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是存钱罐,你不可能20岁往里面塞钱,30岁就开始乱花钱,你也不可能30岁就把你20多岁的成就揽在自己身上,因为职场上没人会为你获得的资质买单。下面是5篇职场励志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职场励志随笔1
作家契诃夫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男子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打喷嚏喷到了将军的背上,怀疑自己得罪了将军,便一次次向将军道歉,把将军惹恼了,最后被将军呵斥了一顿后死去。
这人刚才在将军身后打了个喷嚏,将军根本没当回事,但他又以为将军会生气,所以就一次次的去打扰将军,最后被将军不耐烦的呵斥了一顿。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却也说明“玻璃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将自己的感受、意志、特点投射、强加于他人的认知倾向,极其敏感、胆怯、软弱。
“玻璃心”的人特别敏感,三个人在一起,如果其中两个人说话多一点,他可能就会觉得别人在针对他;如果有人关门声音大一点,他可能就会觉得别人在讨厌他;如果和他聊天时对方没有立刻回复,他就会想象出很多可怕的事情……
他们从来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旦发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他们就会受到伤害,感到极度不安。
职场励志随笔2
一年后,由于工作表现优异,小峰被总公司调去设立分公司,并被任命为负责人。
虽然小峰从来没有对给予他建议的经理说过谢谢,但他永远记得那天在楼梯间遇见的那位智者,温暖了他原本冰冷、充满棱角的心。
小峰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明白:在职场上,当你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时候,就只能努力改变自己,虽然很难,但必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灵活如水,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哪个职业,都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职业。首先要磨练自己,适应各种环境,比如一个大家都说不好,但依然蒸蒸日上的公司;又或者一个领导不断调动、更换,大家都很难跟领导合作的部门。
如果你能适应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团队、这样的老板,你就会比别人更有经验,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多。职场上,归根结底还是要适应一个团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这就需要你用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职场上的人、事、物,审视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分析这样的格局对你的影响,如何应对,这样才不会受到不好因素的影响。
职场励志文章 3
最近这段假期,很多人跟我聊起明年的打算,没想到“不想上班”成了焦点。
不用问也知道为什么。上班真烦人,每天上下班好几个小时,各种花招都学了,好不容易到了公司,还是挤不进电梯,错过了打卡时间,然后又遇上24小时在线的变态老板,真是折磨。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自由的生活,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来赚钱,听起来既有时间又有钱。
而且这些人确实有详细的规划,有的可以做软件外包,有的打算开奶茶店,有的想尝试内容电商,有的可以做自由撰稿人或者独立设计师。
他们不追求富裕,但只要能保持原有收入基本不变,他们倾向于为自由付出,为自己工作。
前几天,一位同事告诉我,他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从事自由职业。
我有个朋友,有段时间加班,胃坏了,看了医生出院后,觉得很委屈,决定辞职回家。
她分析了自己的病情,是因为最近工作太忙导致的。
她不按时吃饭,外卖不健康,身边废柴同事太多,老板脾气又喜怒无常,她生性急性子,一生气就伤胃。
在她看来,低质量的合作比独自工作更糟糕,避免为他人填补空白,所以她计划回家寻找自由。
然而,病假一结束,她就回去工作了。
因为担心自己,她以为假期是自由职业的预演,之前曾算过每天可以省下4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还可以自己做饭,保持肠胃健康。
但现实是,虽然省下了通勤时间,但其他时间都浪费了。在家完全没有效率,整天躺在那里,睁眼就是早上,闭眼就是晚上。再加上吃饭、刷微信、刷微博,一天就是什么都没做的一天。
用她的话说,人可以胸怀天下,却不能管理好自己。
她吓得赶紧跑回去上班,希望尽快止损。
后来她经常感叹,如果想做自由职业者,首先要看看自己是怎么度过假期的。
要让一个人变得没用,就让他闲着、闲着、再闲着。
说起来也挺悲哀的,我以为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去实现自我,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失败者。

当我忙得快要崩溃的时候,我总是想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给自己。但一旦有时间,我就会感到筋疲力尽。
职场励志文章4
前几天,公司里的一个同事向我抱怨:
我毕业于一所985高校,工作五年,业绩优秀,上司布置的任务都能完成,然而在最近公布的晋升名单中,我却输给了一位二本院校毕业的男同事。
我也认识这个二流大学生,长相平凡,性格温和,站在人群中很容易被人忽略。
不过,他这次的升职,得到了领导班子的一致通过,没有任何一位同事反对。
这种现象在我们公司很普遍,学历和收入成反比,年薪50万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月薪1万的群体里,很多都是985、211的。
因此同事们经常会谈论一个话题:一个人在职场上是否有前途,学历和能力并不是决定因素,努力才是。
有前途的人懂得如何超越别人的期望
餐饮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在开餐馆之前,你需要了解顾客的期望。
在不同的场景下,顾客的心理预期是不同的。
招待贵宾,环境一定要优雅,顾客对很多细节也会特别挑剔。
但如果是快餐店的话,大家都觉得味道和环境不是那么重要,方便才是最方便的。
只要你能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顾客就会立即感受到不同。
比如,海底捞在顾客等候座位时,提供美甲、棋牌等服务,立刻让顾客感到惊喜。
在职场上也是一样,你需要清楚了解老板想要什么,然后再多做一点。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你听过哪些令人难忘的职场故事?
