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故事会,只等你开麦!
每个人都是一本
写满故事的书
今天让我们读一读
一位民勤网友的故事
跟随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
触摸汗水浸透的奋斗时光

本文投稿:新甘肃客户端网友 潘进东
那一年,我被迫辍学。于是,我回到了农村,与父母一同过着“头顶炎炎烈日、面朝贫瘠黄土”的农耕生活。
我无法满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于是用父亲给予的零花钱购置了大量涉及文学与新闻领域的书籍。日间辛勤劳作,夜晚则投身于阅读与写作之中,我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地探寻着未来的光明。
1993年某日,我对名为《追寻那失去的梦》的文稿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和润色,随后将其寄往《甘肃农民报》。稿件很快得以刊登,这为我提供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与信心,自那之后,我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写作,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同年,我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考试,成功加入了信用社,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职位和收入。在补贴家庭开支之余,我还将部分工资用于订阅了《甘肃日报》和《甘肃农民报》等报刊。
鉴于信用社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我于业余时间开始关注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生活。我握紧笔杆,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了提升我的写作技巧,我报名参加了《人民日报》的函授学习班,并成功完成了学业。这一经历加深了我对新闻写作的热爱,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使我更加积极地用文字描绘基层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以及新气象。根据数据统计,我所撰写的相关稿件数量已超过四百篇,荣获《甘肃日报》与《甘肃农民报》颁发的“优秀通讯员”及“热心读者”称号。
在信用社的职业生涯中,我由出纳员成长为信贷员。记得某次,一位农民前来申请贷款,我审视了他的贷款证明,发现尚有2000元未偿还。面对他充满渴望的眼神,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竭力为他办理了2000元的新贷款。翌年秋天,这位农民成功偿还了所有贷款,并在信用社存入了资金,踏上了富裕的道路。这次的经历让我在深入农村家庭进行贷款回收的过程中,不仅热心地向农民普及“三农”方针,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切实为农民办实事。
另有一次,某农户所购进的农产品滞销,我与该农户取得联系后,便将所掌握的详情整理成简讯,投稿至《甘肃农民报》的“百业信息”专栏。没过多久,这条信息便在报纸上刊登出来,那位农户滞销的农产品也迅速被抢购一空。自那时起,每逢报刊征订之际,我都会向四周的农民、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邻居们积极推荐《甘肃日报》和《甘肃农民报》等出版物,并且我本人也一直坚持自掏腰包进行订阅。
1996年的金秋时节,正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农民们本应喜笑颜开,然而当地的农民却无法感受到这份喜悦。原因在于,一些供销社在收购棉花时故意压低等级和价格,甚至拖欠了农民的棉花款项。我将这一情况详细记录,并撰写成信件,寄给了《甘肃农民报》。很快,这封信的内容在报纸上得以刊登,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众多人沉迷于“抖音”和“快手”的娱乐,而我却始终如一地坚持阅读与写作,未曾有过半点松懈。我深信,只要不懈努力,必然会有所回报;只要勇于付出,定能收获满满。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在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已超过1000篇,并且荣获了20多次奖项。在“我们这五年”征文活动中,由新甘肃客户端举办,我的创作《用心、用眼、好日子需要记录者》荣获了优秀奖。这一荣誉让我的作品在当地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让我的人生重新焕发了阳光与色彩。
即便时至今日,我仍旧执着于笔耕不辍、沉浸在书海之中、关注着各类报刊资讯,未曾有丝毫懈怠。即便在坎坷的道路上,我也勇往直前,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用双脚丈量热土
用笔墨播种希望
在短视频时代坚守文字的力量
让人生于岁月中沉淀醇香
如果你也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