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唯有在竭尽全力时,才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潜能 。真金需经烈火考验,强者要在逆境中试炼 ,珍惜当下时光 ,再次创造更高的成就 !以下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职场人生故事 ,一起来瞧瞧吧 !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励志人生职场故事
再优秀的自觉型员工,一开始也不是卓越出众的。他们学习自我管理,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和条件,无论起点多低,都能把每一个阶段转化为快速成长的契机。
那么,成为自觉型员工应该怎么做呢?
要成为自觉型员工,应当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包含动机、目标、角色、执行、效率、人际关系、风险这七个方面。
1、管理好动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NBA球星乔丹曾经说过:“主动不主动,相差一百倍。”
成功是一扇门,这扇门是从内到外打开的。你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在于你把自己关在了里面。
懂得处处主动的人,往往能赢得比别人更多机会。做好有要求的工作,这是应尽的本分。做好没有要求的工作,那就是你独特的竞争力。
在获得第一个机会以前,不妨先主动去做一两件漂亮的事,做给别人看 。
主动寻找事情去做存在一定技巧。于工作当中,最为简单的办法是从“四个凡是”入手:
凡是和公司或部门战略和需求挂钩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2、管理好目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成功的首要法则,是将梦想转化为目标”,这是知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金句。
梦想是虚幻的,是可以随时更改的,目标则是具体而确定的,这就是目标与梦想的区别。只有把梦想变成目标,才会明白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努力才会有意义。
目标应进行量化。量化的关键在于,不存在模糊情况,仅有具体内容。例如“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员”,此为模糊目标。而“我要达成超过1000万元的销售额”,这才是将目标量化,是具体且具备操作性的目标。
目标要有时间限制,没有期限的目标就等同于不存在目标。无论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不管是小目标还是大目标,都得有完成的时间表。像“4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这样大的目标是这样,“每个月读4本书”这样小的目标也是如此。
梦想被写在沙滩上,目标被刻在岩石上。一个人越是拥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定,就越能够激发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3、管理好角色:不缺位、不越位、能补位
作为员工,首先要做到的是,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工作中的“尽本分”,不要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也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质量降低。“尽本分”的关键不在本分,而在“尽”这个字。
要懂得分寸,知道“边界”所在之处,这就是不越位。不说不符合场合的话语,不做不切合身份的事情。
能补位,意味着在有需要时,哪怕不是自身工作范畴内的事,也会主动承担,且能出色完成。一个对任何额外付出都权衡利弊、斤斤计较的员工,自身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关键时刻,往往还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员工,最终难免会被归入“优先淘汰”的行列 。
4、管理好执行: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
“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要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重要得多”,这是马云所说的一句名言 。
执行力的核心,是要做事,是要想办法,是要有办法把事情做成,是要有办法把事情做好。
“做了”体现出一种敷衍心态,通常是被推着才行动,能少做就尽量少做,能不做就绝不做,既不在意效果,也不关注结果。
“做好”会主动用心思考,思考为什么要做,思考重要性在哪里,思考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毫无疑义,那些满足于仅仅“做了”的人,注定只能成为平庸的员工 ,而主动追求“做好”的人,更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
5、管理好效率:不重苦劳重功劳
不看重过程,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辛苦付出,只看重功劳。这是联想集团核心文化理念中的一条 。
有些人看似勤奋,然而年复一年却毫无进步,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屡见不鲜。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穷忙” 。
勤奋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勤奋的目的。勤奋不是为了用虚假的、无关紧要的“忙碌”来掩盖自己不愿提升的懒惰,而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愿意下苦功夫,并且在做事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使工作变得高效且有成果。
6、管理好人际关系:让助力多起来,让阻力少下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谁都无法独自取得成功。若想在职场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会获得他人的助力。
赢得助力的一个技巧是懂得欣赏和赞美,并且赞美得恰如其分。
黄渤做客《鲁豫有约》时,鲁豫说:“黄渤现在相当火,是吧?”黄渤马上回应:“肯定相当火,你想啊,都能跟鲁豫坐这儿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这就是个经典例子 。

在职场上,赢得助力需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抱怨,抱怨是最没有价值且最消耗正能量的事情,它有百害而无一利。
7、管理好风险: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或许你也有过这些想法:
“既然对方答应了,肯定就会做到”
“以前都这样,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所谓管理好风险,是要让我们学会依照职场规律行事,不触碰“红线”,不触碰“底线”,避免想当然,避免先入为主,以此来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懂得敬畏 ,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能碰 ,哪些事情需要事先防范 。
名人职场励志故事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他自身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时,母亲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时,他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与他哥哥王凝之相比,他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故事与这个大水缸紧密相连!
