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职场之门,难免会遇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这时不妨阅读一些职场励志的短篇故事,它们或许能为你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大学生职场励志小故事
这位青年在大学毕业后,凭借个人的才华,成功获得了一份备受瞩目的高薪职位,成为了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的技术人员。
入职首日,领班便下达指令,要求该青年在规定时间内攀爬至数十米高的钻井平台,并将一个精心包装的华丽盒子递交给位于平台最高层的负责人。
青年对首个任务充满信心,他手握盒子,迅速沿着狭窄的舷梯攀登。攀登舷梯颇为费力,青年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到达顶层,将盒子递给了主管。主管仅在盒子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却让他将盒子送回。于是,青年遵命再次快速走下舷梯,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在盒子上签了名,并让他将盒子再次送至主管处。
青年此刻显得有些不耐烦,心想这项任务毫无价值。尽管如此,他仍需遵从领导的指令,于是再次踏上舷梯。当他第二次攀至井架的最高层,已是汗流浃背,双腿颤抖不已。主管依旧如前,仅在盒子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吩咐他将盒子送回地面。青年人抹去额头的汗珠,转过身沿着舷梯下行,将那盒子递下,但即便领班已经签署了收条,仍旧要求他再次将盒子送回。
青年心中有些不悦,认为主管与领班是在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竭力克制着心中的怒火,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抬头凝视着那已经来来回回多次的舷梯,拿起手中的盒子,艰难地向上攀登。待他抵达顶层,全身已被汗水湿透,汗珠沿着脸颊滑落。他第三次将盒子交给主管,主管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缓缓开口道:“请你打开这个盒子。”
青年于是打开了盒子——里面赫然是两个玻璃罐:一罐装的是咖啡,另一罐则是咖啡伴侣。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将愤怒的目光投向主管。主管随后对他说:“请你把咖啡冲泡好。”此刻,青年将所有的愤怒和不满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他“啪”的一声将盒子摔在地上,大声喊道:“我再也不干了!”
主管轻轻摇了摇头,对青年说道:“很遗憾,只需再多坚持片刻,你便能顺利通过这场考验。我们刚才所进行的是‘极限承受训练’,鉴于我们在海上工作的特殊性,随时可能遭遇风险,这就需要我们的队员们具备超强的承受能力,能够经受住各种危险的考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海上作业任务的顺利完成。”你已经成功闯过了前三个环节,仅剩最后一关尚未征服。遗憾的是,你未能品尝到自己亲手冲泡的那杯象征胜利的咖啡。所以,很抱歉,您将无法在此继续工作。
感悟:“骏马一跃,难达十步,劣马十次,成就源于坚持。”忍耐,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煎熬,因为它抑制了人的本性。然而,成功往往在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之后,才会展现在你的眼前。面对困境,请再坚持片刻,切莫因差之毫厘而轻易放弃。
大学生职场励志小故事
这位博士被分配到了一家研究所,他的学历在那里无人能及。某日,他前往单位后院的小池塘垂钓,恰好所长和副所长站在他的两侧,同样在钓鱼。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微微颔首,心想,这两个本科毕业生,又能有什么话题可谈呢?

片刻之后,那位正所长收起鱼竿,舒展了一下筋骨,快速地、轻盈地沿着水面跨步至对岸的洗手间。博士的眼神几乎要瞪出眼眶。难道是水上漂?这怎么可能,这分明只是一个普通的池塘。当正所长洗漱完毕,再次蹭蹭蹭地飘回岸边时,博士生心中充满了疑惑。然而,他却又不好意思去询问,毕竟能够成为博士的人,又怎能轻易去质疑呢。
片刻后,副所长亦起身,迈开步伐,轻巧地滑过水面,径直前往洗手间。这一幕让博士几乎晕厥:难道真的来到了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博士生同样感到急迫。池塘两侧筑有围墙,若想去对岸的厕所,必须绕行十分钟,但返回单位又过于遥远,那该如何是好?博士生也不打算向两位所长求助,犹豫片刻后,他毅然决然地迈步踏入水中:我坚信本科生能够趟过的水面,我这个博士生也一定能趟过去。
只听见一声巨响,博士生不幸落入了水中。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救起,询问他为何会选择跳入水中,他反问:“为何你们能够轻易涉水而过?”
两位所长相视而笑,说道:“瞧这池塘,里头排列着两行木桩,恰逢近日连绵阴雨,水位上涨,桩子如今都淹没在水下了。我们对此地桩子的位置了如指掌,自然能踩着它们安全渡过。你为何不先询问一声呢?”
