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自由职业者以为自己收入不稳定,整天忙碌却找不到方向,没有固定的薪水和稳定的生活,羡慕那些能自主决策的创业者。殊不知创业者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不仅要运筹帷幄,还要管理团队,养活员工,面临巨大的压力,还面临着亏损的风险。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20年职场励志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场励志随笔1
确实如此,一个人是否值得拥有自由,从休假一次就能看出来。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寒暑假的时候我们就能分辨出同学们的区别。
有些人一离开学校就把学业抛在一边,肆无忌惮地玩耍,最后因为停不下来而拒绝上学。
有些人本来计划好要利用好假期,列个书单,买些习题,但自控力太差,觉得玩一会就好了,结果连一本书都没打开就浪费了整个假期,就有点着急,觉得计划泡汤了。
只有真正能做到自律的人,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弥补相对薄弱的科目,为新学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也有那些常年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尖子生,他们听起来最累,其实拿到高分的时候才是最轻松的。
下班后的休假也是一样,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位95后员工,短暂休假后,眼圈发黑、身体疲惫、心情焦躁,恋恋不舍地回到工作岗位,然后抱怨休假比上班还累。
他的话被隔壁桌的人听到了,简洁的说:“你要么是在放松,要么是在放纵。”
毕竟工作的时候要适度,休息的时候也利用好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偶尔能悠闲地看一看书或许会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可一旦盼望已久的自由黄金周到来,身体反而负担加重,睡到筋疲力尽,大吃大喝,和朋友泡酒吧喝到醉,看电视剧打游戏,通宵达旦。
一般人把休假当成句号,但优秀之人都只当成逗号,改变想法或放慢脚步,而自我管理就是24小时在线,把努力当成常态。
所以,我们看上去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到最后,我们之间却存在着差距。
一个人有多自律,你给他一点自由就知道了
职场励志随笔2
前途光明的人可以超越工薪阶层的思维模式
全球顶级领导力演说家斯涅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美国汽车公司的高管参观了日本的一条装配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汽车生产的最后阶段,当车门安装到铰链上时,美国工人会用橡胶棒用力敲击车门,但日本汽车制造商从来不会做这一步。
他们觉得很奇怪,就向日本人问:“没有这个步骤,怎么保证车门和车身紧密贴合呢?”
日本人害羞地回答:“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想到了。”
这句话揭露了秘密。
他们不是事后检查问题,而是从源头开始考虑后果。
当车造好之后发现车门装不上去,这种工作真是比不做还难受。
近年来,很多职场人士提到工人心态。
这种思维方式最可怕的是,它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考虑大局。
但在职场中,大多数人都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在朋友的餐厅厨房里,我亲眼看到一位正在面试年薪50万美元职位的糕点师如何征服厨师。
厨师问她:“如果一对明星夫妇来餐厅吃饭,你会选择哪道甜点?”
我以为她会说会根据客人的口味和喜好来提供菜品,没想到她却说:“这得看前菜和主菜。”
这位朋友立即做出决定并给了她这个机会。

他告诉我:“不关心主菜的糕点厨师注定会失败。”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
“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
很多人分不清这两点,其实效果比效率更重要。
因此,无论在哪里,优秀的员工都会首先考虑做正确的事情。
在工作场所,最好的做法就是了解他人的需求。
我记得我的老板经常对我说:
“30岁之前,你只要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但如果你想走得更远,你就得有能力去容纳更多人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的视野,也是一个人的潜力。”
职场励志文章 3
周末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发现司仪是当地电台的知名主持人,年轻、帅气、气质不凡。
我到达婚礼现场时时间尚早,主持人正在和几位认出他的粉丝聊天。
二十分钟后婚礼开始了,主持人刚上台就遇到了尴尬的事情。
麦克风声音嘶哑,没有声音,他一脸尴尬地说了好几次“你好”才恢复正常。
幸好他能言善辩,扭转局势,开始主持,在他的带动下,婚礼氛围温馨感人,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掌声不断。
不料,表演过程中他又犯了错误。
他在台上表示要演唱自己的新单曲,来宾们热烈鼓掌,但他带来的U盘插在音箱里很久也没发出伴奏声。
他觉得有些尴尬,只好清唱,这大大降低了表演的效果。
站在我座位旁边的摄影师摇头叹息:资质不错,可惜做主持人不够专业。
我好奇地问他原因,他说:专业主持人一定会提早到达,熟悉流程、感受现场,而且一定会和音响师一起调试麦克风和设备,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他却忽略了这关键的一步!
