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2731篇文章
题图:这张图是 Aaron Michael 在 Unsplash 上拍摄的。
作者是彭爽,她拥有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还在美国 Walden University 攻读儿童早期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她从外资所的律师转变为幼教行业从业者,是北京嘉杉嘉华幼儿园的创始人。其幼儿园的公众号为嘉杉嘉华。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写的文章,内容是关于一诺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从去年 11 月我收到一诺新书的电子版之后,就开始酝酿着要写这篇文章。我开头写了七八个,名字也换了三四个,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能写完。
这中间收到了一诺的签名版,一共两本。我自己在当当上购买了一本,小编“呀”赠送了一本。在下单的时候,书的状态还是“预订”的。然而,书都已经收到两次了,可我仍然只有开头部分。
经历过年,有两次,分别是新年和农历年。“呀”很贴心,每年都会给我拜年。然而,她不知道,拖稿的人最害怕收到编辑的问候。每次收到她的消息,我都会忍不住心里一惊,那种感觉就像是课前没预习,头本来都低到桌子底下了,却偏偏被老师站在桌子前面点名回答问题。我严重怀疑“呀”这个网名就是为了催稿而起的,因为她给了我太多“呀”的感觉。
因为拖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遍。当我看到如果再不写就需要读第三遍的时候,我最终下定决心:不能再继续拖延了!
力量从何处而来?一诺称,源自面对每一个让自己感到不敢的情形。我则认为,源自每一个“敢不”的行为。这里的“敢不”并非是敢不书写,而是敢不拖延。
壹
Part I
直接说吧,《力量从哪里来》这本书,拿起后就放不下,并且无论从哪里开始读都能有所收获。
我不知道该如何给它定位。在我见过的国内出版物中,这类别的数量很少。它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然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是由一个有些名气的人亲自撰写的,却丝毫没有油腻之感。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看到一诺手中拿着一把小刀,那刀刀似乎都在指向他自己。她讲职场之事,讲家庭之事,讲事业之事,讲突破之事,讲生命之事,讲自我之事……在她手起刀落之际,她对自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酣畅淋漓的剖析与探寻。
看看这些问题吧:
有关当下和职场:
有关孩子和家庭:
有关事业和更大的世界:
有关生活和臣服:
有关自我:
这本书中,一诺诚实地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回答完毕后,她轻柔地将手中的小刀化作一束光,交到了你的手中。每一章的末尾,都存在一些面向读者的问题。她在激励和引导读者,与她一同追问,一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一同照亮前行的道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我多次想起那句话,“一个人向内行进得越深远,他向外行进也会越深远。”他也就越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包容更深层的认同”(肯·威尔伯)。
所以,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也无论你处于职场的哪个阶段。如果你对上述这些问题感兴趣,如果你想知晓一诺的答案,或者如果你想试着从一诺的回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那么这是一本你不应该错过的好书。

《力量从哪里来》插画,来自一诺
贰
Part II
我是 70 年代生人,一诺也是 70 年代生人,我们本科是同级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相似之处。1996 年,我从山东的一个小城考到了北京,一诺从黑龙江的一个小城考到了北京。本科毕业后,她直接前往美国读了 PhD,而我比她晚一些,是读完研究生并且工作了两年之后才去了美国。我们在美国读完书后,都进入了看上去很高级的工作场所。她进入了咨询行业,在麦肯锡逐步晋升至合伙人。我则一直从事律师工作,在香港和北京的几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之间辗转。
我们都拥有不止一个孩子。她有三个孩子,我有两个孩子。她的老大和我的老大出生的年份相近,都是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决定成为母亲的。我们各自有两个儿子,她比我多一个女儿,但我一直对她是不是因为想要个女儿才要了第三个孩子存有怀疑。
工作多年后,孩子使我们的人生出现了转折。2012 年,我们给老大找幼儿园没找到,在寻找过程中经历了诸多不满和不放心,甚至产生了“这个行业需要我”的错觉,于是我离开了律师行业,全身心投入幼教界,在北京创办了一所小小的幼儿园——嘉杉嘉华。四年后,一诺在思考老大回国上学这件事时,产生了自己办一所学校的念头。几个月之后,她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使其变为了现实。从这时起,她踏入了教育界,与她的老公华章一同创办了一土。
这些年,由于同在教育圈,我与一诺在诸多场合有过相互接触。我们拥有不少共同的朋友,并且早就彼此添加了微信。在微信上,我们曾有过几回热烈的交谈,但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处理着自己生活中的琐碎之事。
人和人之间的感觉颇为奇妙。要说起来,我与一诺应属于那种即便彼此没什么联系,却能察觉到彼此气味相投的朋友。高山流水般的情谊,向来与相处时间的长短无关。并且由于背景相似,在阅读她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在其中读到了自己,还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叁
Part III
在我看来,这本书至少有四重好。
第一好在诚恳与善意。认识一诺的人都知晓,她的为人如同奴隶社会的口号那般,是“不端不装,有梦有趣”。这本书完完全全做到了书的风格和她的为人一致。
你会在书中看到许多极为真实的分享。在那看似光鲜的外表之下,一诺毫无遮掩地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生活,分享了她的狼狈,分享了她的崩溃,分享了她的挣扎,分享了她的纠结……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思索。很多励志的人物传记中,主人公的灰暗面通常是用来衬托阳光高大的那一面。然而在这本书里,一诺坦然地讲道:“生活的常态是失败。”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与自己的无力感进行战斗。相较于一味地追求光荣正确,我认为这样的“认怂”更能给予人安慰。并且,这样的“认怂”恰恰是强大的开端。