感悟:学历仅是过往的成就,而真正的未来则由持续的学习能力所决定。那些懂得尊重经验的人,往往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一个优秀的团队,更应当是一个不断学习的集体。
大学生职场励志小故事
1978年,他投身于台岛《工商时报》的行列——记者这个职业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对此机会极为看重,因此满怀热情,倾尽全力。初涉采访工作,他一大早就踏上了征程,驾驶着摩托车,当天便走访了八个不同的机构。午餐时分,他仅在路边的小摊买了碗面充饥,其余时间几乎未曾停下歇息。他并不偏好穿着雨衣,衣物一会儿干燥一会儿又湿透,这让接受采访的人感到十分惊讶,他们纷纷议论道:“真是少见如此专注的记者。”
凭着这股奋斗劲儿,不到两年时间,他便成长为报社的高级记者。
1986年10月,台湾地区宣布解除对政党和新闻媒体的禁令;翌年5月,又宣布放宽外汇管制,每人每年可汇出500万美元。他敏锐地察觉到,财经和商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将从资金流动开始,而用月刊来阐释这种变化已显不足,商业周刊的时代已然来临。同年6月底,他下定决心,着手在台湾地区创办《商业周刊》,并成功筹集了1200万新台币的资金。
如同所有创业历程,起初的体验极为艰辛,日复一日地投入工作,他常常是带着早餐回家,吃完后才得以休息。然而,经过一年的努力,所有的投资都化为乌有,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追加资金。
增资过程并不复杂,众人皆目睹了团队的辛勤付出,股东们纷纷追加投资。他成功筹集到了第二笔1200万新台币的资金。在增资之际,他认识到先前失败的关键在于编辑部缺少杰出人才,自己培养的新记者无法产出令人满意的内容,因此他开始广纳贤才,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团队。事情并未如预期发展,该周刊在质量和内容上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内部团结出现了问题——几位副主编之间互不认同,明里暗里争斗激烈,大量精力被消耗在业务之外;加之缺乏对人才的保护措施,那些在创刊时加入的初出茅庐的记者,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纷纷被其他媒体以优厚条件挖走。

岁月流转,那笔1200万的资金再度化为乌有。在第三次追加投资时,他和他的团队吸取了教训,选择将增资额翻倍,意图避免重蹈覆辙。然而,多数股东选择了退出,无奈之下,他只得吸纳新的投资者加入。无论哪位投资者有意投资,他都表示热烈欢迎。
杂志此时已难以维系员工,老员工纷纷离职,新员工一到便察觉到这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团队,于是迅速离去。尽管他付出极大的努力,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几个小时,然而到了第三年年底,2400万新台币的经费再次耗尽。这成为了《商业周刊》的至暗时刻。再次进行增资似乎不可避免,然而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在陷入极度的绝望之际,他开始审视自我。以往面对困境,他总认为只有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才能扭转经营状况。然而,如今增资途径已被切断,他意识到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自救,而改变则是《商业周刊》唯一的生存之道。
此时,他意外邂逅了台岛“中国生产力中心”的掌门人石宣博士。在交谈中,石博士言道:“何为愚笨?那便是反复采用相同的方式行事,却仍旧幻想着能收获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句惊醒梦中人。回顾过去四年,他在经营《商业周刊》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这恰恰是对那句话的最好诠释。他每次都积极寻找外在原因,或是消极地认为现状无法改变。他急于增资,认为解决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他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他闭门自省,立誓进行自我革新,不再寄望于外部投资,而是要迅速从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计划全面精简机构、全面审视各项成果,将成本削减至最低,力求尽快实现收支相抵,即便不能,也要尽量减少亏损,严格控制开支,确保企业的生存。
至于他自身,需要反省的地方颇多,无论是管理技巧、领导才能还是专业技能,均未达标,每一项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他试图迅速作出调整,但变革的步伐却赶不上企业迅速的衰落。市场上关于《商业周刊》可能随时面临关门的传闻不绝于耳,广告客户纷纷临时撤销合作,销售人员每日都在忙于澄清谣言,甚至无暇顾及。
经历态度转变的他,选择了积极面对挑战。他指示业务团队在接待客户时,应如实传达《商业周刊》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不忘强调:“我们已成功运营五年,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决心,我们必定会坚持下去,绝不会轻言放弃。”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展现了紧密的协作和真挚的服务,成功赢得了新老客户的信任。与此同时,随着《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的出版并热销,他的公司成功摆脱了困境。这本由《商业周刊》出版的书籍,在短短4个月内售出了30万册,为他的公司赚取了近3000万新台币的利润。
凭借该热销书籍的助力,《商业周刊》迅速崛起。随后,他顺利完成了融资,成立了城邦出版公司——这家公司是由三家小型出版社合并而成的,之后又相继创办了二十余家公司,最终成长为台湾岛内最大的出版集团。
他就是该集团的缔造者、现任首席执行官——何飞鹏。目前,他担任《第一财经周刊》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同时也是在大陆广受欢迎的职场畅销书《自慢》系列的创作者,在国内外出版界享有盛誉。他从一名报社的初级记者起步,历经风雨,最终成为台湾出版业的领军人物,人生轨迹充满了辉煌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