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攻略

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观影人次突破10亿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2-25 作者:当涂招聘 浏览量:

记者 王彦

2025 年的第一天,国家电影局给出了相关数据。数据表明,在 2024 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达到了 425.02 亿元。同时,总观影人次也突破了 10 亿。

有人说,数据的公布带有一定的“靴子落地”的意味。因为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能够预见到年度大盘缩水超过百亿,以及观影人次下滑超过 2 亿这样的走势。

有人不考虑东西方向,只是一直向前。例如,在跨年夜的电影院里,工作人员非常努力。有元旦档各影片所配套的电影内容所营造出的瓜子场、泡泡场、樱花雨场等,也有影院自己拿出钱来采购礼花、手鼓、明信片等物品,甚至还排演节目来花样搞活动。大家都用尽了全部的本领,所希望的只是能给观众一次满意的观影体验。大家都明白,罗马不是在一天内建成的,靠社交打卡式的观影也无法支撑起全年的关键绩效指标。但电影人没有离场,谁说这不是全球电影寒潮里的一股暖意?

过去的一年,市场出现了风,风向也在发生变化。在冬天到来之前,中国电影人就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改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好的内容回归了,观众才会回归,信心才会回归。然而,在这个确定的大命题之下,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支线课题需要去解答。到了 2025 年,迎着风站立的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改变。

破除档期依赖vs只有春节档,分众值得被看重

贾玲以影史第一位女性导演的身份登上了年度“销冠”宝座,这是龙年春节过后就能够提前去展望的事情。《热辣滚烫》收获了 34.6 亿元,在年度总票房的大盘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 8%。

事实上,同档期的赢家不止一家。2024 年票房前五的影片中,有四部出自春节档,其中包括贾玲的作品。《飞驰人生 2》获得 33.98 亿元,位居年度次席。《第二十条》获得 24.54 亿元,排名第四。《熊出没·逆转时空》获得 20.06 亿元,排名第五。只有《抓娃娃》从夏天突围,获得 33.27 亿元。

灯塔专业版数据表明,2024 年在内地上映的新片数量为 506 部;2024 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总基数是 4.3 亿;喜剧类型在全年票房中贡献了 36%。具体到年度前五的作品,占据 1%座次的影片票房总和,超过了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并且前五部作品都含有喜剧因子。由于观众基数庞大,所以蛋糕分配的结果很明显,呈现出赢家通吃的局面,春节档占据主导地位,喜剧获得丰收。影院经理们有一句江湖戏言,大有一语成谶的势头。这句戏言是“春节合家欢,开张吃一年”。

面对电影院实际存在的生存问题,是否还要治疗“档期依赖症”?在“只有春节档”以及“只有喜庆消费”的背后,结构性问题是否还能够得到缓解?

经典职场励志电影_职场电影励志经典片段_职场电影励志经典台词大全

确实,在全球市场中来看,喜剧受到偏爱是普遍的情况。现代社会的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而笑是一种基本需求。那些不落俗套、不装疯卖傻、不堆砌网络段子的喜剧电影,更是市场上的稀缺之物。因此,将讽刺的矛头对准职场生态,用“错位喜剧”的方式调侃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年会不能停!》在上一轮跨年档,它成为了“打工人嘴替”,带着“不说人话”以及语言空转的职场新词,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在市场上产生了长尾效应。在春节档的喜剧混战中,张艺谋通过喜剧外衣将严肃的社会话题包裹起来。他借助生活流喜剧的柔软姿态,调和了“大过年看审案”所带来的紧绷感。故事在情绪逐步升华的过程中,成功输出了“法不能向不法低头”的正向价值,《第二十条》找到了商业电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平衡。

只是,打工人喜剧的题材有保质期,总有时间限制。愿意不断尝试新风格的张艺谋是独一无二的,能集齐一众表演分寸拿捏得当的实力派更是不容易的事。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优秀的喜剧文本,也很难找到不冒犯观众的表演尺度。就像领衔票房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 2》这两部喜剧,它们虽然都很励志,但都缺少与普通人的一层连接,最终功亏一篑。沈腾和马丽搭档出演的《抓娃娃》也难以被称作完美喜剧。影片原本是想讽刺“没苦硬吃”这种内疚式的教育观,然而,影片中渲染富豪生活的夸张设定以及强行安排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作品的力量大大减弱了。

要满足 4.3 亿中国电影观众的多样需求。喜剧并非万能,春节档也无法真正包揽一年。“熊出没”系列通过接连多年的努力得以证明,以“大手拉小手”为特色的家庭观影人群,对 IP 进行深耕并且持续创新,每年春节都能拥有“稳稳的幸福”。《好东西》对新时代的两性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新一代女性导演凭借对现代都市生活新颖且深刻的认知与把握,赢得了忠实的拥趸;《周处除三害》突破了“复仇爽剧”的套路,在暴躁乖戾的外表之下,饱含着对生活意义和人性内核的反思;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从历史中打捞起真相,它不仅在内地赢得了破亿元的票房,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这些电影在寻常周末上映,成本属于中等。它们的成功再次证明,不同地域观众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青少年、二线城市的居民、都市女性以及纪录片爱好者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值得被重视。与春节档假日那种让人“笑一阵子”的情况相比,中国电影市场的理想模型,既要有头部的大作品,也应该有日常中细水长流的作品。

名导效应vs名望失灵,平视才能得大势

“名导遭遇滑铁卢”“舆论形成修罗场”,很是遗憾,在 2024 年盘点之际,这两大具有争议性的关键词是网友们赠予名导演、大导演群体的。

虽说不以票房来评判英雄,但陈思诚执导的《解密》、徐峥执导的《逆行人生》、乌尔善执导的《异人之下》、胡玫执导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陆川执导的《749 局》等作品,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冷落。这一届的电影观众不太相信名导效应,相反,有些已经成名很久的导演在互联网的“舆论修罗场”中,名望失去作用,且伤痕累累。

大导演为什么不灵了?

