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群里面发了励志鸡汤,如何机智应对?
2 年前
许多职场人士可能都曾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里遭遇过上司分享励志文章的情景,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该如何巧妙应对呢?
为了在老板面前展现出熠熠生辉的自我形象,务必掌握一系列巧妙的应对策略。
01
把所有“我觉得”换成“如果我是XX,我觉得”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领导询问你对某项事务的看法时,你张口便说:“我认为……”然后巴拉巴拉地说了一堆,但领导似乎并不满意,而你自身也感到不愉快。这时,你需要对领导进行情景模拟,下面我来举一个例子。
领导:你们觉得这个对外使用的公司宣传方案怎么样?
A:领导,我觉得……
B:领导,如果我是我们公司的顾客,我觉得……
显而易见,在领导的视角中,A被视为以自我为中心,B则展现出顾客导向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B的回答中增加了一个前置词。
02

把所有的“……,但是……”换成“不仅……,而且……”
哲人曾言:凡是在“但是”之前的言辞均属无谓。因“但是”一词意味着转折,领导并非愚者,一旦你提及“但是”,便会迅速激发他人警觉之心。因此,我们应巧妙地运用“不仅……,而且……”的句式。以下试举一例。
领导询问:大家认为,在咱们这个面向外界的宣传方案中,加入某某某的元素,是否会更加适宜呢?
领导,尽管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宣传效果,但若我身为一名消费者,我的感受却是……
尊敬的领导,我们制定的对外策略旨在确保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为公司带来益处。若我置身于顾客的角色,我认为这一要素……
尽管A和B所谈内容大体相同,但A的表现相较B略显逊色,而B仅仅是改变了语句的顺序。显而易见,在职场上交流时,我们并非总能完全迎合领导的思维,那么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间接传达,便成了一场文字技巧的较量,或许还能赢得情商高的赞誉。
接下来的一个案例比较长,是我跟领导斗智斗勇的一个小故事。
那周五的傍晚,我满怀喜悦地结束了一周的工作,刚在沙发上坐下放松,便在群里看到了领导转发的一条信息,内容如下。
阅读完毕,我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很快我便构思出了既可缓解领导情绪、又能巧妙传达个人见解的回复。
以下是我回复领导的内容。
领导,我看了你分享的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如下:
1.对老板的启示

若那小男孩未曾现身,那家水果店的店主或许将很快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关闭店铺,因此,作为店主,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人才的到来,而应当主动去寻觅人才。
文中指出,有高达七成的员工仅追求稳定的薪酬,对于任何大型企业而言,都必须重视这七成员工的需求,因为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有必要努力寻求一个合理的薪酬平衡点。
2.对员工的启示
审视自身,我是否仅满足于获得固定工资的百分之七十,努力向那位小男孩看齐。
3.对人力部门的启示
为何那两位求职者未能留在水果店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店主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所有的要求都是由求职者提出的。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若制度不够健全,又有谁愿意加入其中共同奋斗呢?
小男孩为何工作特别卖力?原因在于他为自己设立了一套“绩效评估体系”,这让他充满动力。假如公司也能实施类似的考核机制,或许前两位求职者也能像小男孩那样表现出色。
公司招募的员工中,有高达七成的人期望获得稳定收入,然而这一愿望与普遍追求财富的愿望并不相符。因此,可以推断出现行制度未能有效调动这七成员工的积极性。鉴于此,绩效考核体系亟需与时代同步发展,并持续优化改进。
4.对培训部门的启示
小男孩为何能迅速获得三万元月薪?这主要是因为他不仅负责洗水果,还持续优化水果摆放,摸索出提升销量的技巧。因此,公司的培训部门有必要持续收集并积累这些宝贵的经验,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持续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此增强每位员工的独立作战能力,进而推动公司整体效益的增长。
我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给出了82分的高分,另外的18分,我选择以666的数字组合来表示赞赏。
我为何对此答案感到自豪?那是因为我巧妙地将个人见解融入其中,并且觉得这种表达不易被人发现。在“对员工的启示”部分,我透露出自己追求进步的愿望,毕竟哪位领导不欣赏那些积极进取的员工呢?在探讨“人力资源的启示”与“培训部门的启示”时,我分别提及了“绩效考核”与“持续赋能”,前者关乎个人薪酬,后者关乎个人能力,二者均与个人核心利益紧密相关。我表达得如此含蓄,实在值得自我肯定。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