良好的天赋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掌握某项技能,但仅靠天赋并不能让你达到更高的水平。
资历比不上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
只有注重细节的专业态度才能造就真正的专家
职场励志文章4
前几天,我在朋友聚会上,和一位老同事聊起他新部门的情况。他深有感触地说:
“你知道吗,‘自学’有时就像毒鸡汤。你喝得越多,就越上瘾。”
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朋友圈:“你看,他负责设备维护有半年了,每天打卡上网课,时不时发发加班贴、工作感悟、职场鸡汤什么的。”
我很好奇,有什么问题吗?
“先不说我的能力没见提升,我布置任务,他就说这不会做,那不会做。我在公司加班,看了《腾讯故事》,第二天问他,他说他要完成的工作,某个环节不确定,卡了快两天了。上周,他还问我什么时候能涨工资,涨多少……”
“他所谓的学习,除了在朋友圈里多点赞,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方向错了,得不偿失。”
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这还是挺有趣的。
在几乎所有讨论收入低时该怎么办的文章中,答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收取更多费用以增加价值。
事实上,这种“政治正确”的胡言乱语忽略了很多潜在的因素。
行业决定你的上限
上个月,系统里一位叫阿欣的读者问到:“我才工作6、7年,工资才4000元左右,不知道学什么才能增加收入。”她说着,望着办公室里的主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路线图。
上面安排得很清楚,你多大年纪,担任什么职务,工资多少。
就拿工作量来说,去年阿欣一个人干着2-3个人的活,经常加班,有时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今年工作内容变了,她突然就忙得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尽管两个州的工资差别很大,她的工资却没变。她别无选择,因为她必须等待积累更多经验才能升职。
如果你告诉她“赶紧学习商业知识”,对她增加收入的帮助,四舍五入就是零。
我的朋友Ada上个月回老家了,亲戚闲聊时也表达了对微薄工资的担忧。
我一个33岁的亲戚,在老家一个小县城的车间上班,一个月工资2300元,偶尔去别的厂打打零工赚点外快,真的很辛苦,占用了很多时间。
下班后他很累,只想立刻睡觉,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幻想。
其实那位亲戚身上有水管工的技术,今年不少老乡都在城里做装修,一天能挣几百块钱,老板还要早起预约,一个月挣几万元是常有的事。
一旦你拿出业内人士或者身边人的参考薪资,你就能立即做出判断。
那你就应该转行或者兼职,而不是只守着现在的工作,先选择一条有空间的路,这样你的努力才会更有意义。
职场励志文章 5
每逢年底,有人感叹自己辛苦工作一年却似乎毫无收获:有的人职位升了,但血压却只升高了;有的人工资上涨了,但体重却只增加了;有的人找到了伴侣,但头发却掉了一地。
努力工作是错的吗?不,努力工作永远是对的。只是你的努力没有产生最大的效益。你需要思考:你的努力什么时候才能产生最大的产出?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无效的努力
前几天,看了一部讲述医护人员生活的纪录片,叫《人间世界》。
其中一个情节让我久久无法入睡。
担架员徐小明是三甲医院的老员工,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把病人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大,徐晓明常常疲惫不堪。
徐小明并不满足于这种重复、辛苦的工作,随着身边的朋友陆续升职、加薪,有的甚至自己创业当上了老板,徐小明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换个工作。
可是妈妈却对他说:“别想太多,踏踏实实努力就好,只要做好这件事,以后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渐渐地,徐小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每天更加努力,相信这段经验会帮助你将来赚钱致富。
事实上,在医疗体系中,担架员并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相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担架员的工作极其简单,而且几乎没有晋升空间。
无论徐晓明如何努力,如何细致,都无法改变现状。
他的努力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无效。
生活中,像徐晓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受到毒鸡汤的熏陶,坚信自己能通过努力奋斗致富,却不愿意停下来思考。
最终,你要做的就是战斗至死,消耗你的健康和精力。
努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目标。
不适当的努力,就如同用力的方向错误,你越努力,死得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