含义开始扩展,许多在北京工作的城市职员也逐渐认同它,并且这个群体的规模持续增长。
文珍编辑表示,如今北漂的范围确实在增加,文艺圈里的北漂可算作典型的北漂类型,而大多数北漂是北京读书后决定留在北京的学生,他们多数变成了城市上班族,这一群体正慢慢成为北漂的主力军。

近年来出版的涉及北漂题材的书籍,逐渐将重心放在描绘都市职场人士的奋斗经历上,例如《一个人上北京1:北京欢迎你?》已经不再仅仅聚焦文艺青年的生存境况,同时当前备受瞩目的《十七个远方》则将都市普通人的日常描绘得栩栩如生,许多网友认为这类书籍具有高度真实性,仿佛就是自身经历的写照。
小说依旧是主流 讨论就业和住房
反映都市奋斗经历的作品中,小说依然占主导地位,其内容领域极为开阔,既有描写都市人群情感状况的篇章,也有讲述青年成长历程的故事,这类题材屡见不鲜。二零一三年广受关注的“都市奋斗文学”代表作《我们游向北京》,便是一部以成长故事为体裁的作品,它记录了众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所经历的拼搏岁月和人生际遇,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之前的《北京诱惑·情魅北漂》等书籍主要叙述了北漂人群的情感经历,这类经历同样吸引了众多有着相似流动经历的读者。
钟华创作《北漂青年——我在北京这些年》时谈到,书中融入了个人经历,但主要描绘了北漂人群像。他受到身边许多人的故事启发,因此构思了这部作品。这部小说可以归类为激励读物,不过钟华更倾向于将其定位为社会题材作品。北漂书不仅融合了年轻与情愫,部分作品还从社会关注焦点出发,借助小说形式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例如职场境遇和求职困境,在2008年经济动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相当受欢迎。例如作品《蚁居》描绘了两位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在京城购房的境遇,堪称京城版《蜗居》,将都市新人的居住与情感困境写入书中,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
《我们游向北京》的创作者唐缺向笔者透露说:他笔下的情节自己亲身实践的不多,反而是许多身边的人正在遭遇的,这部创作更记录了那个年代众多青年人的集体回忆,也是他动笔写书的根本原因。他以书中反复出现的住房难题为例证,表示自己的创作意图在于探讨这个时期年轻人普遍需要应对的各类挑战。
真实经历写励志 内心独白受关注
另外,具有“个人思绪记录”特征的,描述真实经历的北漂作品正日益受到喜爱,几年前知名的北漂作品《独居七载》就是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了作者七年间的北漂故事,其装帧别致、新颖,充满书卷气,满足了众多品味较高的读者需求,当时广受欢迎;作者叶斌在《我的北漂手记》中也坦言:“我的创作源于本人在北京的亲身经历,为表示敬意和保密,人物姓名均作了更改。””
近些年,那些以“亲身经历”为卖点的创作持续走红,一些自“底层”走出的写作者借助互联网迅速成名。譬如备受贾平凹等知名作家青睐的《十七个远方》,这部“伤痕文学”流派的新作出自远子之手,他采用冷静的叙述方式刻画了在北京打拼后的状态,该书实为作者在豆瓣网发布的帖子汇编,内容几乎完整呈现了本人的日常点滴。

远子向记者表明,那些叙述都是确凿的,唯有写作时要稍作润色,其余部分源于自身经历。最初他打算在豆瓣网发布个人经历,意图让众人知晓,原来在北京闯荡的日子异常艰辛。未曾料到,作品迅速引来众多人的传播与鼓励。事实证明,网络共享平台对北漂书的成名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擅长记录真实生活的创作者得以被关注。
“北漂”也成网文标签 治愈系漫画走俏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的不只是那些讲述个人经历的写作者,还有部分撰稿人借助在北京闯荡的身份背景,创作起网络连载小说,将都市爱情、职场纷争乃至神话色彩的故事融入这些北漂青年的生活际遇里,一位从事网络文学编审工作的编辑透露说,目前很多网络文学的目标读者群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游子,这类题材的文章对他们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一些打上北漂印记的写手作品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且有机会被正式出版发行。这表明,北漂经历让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文学形式变得多样化,文字并非表达思想专属手段,部分北方来京作家倾向于创作抚慰心灵或激励人心的作品,图画小说数量持续增长,并且很快获得了消费者欢迎。《老婆,咱们一块儿去卖煎饼果子啊》去年广受欢迎,最初是在天涯社区、人人网还有猫扑上被大家熟知,被誉为千万网友力荐的漫画精华帖,创作者魏雪明长期在美术领域工作,他向媒体透露了本行业的苦楚:搞艺术很艰难,许多同行日子过得都不轻松。他向媒体讲述了一些广受认可的创作漫画家的事例,这些人的境遇,在圈内外看来颇为耀眼,但实际承受着市场角逐与侵权问题的重担,个人境况常常与公众印象存在显著落差。
魏雪明曾经远离北京,之后再度前往那里创办企业,事业有成后把人生故事转化为图画,他对笔者表示:二零一二年我在京城购置房产,感觉到了一个阶段性的节点,又希望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拼搏历程,于是挑选了卖饼夹子的情节来呈现给大家,作者的亲身奋斗故事,激励了许多读者。
文珍谈到,近年来描绘北漂生活的绘本创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说明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市场的逐步完善对作品品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类书籍通常采用插图与文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并呈现出一种简约明快的审美取向,它们在聚焦社会现实、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为众多青年群体带去了情感上的慰藉。
本版撰文 回振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