更让我为之感动的是,一诺身为女性且是职场妈妈,她对这两个角色都展现出了极大的理解与善意。书中有关妈妈的那部分书写十分温柔,一诺多次告诉我们,“平凡的你我从事的是神的工作”,因此我们感到疲惫是很正常的。在那一段的结尾处,一诺引用了一首小诗送给所有的妈妈。
没有完美的妈妈,没有完美的房子,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生活。
有的只是真实。
真实就是一个又一个妈妈
早晨醒来,看到喊她妈妈的孩子,
爬起来,继续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她会摔倒,但是会再站起来;
她会担心,但是会不停给予。
她用心爱,
只因为
她是妈妈。”
我非常感动。

但你若以为,这本书仅仅是一本饱含感性、关乎一诺人生经历的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具备诚恳与善意的基础之上,这本书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完全能够被当作职场方面的工具书来使用。
学会当领导的三条“捷径”,书里有大量类似的图表
一诺的文字功力极为出色,其行文既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又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她原本从事咨询行业,如今还在为众多企业高管担任教练。在这本书当中,她十分自然地向人们介绍了大量职场中实用的知识和经验。她从倾听的方式开始,到应对烦心事的方法;从追问的方式,到做选择的方法;从找出问题关键的方式,到管理时间的方法;从当领导的方式,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方法……都通过图表加案例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给出了方法论。
在“如何选择”的相关问题上,她首先从底层思维开始。她告知我们,所有选择问题的背后,需解决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机会以及如何看待欲望这几个大方面的问题。接着,她把常见的选择情境划分成了四类,分别是不重要的选择、没法选择的事、比较确定的事以及不确定性大的事。针对这四类情境,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指导原则。
不重要的选择:怎么选都可以。
没法选择的事:全然接纳。
比较确定的事:学习和复制。
不确定性大的事:选择与众不同。
我自己写过很多关于选择的文字。然而,当我看到这一段时,依然觉得十分“爽”,这种“爽”就像是看到一个问题被彻底拆解开来一样。并且,类似这样的论述在书中到处都有。
这本书虽有大量实用方法论支撑,但并未止步于此。它的第三重好处在于,它是一本引领人找到自我的书。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心法与技法的统一体,就像易筋经和独孤九剑相融合。在书中,一诺多次提到,人生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面对自我、接纳自我并实现自我。焦虑的根源是我们对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某种不认可;一切能真正激励人的事物,其起点都是内心某种真实渴望的表达。
面对情绪时,一诺称,若没有你的准许,没人能够伤害到你或者让你生气。面对恐惧时,她讲道,勇于直面恐惧,这是在对心力进行培养和激发,而心力正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础的能量以及智慧的出处。
面对人生,一诺于书的最后一章给出了她所认为的“七个真相”。我极为喜爱且高度认同那部分内容。然而,我不想让这篇文章成为一篇“鸡汤文”,也不希望你对这本书产生这样的误解。所以,我不会在这里对其进行概述,而是建议你亲自购买并阅读此书。
如果仅停留在心法层面,那么这本书或许只是一本成功的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然而,它更进一步,超越了这一点。它的第四重好处在于,它传递了极为正向的价值观,格局很大,并且有着大爱的底色。
从奴隶社会到盖茨基金会的中国首代,以及一土和诺言社区,一诺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始终是能够看见人、将人连接起来、给予人帮助、成全他人的工作。她深深相信助人其实就是助己,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强者都具备的特征。她宛如这个时代中的堂吉诃德,内心赤诚且热烈,勇敢到可以忘却自我。她的热烈背后,展现出她对这个国家有着非常真实的关切,对“弱势群体”有着非常真实的关切,甚至对人类的共同命运也有着非常真实的关切。她关注公益这件事,关注社会公平这件事,关注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之外,存在着一个更大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同样和每个人都有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或者成为边缘人。倡导以更具系统性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并且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这样做将会惠及所有人。
从最后这个意义来看,这本书是写给理想主义者的,或者是写给那些还在相信理想的力量的人的。奴隶社会是理想主义者的家园,诺言社区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家园。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声音和存在。如果你问我在这个时代理想有什么用,那让我引用刘擎教授的一句话来解释吧: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利刃的锋缘尤其难以攀越;智慧的人常常说得救的道路是艰难的路途。谢谢一诺,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和她一同走出了那“无人区”。并且我相信,你也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诺的新书是《力量从哪里来》。这本书在京东有销售,同时在当当也有销售。并且它作为励志类的唯一书目,进入了微信读书的“神作榜”。
书里一诺提及了自我成长的议题,也谈到了女性的议题,还涉及到儿童的议题以及社会公平的议题。已经收到书的朋友们,其读后感能够直接发送至奴隶社会的邮箱 nlsh88@163.com,大家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来自个体的力量。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