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励志文章:敢于优秀
职场励志文章:敢于优秀1
韩颖离开了海洋石油总公司,她在那里工作了9年,她丢掉了铁饭碗,正式加入了惠普(中国)公司,在财务部工作。那年,她34岁,面对异议,她表示人生什么时候改变都不会晚 。
一进惠普公司,韩颖就来了一次大动作。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员工没有工资卡,每次发工资都由两人手工完成,同事负责点钱,韩颖负责核实,300多人的工资,当时又没有百元大票,厚厚一摞摞儿要一一核实,数得她头晕眼花,韩颖暗自想,每个月都这样发工资,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有什么办法呢?
一天下班后,韩颖疲惫不堪,路过公司附近的一家银行,突然灵光一闪。次日一大早,韩颖找到银行负责人,希望能为公司300多位员工开户,把每个月的工资总数直接存到银行,员工凭折子领取工资。
负责人表现出了犹豫的状态。韩颖说道,这样一来银行将会拥有一笔数额不小的存款。她还表示这有百利而无一害,分明是一件好事。负责人在她再三劝说的情况下,最终点头同意了 。
第二个月,发工资的日子来临,韩颖十分兴奋,她在财务部外面张贴了一张告示,告示内容是告知大家,今后领工资无需排队等候,直接拿着折子前往银行领取即可。
然而事情并未顺利发展,每个拿到折子的员工看起来都不太满意,他们站在财务部外面,面带怒色地纷纷议论着,韩颖心里正忐忑不安,这时直属领导让人来找她了。
她一跨进办公室,就遭到了批评,领导指出她犯了两个大错误,其一,为图自身轻松,让三百多个员工自行取钱,这是自私的表现,其二,张贴大字报进行宣传,未经上级同意便擅自行动,太过放肆,领导声色俱厉地要求她回去自我检讨。
韩颖返回财务部,竭力控制着不让泪水落下。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正在这个时候,上层的外方领导传来了话。韩颖走进办公室,看到了对方带着赞许的笑脸。外方领导很肯定地表示:“你改写了公司手工发工资的历史,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嘉奖!”

就这样,那一天成为韩颖职场生涯的转折点,她因此被评为惠普公司年度优秀职员,在大会上,她意气风发地说,好的设想常常被扼杀在摇篮里,但这绝对不是你变得平庸的真正原因,永远不要害怕改变,改变里就有契机。
再回头,让我们看看韩颖迄今为止的人生履历。
她15岁时下乡,24岁招工后回城,被分配到天津渤海石油公司运输大队做汽车修理工,五十铃的轮胎和她肩膀一样高,这让她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后,她依旧抓紧时间学习会计学,还因业绩突出被调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她27岁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西方会计专业,在3年的学习期间,她还编译了一本会计词典,这本词典有140万字,是英汉、汉英双语的,并且是当时国内第一本西方会计工具书。
她34岁时进入惠普(中国)公司,38岁担任公司中国区财务经理,41岁出任公司中国区首席财务官以及业务发展总监,47岁当选亚洲最佳CFO(首席财政官),20xx年成为英国著名杂志AsiaCFO的封面人物,还被该杂志评为“亚洲CFO融资最佳成就奖”,她也是此奖设立以来获奖的中国第一人 。
韩颖改变的不只是银行折子的功用,而是自己的一生。
职场励志文章:敢于优秀2
有一个段子讲,一帮劫匪抢劫得手后,一名刚加入的匪徒兴冲冲地对老大说,没想到能抢到这么多钱,还表示自己老早就对父母讲过,就算不考研也有赚大钱的本事 。老大,咱们赶快数数,看看究竟抢了多少钱 ,小学没毕业的老大不紧不慢地说 ,亏你还上过大学 ,脑袋怎么这么不灵活 ,这么多钱 ,咱们要数到啥时候呀 ,今晚看看电视新闻 ,不就晓得咱们抢了多少钱吗 ?
