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爱抬杠的人,后来都混成什么样了?
你是否目睹过拂晓时分城市边缘的烧烤摊景象?那里,那些面红耳赤、嗓门洪亮的中年人,大半在激烈争论“豆腐脑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经过哈佛教授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说话如同机关枪扫射的人,五年后的存款数量普遍比善于交谈的人少了37%!在这个时代,连说话都蕴含着财运的密码,你真的相信吗?
近期重温《幸福到万家》,我几乎要摔掉手中的遥控器。王庆来这个角色简直就是“杠精”的化身——当他看到媳妇何幸福在城里找到一份月薪1500的职位时,他立刻质疑:“这点收入也值得炫耀吗?”面对姑娘的职业规划,他冷嘲热讽:“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白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媳妇升职的那一天,他竟然酸溜溜地说:“就算穿上龙袍,也难以成为太子!”
这对本有望在都市崭露头角的夫妇,却因王庆来那令人不悦的口才而功亏一篑。他宛如一个全天候的电子收费系统,时刻准备着与人争论。记得有一次,何幸福熬夜赶制方案,他却冷嘲热讽道:"装模作样地卖力干嘛?"这番话气得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撕烂他的嘴!最终,这对小夫妻无奈地回到了农村,而弹幕上纷纷飘过“大快人心”四个字。
心理学中提及一个术语,称为“无脑反驳症”,用以形容此类人群。他们宛如身披利刺的刺猬,遇人便挑衅。我曾结识一位经营服装店的老板娘,她口才了得,竟能将孟姜女说哭。顾客试穿衣服抱怨显胖,她立刻反驳道:“那是因为您身材不佳!”顾客试图讨价还价,她却傲慢地回应:“地摊货固然便宜,您随意挑选!”然而,去年店铺转手之际,整条街的商家皆欢庆放鞭炮。
东京大学进行了一项令人感慨的实验:将一百名失业青年置于观察室中交谈。实验结果显示,高达85%的参与者都存在一个共通的不良习惯——将失败归咎于他人。其中一位小伙子在面试失败后,竟然理直气壮地辩解道:“HR根本不懂我的才华!”这让教授不禁摇头叹息:这哪里是求职,分明是在寻找与自己争论的对手!

《人性的弱点》中记载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典型案例。卡车推销员帕特里克,在年轻时便以尖酸刻薄著称。当客户抱怨车灯不够明亮时,他竟以夜盲症为借口进行反击;面对客户对油耗的担忧,他又以穷鬼的嘲讽回应。有一次,他的尖酸刻薄激怒了客户,导致对方当众订购了竞争对手的产品。直到业绩糟糕至极,面临被解雇的危机,这位销售员才恍然大悟。
帕特里克如今在销售界已成为一段佳话。面对那些爱挑剔的客户,他总会先奉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并诚恳地说:“您说得确实有道理!”待客户情绪宣泄完毕后,他便会笑容可掬地拿出对比表格。凭借这一策略,他去年成功签订了价值2000万的订单。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在卖卡车,更像是在进行情商的售卖!
刘震云曾言,那些过于讲究的人,生活往往显得尤为低微。我对此深有感触。在我之前供职的公司里,曾有一位“辩论狂热者”,在会议中竟能将PPT演绎成一场《奇葩说》的盛宴。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年会预算,他却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公司战略的失误。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唏嘘,去年裁员名单上他的名字位列首位。如今,他的朋友圈充斥着“职场黑幕”的转发,让人看了不禁心生厌烦。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提到,穷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目光短浅、固执己见、易碎的心灵。我对此深表认同!在去年的同学聚会上,表现最不尽如人意的人竟然是我们班昔日的“辩论高手”。听闻他已辗转于八份不同的工作,每次离职的理由竟然都是“领导是个白痴”。如今,他已35岁,仍在从事外卖配送工作,遇到人就抱怨平台算法的不公正。
提及戏剧界的破局高手,曹禺这位戏剧大师的名字便不得不被提起。曾几何时,黄永玉曾致信于他,以一封“讨伐信”的形式,批评其新剧的“结构松散,如同烂面条”。若是换作他人,恐怕早已怒火中烧,然而曹禺却将这封信精心裱糊,日日挂于案头。他后来对我说:“那些骂得越凶的,往往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就在去年,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谢幕之际,黄永玉在台下泪水横飞,悲痛欲绝。
华为早年踏入日本市场的经历颇具鼓舞人心。面对日方客户因标签粘贴不当而要求退货的情况,若是其他企业,恐怕早已拂袖而去。然而,任正非却带领工程师在仓库坚守了三天,最终发现客户所使用的是自动扫描仪。如今,华为手机在东京市场的热销,正是得益于当年那群“能屈能伸”的标签。

近期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短视频。视频中的博主在菜市场进行了一个实验:他让摊主们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售卖蔬菜。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善于说“您眼光真好”的摊主,他们的销售额竟然比那些喜欢说“你不懂”的摊主高出42%。评论区里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回复:“没想到菜市场竟然是商学院!”
我表弟堪称生动的教学案例。他在售楼部工作,去年更是成为了销售冠军。他的成功之道相当简单:当客户对户型表示不满时,他会应声附和说“您真是行家”;面对客户对房价的担忧,他会点头表示“确实需要精打细算”。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爱挑剔的大妈,竟然耐心地陪她聊了整整3个小时的育儿经验。最终,大妈现场就购买了了两套房子,并表示要为孙子留下婚房。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言:"善于言辞者,运势往往不俗。"上周,我在银行办理贷款时,目睹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一位大哥因征信问题被拒绝,但他并未因此产生争执,反而与经理深入探讨了风控系统的意义。最终,经理破例为他提供了担保。如今,他的火锅店已经成功开设了第三家分店。
审视完这些实例,你是否仍旧认为争执不休是真正的直率?我的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众多大型企业的面试过程中,存在一条不为人知的规则:那些在小组面试中多次发生争执的人,通常会被直接淘汰。甚至有一位来自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就“午休时间是否应算作工作时间”这一问题进行争论,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工作机会。
究其本质,争论犹如心灵鸦片。它短期内能让人快感倍增,但长期下来却足以将人摧毁。那些曾经与客户争执、与同事争吵、与领导抬杠的日子,终究成了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阻碍。当再次面临争论的诱惑时,不妨心中默念三次:“我渴望财富,绝不能陷入纷争!”
我想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家楼下,那家修车铺的老板老张,十年前可是个火爆脾气。记得有一次,一位顾客抱怨刹车片更换费用过高,老张手持扳手差点动手。然而,如今他的连锁店已经遍布整个城市,他成功的秘诀只在于一句话:“您说得对,我现在就去检查。”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修车修心”。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