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春话题近来一次次成为舆论焦点。今年以来,登上社交平台热搜的孔乙己《脱长袍》文学作品,以及“小学生热衷玩手镯”、“大学生烧香拜佛”等引发不少思考。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场域究竟在哪里?
南方+记者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群体的年轻人代表,通过鲜活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有敢于挑战人生未知领域的勇敢者;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泥里挖星”的追梦人;有北京电影学院的保安,想当导演却失败,却发现日常生活之美……
记者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正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价值观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明天。
第1部分
师范生选择回乡当老师:把所受的温暖传递给孩子们
在广州工作两年后,2015年,朱慧丽决定回到梦想开始的家乡,到农村小学当老师,在河南省嵩县大坪乡大坪小学当老师。那一年,她26岁。在八年的教育实践中,朱慧丽带着孩子们读书,试图用阅读治愈农村孩子。
朱慧丽与孩子们一起读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南方+:您为什么选择放弃城市的职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朱慧丽: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成为村里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初中的孩子。后来,我又成为那一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这一切让我意识到乡村教育和优秀乡村教师的重要性。2007年报考高考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师范学校。我心里立下了一个梦想,毕业后要回家乡,回报家乡。
2015年9月,我回到了家乡。我想尽我所能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把我所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孩子们。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进步。他们的成长也激励着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老师。
刚到大坪小学时,我已经二十多岁了,但对一切还是一无所知,只想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做更多的事情。我经常跟家长们说,农村的孩子在硬件设施、师资、经验等方面,可能比不上城市的孩子,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他们一辈子可能都看不到的地方。
不仅在农村,在嵩县及周边地区,很多孩子要么和老人一起生活,要么父母忙,独自在家的时间很多。我发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普遍存在自尊心低、缺乏安全感、没有目标,甚至抑郁的情况。
“孩子们的变化让我很有成就感”
南方+:您当了八年乡村教师,您最大的价值感是什么?
朱慧丽:心里踏实,生活充实。我一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农村孩子的成长,多年来写了2000多篇教学日记、教学笔记,共计200多万字。我还打算考取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证书,希望能为孩子们做心理辅导。
孩子们细微的变化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我教过一个山区的男孩,当我第一次听说他经常不想上学时,我就带着他和班里的小朋友一起看绘本,交换课外书,用思维导图画出书的框架。
后来,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他站在讲台上,慷慨地讲述书中的故事,眼中渴望知识的光芒格外美丽。不管将来学习成绩如何,能否考上高考,只要还有读书这个爱好,生活就不会空虚,就能从读书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第2部分
外企白领辞职创业:一路上的困难都是考验
2019年12月20日,24岁的苏州女孩许墨旭做出了一个选择——她辞去了工作了两年多的外企工作,在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胡同里开了一家名为Libertango的酒吧。酒吧刚开业就遭遇了疫情,虽然创业之路看似更加艰难,但许墨旭却乐在其中。
从一家酒吧起步,到现在开设酒吧分店以及衍生的服装店,许墨旭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有着非常明确而坚定的职业目标,并且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奔跑。
许茉旭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创业者。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辞职创业更累,但也更快乐
南方+:促使您创业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许墨旭:大学毕业后,家里还是希望我先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于是我去外企工作了两年多,但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不适合自己。每天的任务都能完成,做完 80% 就够了,做完 90% 也得不到什么回报,挺枯燥的。再加上我一直想开自己的店,所以就决定辞职。
南方+:创业之后,你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哪些变化?
许墨旭:选择创业之后,我的工作时间相比之前增加了一倍,压力和强度也更大,相比打工来说更累。酒吧刚开业的时候,我一般9点起床维护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等门户,下午买一些调鸡尾酒的食材、水果和饮料,下午5点打扫店面,6点开门,然后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但这是一个我感兴趣、能给我带来成果的职业,让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现在目标非常明确、坚定。”
南方+:创业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许墨许:我的第一家酒吧是2019年12月20日开业的,但开业不到一个月零三天就遭遇了疫情。当时正是创业初期,我辞掉了原本还算光鲜的工作,把所有的积蓄和热情都投入到自己的小店里。但遇到的阻力太大,有一段时间心里很不舒服。我想,如果我不辞去,现在肯定不会亏钱,工资还能拿到。
后来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决定做线上鸡尾酒外卖。当时北京做鸡尾酒外卖的人不多,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门店升级、洗牌的机会。做外卖之后,那段时间我慢慢能收回开店的成本了。很多顾客会在微信上在线下单,也有人会找我聊天。解封之后,很多订过外卖的顾客都选择来我的酒吧看看,酒吧慢慢就热闹起来了。后来,我又开了一家新店。
一开始这件事情确实显得很糟糕,但是通过努力,我把遇到的挫折都变成了“好事”。创业路上的困难都是磨炼,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我拥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方+:您目前正在筹备在苏州开设酒吧分店,可以说您的事业正处于成长期和发展期。您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怎么样?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许墨旭:我现在的状态还不错,以前觉得年纪大了会有年龄焦虑,现在比想象中好多了,因为年纪大了,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的空间更大了,很多事情我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很多事情我都有能力去做。
从今年开始,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个创业者了。之前我只是经营一家小店。为什么会改变呢?因为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很坚定。我决心放弃个人生活和目前的收入去实现它。未来我想打造一个多业态的生活方式品牌。
第 3 部分

“游牧夫妻”探索生活:向往更丰富立体的生活
攀爬危地马拉火山、在帕兹夸罗过亡灵节、在亚马逊雨林生活……如果你问90后“游牧夫妻”小丁和小潘这几年印象深刻的旅行经历,他们可以聊上几天几夜,目前,他们以数字游牧民的身份在世界各地“游牧”。
从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国内知名营销咨询公司辞职后,小丁和小潘于2019年出发,从墨西哥到秘鲁再到巴厘岛,三年半的时间游历了9个国家,体验了房车旅行、社区旅行、艺术驻地、数字游民等“游牧”生活方式。
未来,这对“游牧夫妇”期待探索更多未知的生活领域。
一对“游牧夫妇”攀登危地马拉的一座火山。
旅行中相遇、相爱
南方+:你为什么考虑辞去工作去旅行,又是如何开始你的“游牧”生活的?
