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一下,古代人是怎么办理信用卡的!”
“我居然穿越到了二十六年前,这就是满级boss穿越回新手村的爽文版块吗?”
“特勒,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三分钟之内,我要这个集团的所有财务信息!”
穿越、重生、boss、甜宠……在流量驱动时代的背景下,短剧成为各大平台竞相布局的关键赛道,从电商巨头淘宝、拼多多到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他们都在这个领域做出努力。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银行业一改以往“稳重、高傲”的形象。银行家变身“跨界艺人”,纷纷推出自己的“酷剧”。为了取得成功,他们开始在短剧赛道上努力。在这个新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关于金钱的短剧
“充满泥土气息,非常优雅”
“我在民生银行办了卡,就问怎么可以穿越,原来我还有别的安排。”近日,民生银行定制的100集古装短剧《千金策》正式上线。这部短剧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携带信用卡被抓的故事。一个意外穿越到古代,成为太子,一年内花费巨额财富,夺得太子称号的故事。该剧将现代金融知识融入到穿越、逆转、斗智的古代生活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信用卡的概念和功能。目前,短剧仍在每周三、六更新。
中信银行推出首部财富剧《财富魔力拿铁计划》,讲述了“00后”一代意外穿越回1997年,成为公司高层领导年轻同事的故事。在领导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理性。支出和财富规划,尤其是通过每天喝拿铁咖啡省钱的小目标来积累财富。该剧融入了中信银行“拿铁计划”理财定投产品,向观众传达“存钱”和“财富规划”的重要性。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推出的《逆袭:重回首富之巅》围绕一位“富二代”男主角继父亲之后被心机大叔和四大家族剥夺股份的经历展开去世了。历经千辛万苦的男主意外得到了一个AI超脑助手,不仅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蕴藏着浓浓的父爱。随后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复仇逆袭之路,重回首富之巅。该剧巧妙地融合了大量逆袭、复仇、商战元素。还聚焦AI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动地表达了主角父亲的父爱,让剧情兼具科技感和人性化。该系列多部视频在抖音点赞数均破万,最高点赞达12万。
平安银行推出了多部短剧,包括《我重生为巴先生短剧中的管家》、《哎呀!时间穿越到了2023年! 《惊喜三部曲:好人属性爆炸》等
利用短剧吸引客户、形成良性互动的不仅仅是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也在尝试这条赛道。比如广西北部湾银行的《穿越银行行长成为霸道总裁剧中的管家》、柳州银行的《重生之我和我成为霸王短剧中的特别助理》、新昌农商班克的《重生为老板短剧》《在短剧中当大堂经理》,除了符合“超级老板剧”的必备要素外,内容是普及银行理财产品、贷款业务等金融知识。
不难看出,目前银行制作的短剧大多以“霸道行长”为主题。虽然他们“土味十足,非常昂扬”,但依然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 “真是个笨蛋,你还笑我呢。” “当官还是这样!” “你现在都这么傻了吗?银行职员还是会做人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感叹,甚至有人在评论区网上催促,“赶紧拍下一集,我想看看男主的感情线。”
金融知识神奇“入脑”
记者发现,目前银行短视频大多以有剧情的“小品剧”为主。题材包括悬疑、穿越、复仇、喜剧、爱情等,剧情内容多集中于品牌形象塑造、金融投资教育、消费者教育等,维权宣传、产品营销等类型,时长通常为约1分钟。
例如,农行APP上的小品《梦里有钱,谨慎前行》围绕消费者权益科普了“拒绝非法集资”、“警惕担保风险”等一系列反诈骗知识。 、“筛查非法贷款计划”;招商银行视频账号“招小宝”,其首页界面的定位是“有趣的金融知识,热爱金融故事”和“鱼丸蛋系列”,其中包括《大小姐进城》、《 《回村的诱惑》、《叔叔会捣乱》等科普金融知识、提醒金融风险的短剧。

网商银行抖音推出“小店创业经验”、“画百家小店”等短视频、短剧栏目,分享小店老板的创业经验和避坑指南,体现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关怀和支持。 。有网友评论称,在观看这部土味短剧的同时,“金融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我的脑海”。
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银行也在短剧赛道上牢牢掌握了流量密码。比如平安银行在B站发布的短剧《重生为霸总短剧管家》就被播放了不少。突破10万大关;招商银行在抖音平台推出的多部短剧点击量均突破10万。 10,000 个赞;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在抖音发布的多部短剧也获得了过万的点赞;网商银行“小店经营体验”在抖音今年播放量已突破3000万,每月产生数百万播放量、10万点赞的热门视频。
靠人才出圈
一人多演“徐叔叔”
除了银行总行和分行的视频账号外,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不少银行员工的个人视频账号也开始出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泰龙银行的个人IP“徐叔叔”。
据媒体披露,由银行员工组成的视频创作团队偶然发现了徐继鹏的表演天赋,而他的工作就是财经宣传。