名人职场励志故事2·朱元璋放牛读书
朱元璋出身放牛娃,他从小没念过私塾,然而他聪颖过人,还勤学好问,最终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名人职场励志故事3·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自幼便展现出书法方面的非凡天赋,他所写的字声名远扬,他也因此有些自满,然而,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位没有手的老者,竟发觉老者用脚写出的字比他用手写的还要出色,自此,他时刻将“戒骄”铭记于心,勤奋练习书法,虚心进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
职场情商
前两天刷文的时候,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
这话虽说得极端,不过和当下国内职场上过度强调“情商”这个词的情况相比,反而有种清流的意味 。
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流行起来,“高情商”“会说话”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好像只要会说话,就能在职场上顺利发展,快速晋升。
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一味单纯强调情商,在职场上必然无法走得长远,最终还容易演变成“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缺乏原则”。今天的文章,我要来谈谈对此的看法。
下面进入正文。
职场上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动听,能使人感到舒适,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这的确相当重要,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职场中,仅有情商的人永远无法成为核心人物,智商与情商相结合才能战无不胜。
如果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一,宁愿先提高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去探讨如何把话说好。
这个顺序千万不要搞反。
一天到晚琢磨怎样说话能让领导开心,能让同事舒服,这样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 。最终会演变成搞人际关系,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 。
这是非常误事的。
举个例子。
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客户,那些被称作“情商高”的人,说话时都喜好打圆场。比如说,有一回开会,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后的方案,并说道:
根据上次的反馈内容,我们进行了对应的修改,不清楚这样是否可行......
这时,那些被认为“情商高”的客户会如何表达呢?首先,他们会对你进行一番赞扬,使你听后内心感到愉悦 。
嗯,这个做法很不错,你们确实领会了我们的需求与问题,PPT的格式做得很漂亮,排版也做得很漂亮。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些夸奖后面一定会接一个“但是”:
但是,你们所撰写的内容仍不够明晰,流程里存在诸多细节较为含糊。此外,上次提及的合作也能够写出来。不知道你们是否可以再次进行细微调整?
怎么样,是不是礼貌温馨充满了善意?
可这存在问题,因为这样的表述,会让人产生误解,误以为回去真的只需“微调”就行。
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

后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察觉到了问题,他拉着大家回去,用了两天通宵的时间,把方案重新整理了一遍。
善意温馨的话语,能让人听着感觉舒服,然而与此同时,会使人麻痹,进而低估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导致引发剧烈的后果。
比起这样,我宁愿客户跟我说:
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简直糟糕透顶,难道没用脑子思考吗?细节仍然模糊不清,交代分步骤写却没写,上次提到的合作内容也没加进去。你有没有记录会议纪要?后天我们就要和大老板探讨方案了,把你这个东西交出去,我脸面何存?
话虽不好听,但犀利的言辞反而会让人引起重视。
并且,要是你去除情绪化的语言,这里面实际上存在解决问题的实用内容,例如“分步骤写”,还有“记会议纪要”等等 。
绝对不要让“情商”变成遮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在职场上,最终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看你会不会说话。
所以,该严肃对待的时候要严肃地表达,该毫不留情的时候就不要表现得温柔。不要总是只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却忽视了更关键的事情。
职场沟通的目的在于推进工作进程,而非像与知心姐姐谈心聊天那样 ,这依靠的是行动而非情绪 。
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过分强调情商,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很多公众号在教人提高情商时,都提到说话要婉转,要思虑再三 。总之,要翻来覆去琢磨一阵,然后再去想怎么开口,这才是正确的表现 。
可惜,现实职场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多年来,碰到过厉害的人,他们都是快人快语,不留情面。从CEO、CMO,到知名公司大部门总监,要是用世俗的“情商”标准衡量,他们每个人大概都会被戴上“情商低”的帽子。
我曾遇过一家知名快消企业的CMO让人印象深刻。
他听广告公司的提案时,不会将其全部听完,一旦看到PPT里存在不合理的内容,他就会粗暴地打断你,接着噼里啪啦地甩过来一堆问题质问你。
不留情面,直戳要害,让人无所遁形。那真的就是“质问”:
“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的这个结论依据哪儿来的?”
你这是胡说八道,你清楚(竞品公司)每年的投放预算具体是多少吗?你要是不知道,就别在这里瞎编 ?
后来有个说法一直在他们公司流传:
要是有谁能够在CMO面前,将PPT讲到第五页,那就十分厉害了。
这种人的情商高吗?恐怕不能这么说。但奇怪的是,在职场上能走到最高点的常常是这群人。他们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是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毫不妥协。他们就像偏执狂一样,会让身边的人抓狂。
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工作时就是个暴君。
他会因下属未做出他期望的产品,而在办公室大发雷霆,一旦员工犯错,他会喋喋不休痛斥不停,丝毫不留情面,看到不行的产品时,他会直接冒出一句:
"This is bullshit!"(这就是一坨屎)
华为的任正非,出了名的脾气大。
他在评价下一个财务总监有进步时讲道 ,“你最近进步显著 ,已从很差的水平提升到了比较差的程度 !”
还有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记者曾如此评价他,马斯克是个连上帝都不愿等待的人,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精神领空,在他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配合他,拖慢节奏的都是他前进路上的障碍物,一定要除掉这些障碍物才痛快。
你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情商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明白,与其将时间花费在琢磨怎样说话能让对方听着顺耳上,不如把时间投入到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上,投入到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规避问题上。唯有如此,才算是对工作尽责。
哪怕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坏人,但这也是值得的。
日剧《Legal High》中有一集令我记忆深刻。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天才漫画家,他对下属极为苛刻,说话非常伤人,致使员工承受不住压力,最终被告上法庭。
结尾律师请他向下属道歉,可他却说:
我极其厌恶那种优哉游哉长大的慢性子,那些比我有时间的人,那些比我有精力的人,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为何会比我懒惰?
残酷的职场并非温室里的花园,不会做实事,无法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收益,即便再会说话也毫无用处。
有这时间,不如赶快回去纠正错误,改善工作,用成果狠狠打领导的脸。而不是整日思考如何说话能让大家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