SeanYe 分享了自己招聘实习生的经验:
过去我招过很多实习生,但每次他们都会布置任务:帮我用Word翻译;帮我用Excel录入数据;帮我用PPT做动画。
直到2013年,我才招到了一个女孩,她是新加坡人,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来复旦读研究生,招她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因为她英语很好。
和往常一样,我通过电子邮件向她发送了一份 Word 文档以供翻译。
她跑到我的座位上问道:“这是什么报告?你是给谁翻译的?是需要概括大意还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我立刻意识到:这个女孩有理智。
所谓理智,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领悟,要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近年来,职场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拉关系,喜欢阿谀奉承,却始终无法在关键时刻赢得老板的重视。
其实老板并不关心你跟他是否相处得好,而是关心你能否帮他赚钱。
因此,他只有一个要求:让顾客满意,然后让他们付钱。
都说职场潜规则无数,但很多人都记不住最重要的一条:
你越努力,你的未来就越好。
职场励志文章 5
月薪过万的毕业生现在都找不到工作
前几天,一个许久没联系的同学突然找到我,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我发布的公司招聘广告,想投简历试试看。
我觉得很奇怪,这个尖子生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考上985大学的,大学期间成绩也很优秀,拿过很多奖学金。
我控制不住好奇心,就询问了同学们这几年的经历。
从同学的叙述中,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毕业后月薪过万的他,生活却越来越糟糕。
很多人知道情商和智商很重要,却不知道衡量一个人职场生存能力还有一个术语,叫职场智力。
这个同学毕业的时候月薪过万,现在失业两个月了,还找不到工作,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职商太低了。
影响一个人职业智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积极心态”,即一个人在职场和团队中是否具有面对困难、保持专注的心态。
很显然,我同学这一项的成绩几乎是零分。
据我同学说,有时候下班后,老板急需一个文件,让同学修改后发给他,虽然打开电脑几分钟就能搞定,但同学们认为已经下班了,公司和老板也没必要用,就假装没看到信息,继续打篮球或打游戏,最终耽误了整个团队的进度。
所以在他之前的工作中,虽然没有被解雇,但却没有获得晋升或加薪,并且特别不受同事欢迎。
甚至后来找工作的时候,面试官问学生们能否接受适度加班、出差的时候,他们都说不能。有这样的心态,失业两个月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在这个讲究个性的时代,很多人习惯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可以理解。但毕竟你拿的是别人的钱,如果想在公司长远发展、立足,还是需要具备必要的职商的。
和许多职场人士一样,这名学生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缺乏学习。
聊天中,我随意问了问同学平时闲暇时都做些什么。
同学说:我就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剧,偶尔出去玩一下。
我问,那你毕业这几年就没学到什么东西吗,比如你所在的行业需要什么技能,需要什么样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发展?
同学犹豫了一下才回答说:我也想过学一些东西,但是最后没有去实践。
明知道需要学习,却就是不肯学习,这是大多数职场人的通病。
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学习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只是职场的起点,想要在职场上走得更远,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因此,停止学习是一个人职场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不幸的是,我的同学被绊脚石重重地绊倒了。
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导致这名学生的职业生涯越来越差的最重要原因。
我看了一下我同学的简历,发现他毕业四年来换了四份工作,看工作间隔的时间,可能有一些很短的工作他没有列入。
听一个同学说,他第一份工作干了挺久,一年多,然后仗着名校名企的光环,被同行公司以30%的涨薪挖角。跳槽带来的薪资涨幅让这个同学尝到了甜头,所以后来,只要有机会,这个同学就会毫不犹豫地跳槽。再后来,只要这份工作不行了,他就会辞职,以为不怕没人要,干脆就懒得考虑退路了。
其实我很能够理解同学们的行为。
很多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人看到机会就会跳槽,毕竟跳槽是涨薪最直接的途径。
但如果你频繁地跳槽,总有一天,你不能再跳槽了。到那一天,你自然就会发现,自己就像我的同学一样,几年来一直在跳槽,什么都没学到,没有经验,没有技能,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在职场中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你只会跑得很快,却忘记自己跑到哪里去。就像前几天看的那篇文章《我那个不停喊着辞职的HR朋友》,文中HR朋友说:在职场中跑得太快的人,注定跑不远。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职场上,跑得远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我后来把同学的简历转发给了招聘部门。
面试完之后,招聘部门觉得我不太适合,不过可以试试,但是工资没有我同学毕业时那么多,我同学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有些人可能要走上这条路,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知道它有多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