2021年2月,泰龙银行推出“徐叔叔”系列小品短视频。徐继鹏在短剧中一人分饰多角,剧情巧妙融合经典电影场景,如《无间道》系列,不仅将洗钱、防范虚拟货币诈骗等社会热点话题演绎得淋漓尽致,而知识产权质押、汇率对冲等金融知识的科普也巧妙穿插,让观众在精彩的剧情中收获了大量的金融知识。
凭借着较高的认可度,“徐叔叔”逐渐从行业中脱颖而出,并与各地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携手合作,共同制作了一系列反欺诈和金融知识普及作品。 2022年7月,由“徐阿九”平台、中国人民银行金华中心支行、金华市公安局联合打造的“爸爸养老计划”宣传视频不仅在人民银行官网展示由公安部主办的《公安报》,也在浙江省公安厅官方微视频号上推送,具有广泛影响力。
除了“徐叔叔”之外,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以银行网点为背景拍摄或视频中出现银行标志的短视频也越来越多。内容涵盖金融知识科普、搞笑日常生活、业务办理流程科学、歌舞等。有银行人士自嘲,除了打工,还参加短视频大赛,拓展零售业务从送米、送油、送鸡蛋,变成送“人才”。
“00后”把作品变成笑话
“从日常工作、生活分享开始,到金融知识的普及”,中部某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经理小丽(化名)告诉记者,作为“00后”,她原本喜欢制作短视频,记录生活。到银行工作后,她发现去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越来越少,于是小丽在记录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开始陆续拍一些照片。与金融知识、金融服务相关的短视频,“比如柜员办理业务时为什么会问那么多查账之类的问题,比如银行最近新发的信用卡……”小丽说,这可以不仅通过自媒体触达越来越年轻的人群,更接地气地普及相关金融知识,开阔大众视野。您还可以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完成自己的培训和成长。
与徐继鹏的团队运作不同,小莉的短视频基本都是她自己完成的。 “事实上,一开始非常困难。白天上班,晚上剪短视频。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有顾客特意来夸我的创意拍摄。”这也坚定了小丽塑造个人IP的信心。
改变刻板印象
“高高在上”的银行转型为踏实的风格
事实上,无论是银行公众号还是银行员工的个人IP,都在积极利用视频号等新媒体形式传播内容,不断尝试新方法,旨在打破客户原有的严肃、遥远的刻板印象。银行。 。各大银行通过制作吸睛的短剧、打造娱乐性、平易近人的内容,正在打造更加亲民、生活化的品牌形象,展现出更加有趣、接地气的一面。
早在2022年,银行在社交媒体视频账户上的业务就开始呈现出激烈的竞争。为了迎合网络平台年轻用户的喜好,以获取零售客户为目的,不少股份制银行开始采取“小姐姐网红路线”,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等都在B站开设了公众号,通过发布可爱女孩宅舞、鬼畜片段、二维动画等视频内容来吸引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型国有银行的地方分行和众多中小银行也加入进来,他们开始使用微信视频、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Bilibili)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根据各平台的用户特点,推出相应的视频内容,进一步扩大客户群,提升品牌影响力。

产品宣传和企业形象正在发生变化
11月6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在第二届杭州微短剧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微短剧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网民总量的52.4%,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越了网络外卖、网络文学、网络约车、网络音频等多项基础数字服务,成为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微短剧热度持续走高,2024年其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据行业机构预计,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预计全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收入470亿元。
虽然抓住了视频化经营的趋势,但成功分流、“出圈”的银行并不多。但这一趋势反映出,在流量主导的时代背景下,银行越来越重视新媒体运营,在产品推广和企业形象塑造上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老板”题材的出现,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在短剧创作中应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差异化,有效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选择故事主题时,重点关注贴近用户生活、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内容,如企业家的追梦之旅、详细的家庭理财规划、金融诈骗防范技巧等。这些可以有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角色设计上,银行需要塑造鲜明、有代表性的角色,如初入职场的年轻新人、奋斗中的小微企业主、精通理财的投资专家等,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生动地展现银行的形象。