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出现了许多生动形象、值得思考的新名词,如:蘑菇定律。
管理学中的“蘑菇定律”是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群年轻的计算机程序员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生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由于没有阳光、没有肥料,常常面临自我毁灭的境地。只有当它们长得足够高、足够壮时,才会被人们注意到。其实,此时它们已经可以自行接收阳光和雨水了。
目前,这一“蘑菇定律”被运用在职场应届毕业生身上,不少企业都用蘑菇养成法培养员工。尤其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如何脱颖而出,安全度过“蘑菇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蘑菇”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职场励志故事:“小蘑菇”的成长1:职场上默默无闻的“小蘑菇”
——看上去最平庸、毫无发展潜力的“小蘑菇”
大学期间,吴杰成绩平平,能力也平平,但毕业后的求职之路却坎坷,最终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财务助理的工作。
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吴杰很少在办公室里和别人闲聊,大多数时候,大家在聊天的时候,他总是在埋头苦干。他的工作无非就是帮老板整理各种需要报销的账单。吴杰总是一丝不苟地把那些皱巴巴的账单整齐地粘贴起来,粘贴的同时,还在笔记本上做着各种笔记。人们常常因此在私下嘲笑他。
久而久之,吴杰就成了办公室里公认的“小蘑菇”——看上去最平庸、最没有发展潜力的“小蘑菇”。

然而,一年之后,在公司的一次财务预算会议上,吴杰拿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财务预算稿,将当年的各项帐单汇总,建立实用表格,总结规律和模式,提出了合理、有计划的财务预算稿,让大家刮目相看。
求职在线认为,作为职场新人,勤奋总是好的,最忌好高骛远、偷懒。有些新人不注重细节,经常迟到早退,随时请假,上班时间聊天上网,这些往往是纪律严明的雇主最忌讳的。
总之,作为“菜鸟”,一定要尽量严格要求自己,早到晚走,不要轻易以私事请假,多注意观察人的言行和表情,尽量少犯错误和疏漏。
职场励志故事:“小蘑菇”的成长历程2:“小蘑菇”深受职场人士喜爱
——最受欢迎“小蘑菇”
陈文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最终入职一家知名公司,这让很多投了简历却未被录取的名校学生羡慕不已。原来,她简历上反映的材料没有造假,对自己的能力描述也实事求是。面试时她也非常真诚,说到做到。很多面试者把自己的能力写得很夸张,但被问到具体问题时,却说这不会、说那不会,浪费双方的时间。
陈文进公司后,发现工作中很多专业术语自己听不懂,对涉及的领域了解有限。为了提升业务能力,她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自觉留在办公室加班一到两个小时,并主动承担同事需要加班才能完成的工作,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的“实用”方式。一时间,陈文成了办公室里的“香菇”——最受欢迎的“小蘑菇”。
求职在线认为,新人总是渴望说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说大话,工作业绩才是最好的竞争武器。在办公室群体中,如果个人色彩太浓,会让人产生排斥感,所以最好谦虚真诚。

一般而言,公司都希望新人性格外向,能更快融入团队,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接纳。作为新人,“小蘑菇”们身处新环境,无论你有多大能力、多大的野心,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多做事、少说话”是个好习惯,避免一意孤行。
职场励志故事:“小蘑菇”的成长之路第三部分:跌跌撞撞的“小蘑菇”
——比喻志向高远,但技术差、实际工作能力差的“小蘑菇”
张淑珍毕业于首都一所大学的中文专业,获得研究生学位后,她经历了无数次被忽视、被鄙视。直到毕业前夕,她终于决定放低身份,到一家民营外贸公司就职。她本以为,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在这家小公司里会肩负重任,但实际上,她只是负责收发邮件、复印文件、打印资料,甚至打扫房间而已。她常常开玩笑说,“我读研三年,白读了!”
工作三个月后,张淑珍向老板坦白:“老板,我现在的工作太轻松了,我想做点真正能体现自己能力的工作,想换个部门。”随后,她被调到公司营销中心,但此时的她,已经成了公司里大家口中的“青蘑菇”——传说中期望很高,但技术差,实际工作能力差的“小蘑菇”。
作为新人,在没有任何客户资源的情况下,她敢于向上级汇报,敢于向公司核心部门的同事发起挑战,一时间,张淑珍陷入了没有任何工作发展、所有人都对她敬而远之的尴尬境地。
志向高远,本事低,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想干大事,认为只有在大公司或者外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好的心态很重要。要知道,任何一家500强企业,高管都要从基层做起,老板儿子也不例外。你这样想,心理就会平衡。新人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和“归零心态”,把每一次打击挫折都当成一次磨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