最犀利的观点或许是“旧票根难以找到新知己”。去年国庆档“张北京”遭遇冷遇便是一个例子。导演宁浩与葛优搭档,从表面来看是“喜剧的高配”,然而《爆款好人》却成为票房的失意者。“国民度组合”未能刷出应有的存在感,这是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况。它是从前些年的爆款《我和我的祖国》衍生出来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的新篇,依然是京味喜剧与时代故事的结合。在新故事中,“张北京”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从表面上看,它紧跟“时事”。然而,在 Z 世代聚集的 B 站,UP 主们指出:网红崛起、流量造假、人设崩塌等现象,在影片中确实有所提及,且这些都是当下的事情。但是,电影的表现较为浅显,没有真正洞察和呼应时代的情绪,反而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

“煽情过度”的现实主义是另一种失效的情况。《逆行人生》从中年人的职场和生活这双重变故开始说起,看上去,直接戳中了当代人的痛点。并且主人公转身投入的外卖行业,又是如今灵活就业大军的重要部分。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似乎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绝佳题材”。然而遗憾的是,终止房贷或许不会让现实中的人获得幸福,放弃治疗也不会让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不用吃药就痊愈。团圆式的大结局是很美的。然而,与不切实际的幻想相比,观众更加在意的是,那些让骑手不得不超时、超负荷劳动,甚至冒着违章和车祸风险的算法,为何最终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为了当单王的热血励志拼搏”呢?如果不能真正地理解困境,体恤难处,谁能说这不是创作者的傲慢呢?

更糟糕的境况恐怕是名导演们在互联网上与网友大战几个回合。

经典职场励志电影_职场电影励志经典台词大全_职场电影励志经典片段

一方面,“电影产业链各环节需要凝聚团结向上的行业力量”,这样的呼吁在近些年的电影舆论场中经常被提及。打败一部电影的并非是另一部电影,而是整个行业所遭遇到的“争夺注意力”的困境。因此,电影营销相互使出“黑手”,并且裹挟着那些非理性的粉丝相互进行“拉踩”,这种行为已经从曾经的市场“黑天鹅”事件发展成为反复出现的“毒瘤”。建立良性的电影评论生态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让它保持健康,这是电影能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但硬币有另一面且同样不可忽视,过去的手段、方法、套路不再起作用,与此同时,名导、大导的“权威消解”也在进行。与其说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心理发生了变化,不如认为,部分创作者因缺乏足够真诚的创作态度而渐渐使观众离开。谁是真正的观察者、聆听者,谁以真诚的平视目光对待,观众能清楚地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即便不能立刻就洞察清楚。口碑的发酵只需要半天的时间。而且,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抱有侥幸心理去投机取巧。

情绪电影vs作者电影,不跟风才有清风徐来

2024 年,对于如何攻克“低欲望观影”这一问题,业界和学界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在新娱乐形式的竞争、头部电影表现乏力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夹击之下,一些创作者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能够获得情绪价值的人能够赢得市场。

2023 年《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等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给那种论调增添了“信心”。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跟随效仿那种“炸裂”的情绪以及极致的表达,当人们开始思考究竟是哪些细节桥段能够收割情绪价值并点燃话题的爆发性传播时,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和水准就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偏离正轨。

好在,改变的风信已来。

贺岁档开启之际,港片开始回暖,作者电影也集体回归,这些都值得记录。《焚城》《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破·地狱》《我谈的那场恋爱》《九龙城寨之围城》等港片相继公映,并且口碑都很不错。这些作品都从本土的生活以及本土的文化中获取素材,展现出明显的关注现实、去除类型化的趋势。港片已死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香港电影人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创作,使得“港片复兴”这一现象能够被强烈地察觉到。《雪豹》等电影带有鲜明作者烙印,是小众作者的作品。《倒仓》《老枪》《回西藏》《走走停停》《乘船而去》《再会长江》《女人世界》《出走的决心》《只此青绿》《最后的告别》《小小的我》等也都如此。这些电影在传统文化、中式美学、家庭记录、生命课题、草根叙事等不同领域凝聚了观众共识。

2024 年第四季度,观众发现,一些经典老片早在流媒体上线,重映之后,也有知音继续为其买单。2024 年,有超过 30 部影片在内地重映。其中,“哈利·波特”系列八部连续重映,并且连续 56 天跻身单日票房前十。新海诚的电影《你的名字。》重新回到内地市场,票房也突破了亿元。《这个杀手不太冷》以及《如父如子》等影片,它们并非以强烈的视听效果作为卖点,然而这些经典佳作同样能够吸引旧有的朋友和新的知音。

好消息至少在于,不是“观众不愿看电影了”。只要有好电影存在,进入影院观影依然是重要的线下文娱消费。一些创作逻辑是不会被推翻的:首先要有质量非常好的电影内容,才会有口碑和票房;首先要有被公认的艺术价值,才会有强大的传播效应。新的一年,与其一直执着于找到“爆款何为”的确定答案,不如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到表达本身,不随大流才会有清新的气息到来。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安徽叁肆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7011935号-3

地址:安徽省当涂县经济开发区 EMAIL:859242200@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