小潘:我和小丁都喜欢旅游,我们是在一次长途搭车旅行中相识并相恋的。当时我们分别在上海和杭州工作,压力大,节奏快,觉得那样的生活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才二十多岁,还年轻,想探索人生新的可能性。
我们最初的计划是全职旅行,沿着泛美公路,开着房车从墨西哥开到阿根廷,用短视频平台做“游牧夫妻”做自媒体。2020 年 3 月,因为疫情,我们滞留在墨西哥,自媒体平台无法产生收入。为了补贴生活费和旅行费,我们开始寻找线上工作机会。小丁是设计师,他尝试用自由职业平台寻找设计相关的项目;我从零开始,学会了视频剪辑,开始寻找自由撰稿的工作。从此,我们开始了数字游牧民的生活。
(编者注:数字游民指的是不需要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场所,而是利用线上数字化手段完成工作的人。)
南方+:作为数字游民,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小潘:作为数字游民,我们对时间的掌控力更强。我们的工作时间通常在 4-6 小时之间。但我们不会熬夜或长时间工作。有时,如果我们整天在家工作,我们一定会在傍晚出去散步看日落。我们每周也会抽出 1-2 天充分休息。
工作之余,我们会旅行、学习、参加当地的活动等,通常有阅读书籍、学习语言、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领域的习惯。
“不断学习”
南方+:成为数字游民之后,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潘:现在我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以适应游牧生活的挑战;作为独立工作者,我们基本上可以自己决定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运动、放松、睡眠等时间。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已经告别了大城市的精神疲惫,游牧生活也会让我们保持活力,时刻不忘学习。
此外,我们想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三年来,我们有意识地探访了许多不同形式的生活方式,与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互动交流,重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有意识地探索内心,关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立体。
南方+:数字游民的生活真的“自由”吗?
小潘:相比以前在办公室里工作生活,当然自由很多,但这种自由不是完全的自由,如果还需要工作,用时间换取金钱,那肯定会有束缚,但数字游民至少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居住。
南方+:你对未来有什么计划?你会重返全职工作还是继续做一名数字游民?
小潘:我们目前不考虑回归全职工作。我们现在是个人创作者,会继续拍视频、写文章、做艺术设计。至于生活方式,未来几年我们还是会继续游牧——我们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在世界各地有一两个稳定的基地,也可以随时选择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时间自由。
第 4 部分
北京电影学院保安“励志哥”:我还想拍电影,但会平衡梦想和生活
8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当保安的贾桂斌凭借自传体电影《一个梦想》登上选秀节目《我觉得你有才华》,但拒绝了冯小刚等导师的选票和帮助,坚持再次当保安,一举成名,被称为北京电影学院保安“励志哥”。
八年里,他有过低落,有过徘徊。他说,戏“成就了我,也毁了我,但人生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他去山里静心,在横店做过副业。为了谋生,他卖过枣、做过快递员,现在开过网约车。“梦想”和“追梦”仍是他经常提起的词,但他学会了如何平衡梦想和生活。
贾贵斌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很幸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生活有苦涩,但生活中也有甜蜜
南方+:你一夜成名,但也一度濒临崩溃。为什么?
贾贵斌:成名后的两个月里,我一直拒绝别人给我的好意。但每天晚上,我左心房里的神和右心房里的魔鬼都在打架。一个说“你赶紧接受那些好意”,一个说“大家认可你是因为你的清白,你不能接受”。巨大的矛盾导致我患上了躁郁症,最终我放弃了北京的一切,回到了陕西老家。
South+:你曾在山里度过一段时间来平静心情。这段经历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贾贵斌:我曾经在秦岭过过一段时间的田园生活。一天中午,我在一户农民家门口,看到一只雪白的猫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眼前一亮。当天晚上我就画了这只白猫。为了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我开始画画。
南方+:你的爱人也给你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吗?