这就是人们俗称的“工作经验” ,这也正是很多老板和上司常说的 ,他们认为“丰富的经验比漂亮的学历更重要” 。
某位电子产业的经理李先生,近两三年感触颇深,他称当下年轻人中超三成将电子信息行业当作理想职业。然而,真正吸引这些人的并非全是待遇,而是“兴趣”。这与几年前年轻人以“高薪”“发展”为职业选择的现象截然不同。李先生对自己团队的人才流动颇为头疼,有一天,他与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交谈后,决定采纳这名员工的建议,他邀请了一群身心障碍按摩师入驻厂内,让他们随时待命,为员工提供免费的按摩来缓解压力,这样做不仅对员工有益,还解决了身心障碍按摩师的收入问题。还有一项更能让员工感动的事情,就是只要有人请病假,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并且提供协助。李先生的这几项措施受到了所有员工的欢迎,老板也夸赞他很有创意。然而,这竟然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经验,所以说“经验”比“学历”更值钱。
还有一位朋友近来在职场上遭遇瓶颈,他身处精品业,感觉自己快被公司榨干了,原本想辞职转业,一名经验丰富的经理为替公司留住人才,向总经理提议让这位朋友暂时抛开销售额等繁重压力,给他放一个月假,让他独自前往欧美,比如去看看伦敦郊外的某栋老房子,去欣赏老房子里的肖像画,去逛逛博物馆 。John 悠闲地度过了一个月,当他再回到公司时,整个人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当时经理为何建议 John 这样做呢?在商业社会中,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则,然而“记住你的根”却是历经百年都不变的道理。John 去看那些老房子,这体现了他对历史的重视。那名经理对 John 说:“你现在已然看清了过去的历史,因而能够有勇气继续前行了。”
个人看来,不少人在职场上是没有品牌的“香草冰激凌”,为何这么形容呢,因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学历、家境、能力、个性竞争力方面都处于同一等级,没有太大差别,“缺乏差异性”如同尝起来口感大致一样的香草冰激凌,缺乏差异性就会缺乏品牌性,进而会让职场失去购买你的欲望。当众人纷纷掏钱并花费时间去挤进收费不低的 EMBA 管理课程时,我倒是建议职场人,当大家还看不出你是何种品牌的职场人时,你不妨在每天上班时给自己安排一天的功课,在下班时利用短短五分钟去回想,今天在职场上或办公室里看到或听到谁的“经验”是值得记录下来的,谁的“经验”是值得哪天也派得上用场的,并且把别人的“经验”进行归类 。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具逻辑性,更有方向感。当你在日常工作中习惯如此观察他人经验时,你自己便在无形中开发出了与时俱进的新鲜感。
职场励志文章:敢于优秀3
微博上曝出一个故事 有个“90后”大学生 去电视台实习 在开会时 他脑筋灵活 想出不少点子 大家聊得很开心 到吃午饭时 主任说 麻烦你开完会后 给大家订盒饭 按人头算 我请客

结果,那个实习生态度认真地说道,对不起,自己是来实习当导演的,这种事情,自己不会去做的。
大概是我年纪大了,不太能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回想过去,要是你是师傅或者老板,生活不见得富足,可有时也挺舒心的。因为手下的徒弟,从帮忙打饭到去倒尿壶,这些事都得替你做。通常情况下,你也是从这个阶段经历过来的。
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
当年我上学之后,去工厂实习,就是给师傅们打些开水之类的,那时,我们不太乐意,总觉得你们有什么了不起,都是工人,我能比你差多少?事实表明,我确实差了不少。
有一回,我检修一台天车,怎么找都查不出问题所在,老师傅来了以后,手持长杆子,捅了两下天车电源导轨,就好了。实际上,是车间环境太差,电路暴露后,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
我这么说,你或许就能明白当年为何会有师徒传授的制度了。手艺这种东西,并非免费可得。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只是将当年的师徒传授,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模式,但其基本内涵并未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年的学徒生涯转变为了学校生活,这两种经历都需付出某种代价,这种代价有时由国家承担,即义务教育,有时则需自己承担,通常是在高中、大学阶段 。
出来工作后,你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有无数经验等待你去学习,这些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再教育,别人付出了心血与经验,并非是平白无故得来的,人家并没有义务教给你,在这个时候,你付出一点儿订午饭的辛劳,大概不算过分吧。
对于这种职场规则,平等并非关键。有些人没弄明白,平等这一概念,是指在人格方面平等。订饭、送餐、做导演,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位同学对平等观念理解有误,觉得大家都来做导演才是一种平等,要是去订饭,就等同于降低了自身身份。
这种平等意识,其实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歧视,它源于对导演这个看似高贵职业的过度珍视,是针对订饭这类杂事的职业歧视。
我要是老板,这样的员工是不会要的。这至少能说明两点 ,其一 ,他不明白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今天你订饭 ,明天他打水 ,大家本可以合作做好 ,但没有这种意识的人 ,至少是没弄清楚团队精神是怎么回事 ,其二 ,在骨子里 ,他有一种高人一等的职业错觉 ,或许他是个有着极度天才思想的人 ,但很可能在这种天才还没发挥之前 ,别人就已经容不下他有任何发挥了 。
世界上的确存在不用任何人协助的天才,也存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然而我敢断言,那是特殊的例子,更多具备同样能力的人,最终郁郁寡欢地离世。
人生常常不是在智商方面失败,而是在情商方面失败,如今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谁能比谁傻太多呢?关键在于,你是否能让他人愿意帮助你,给你一些他们的经验,那些经验,绝不是仅有智商的人能生来就知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