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在情节立意上,巧妙融入反转、励志、幽默等多种元素,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银行还需要巧妙地将金融知识融入到剧情中,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学到实用的金融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该行制作短剧进军网络市场,也是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的结果。目前,银行业短剧大多利用流行的古装元素或网络热点,向观众科普有关理财、决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不仅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还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行业观察
金融行业拥抱互联网通讯已是大势所趋
著名经济学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和林认为,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传统金融运营依赖金融行业的社会关系,客户触达能力非常薄弱。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以来,大量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触达,已经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造成压力。微剧、短视频只是这些平台引流模式的方向之一。对于传统金融行业来说,积极拥抱互联网传播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短剧营销之路并不平坦。银行在享受其带来的品牌效益和获客红利的同时,也需要面临内容打造和转化效果的考验。评价短剧营销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除了直接关注播放量、点赞数等量化指标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对银行品牌形象塑造、用户忠诚度提升以及转化为实际业务成果的长期影响。
星途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红艳表示,新媒体时代,银行品牌推广强调接地气、定制化和精细化运营。与传统的品牌推广模式相比,银行需要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投入更多资源。 ,以便更好地触达用户并取得成果。
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锐认为,虽然利用短剧等新颖的形式进行信用卡营销可以带来显着的品牌效益,但扎实的短剧仍需要优质剧本和优秀服务方式的支撑。费用较高,可能会增加银行的成本负担,转换客户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评估。
某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不可否认,短剧营销这种新颖的方式确实可以在短期内给银行带来很多好处,比如粉丝数量激增、品牌提升等。接触。然而,其背后的成本也是难以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仅涵盖高昂的制作成本,在舆论、合规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目前还没有计划采取这样的营销策略。
有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从以往的例子来看,部分银行通过短剧营销成功吸引了用户的关注。但要实现内容流量向银行客户的有效转化,银行产品本身需要“够硬”、够花哨才能吸引流量。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只是一时的,只有在产品、服务等后续环节不断创新,确保用户真正体验到银行提供的实际价值和独特优势,才是转化的根本之道。追随者转变为真正的银行客户。此外,银行在短剧内容创作和转化效果上应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策略。个性化的品牌推广可以帮助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独特的地位,吸引目标客户群体,而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化的产品推广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转化率和客户满意度。
对于短视频的制作内容,有银行业人士提醒,微短剧可以嵌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宣传内容中,故事情节可以夸张。财经内容必须严谨,不得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例如,向客户承诺财务回报等。
除了营销内容可能夸大事实或含有误导性信息的风险外,银行在通过短视频推广产品时,还可能面临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风险,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因此,银行必须严格确保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均经过合法授权或符合合理使用法。金融机构在推广产品时也需要资质。如今,不合格、不合规的情况很普遍,未来也可能面临治理问题。
■新快报记者 范浩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