贾桂斌:我发传单的时候认识的,她以前是语文老师,后来得了癌症,我经常跟她聊电影、聊电影,还陪她化疗。现在妻子的身体也慢慢好了,为了家庭责任,我开了一家照相馆,但挣扎了一年就倒闭了。
现在我白天在出租屋里画画、写剧本、放映电影,下午两点到凌晨两点开网约车,一天能挣两三百块钱。生活虽然辛苦,但只要生活中有一点甜蜜,我就很开心了。
“开网约车很适合我的性格”
南方+:您经常谈电影和追寻梦想,八年来您与“电影与梦想”的关系有什么变化?
贾贵斌:以前我仰望电影,觉得电影遥不可及;现在我感觉电影离我很近,电影无处不在。电影不必那么高高在上,不真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电影片段。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总有一天,当机会来临时,我也能轻轻松松拍出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
南方+:你的爱人总觉得你在“飘”,如今,你又开始开网约车了。
贾贵斌: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充实、很幸福。开网约车很好,很符合我爱好自由的性格,而且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故事书。
南方+: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一夜成名?现在您和《老友记》这部电影相处得如何?
贾贵斌:我打算把梦想和生活平衡起来。如果将来我真的成功了,我会帮助那些真正热爱艺术、为之努力的人。艺术是纯洁的、神圣的,做艺术的人应该受到尊重。
南方+:在网络时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一夜成名。您能给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些建议吗?
贾贵斌: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心中的童真,不被名利吞噬。人要学会与自己相处。孤独使人沉思,沉思使人成长。不要随波逐流,不要随波逐流,否则你会被世界埋没。做你自己就好。
专家观点
年轻人“困惑”的背后
但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这是我们在各项调查中都发现的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心理健康评估与发展中心主任陈志燕长期跟踪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她的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内卷”与“躺平”似乎成了青少年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在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静媛看来,青少年“迷茫”的背后,另一层面也预示着无限可能。
压力追踪:
升学、结婚不稳定
南方+:您长期关注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陈志燕: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十多年的调查数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门诊量也明显增加,部分原因是民众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愿意就医治疗。
南方+:您团队编写的《2022年全国精神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和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在成年人中,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志燕:年轻人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这是我们在所有的调查中都发现的一个现象。
青少年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自我价值感却非常不确定。在生活方面,年轻人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以及相应的压力,比如升学、婚姻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他们又缺乏应对很多问题的资源和技能,这让他们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
“脱掉你的长袍”?
年轻人应加强对职业的认识
南方+: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在网络上走红,在年轻人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能否“脱去长衫”成为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志燕:大学生在进入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个压力期。你提到的“脱去孔乙己的褂子”就是其中一种现象。一些大学生在进入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时,也可能会从自己理想的职业跌落到现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份职业,向往它的光环,却没有深入了解这份工作所带来的琐碎。
这也提示,在年轻人的职业发展上,一方面要更好地促进年轻人逐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长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习,邀请职场人士与年轻人分享经验,这些都会对年轻人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
南方+:您如何看待当前年轻人中关于“平躺”与“内卷化”的争论?
刘景源:在与年轻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嘴上经常说“躺”,但心里其实并没有真正“躺”。可能是年轻人对家人、老师等“高关注”“高期望”的“回应”,可能是年轻人在意目标没达成后周围环境的评价,也可能只是“追风”的玩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常的焦虑。
“内卷”一词,既呈现出年轻人努力追求目标的积极状态,又表达出同龄人竞争带来的内心压力。总而言之,当代年轻人是可爱、值得信赖、有能力的一代,充满积极向往,富有创造力和活力。
南方+:最近小学生热衷玩手环,大学生烧香拜佛,年轻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社会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爱好?
陈志燕:总体上,我们认为缓解压力的方法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只要长期来看是无害的、无害的就可以。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看书、看纪录片这样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果沉迷其中,也会影响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面对压力,
年轻人该如何寻求支持?
南方+:时代变化的步伐加快,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诱惑也日益增大,在当下环境下,年轻人该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刘景源:青春是我们不断探索“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的阶段,是确立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这种向内与向外探索的张力所带来的迷茫是痛苦的,但也是迷人的,因为这种“迷茫”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年轻人应该“感恩错误”“感恩失败”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成长机会,勇于尝试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在奔跑、跌倒、奔跑的过程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南方+:您认为个人、家庭、社会应该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怎样的关怀?
陈志燕: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压力,人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有内在和外在资源的支持。
每个人都是自身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青少年应主动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自觉学习心理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压力,遇到困扰时主动寻求帮助;从家庭层面,希望家庭成员能够注重提高家庭凝聚力,加强家庭互动,比如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等;在社会层面,希望媒体能够关注和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辨别力,减少心理误解的传播;也希望教育系统能够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人才,支持心理健康普及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组织都应作出努力,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记者】赵晓娜、刘长新、段江汉
【策划】吕红 吴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