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励媖中国,一个为女性提供个人与职业发展支持的非盈利组织,推出了它的第三份《女性、职业与幸福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汇集了面向普通用户的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找出并分析影响女性在职业道路上更进一步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报告内容,我们了解到,不论是在工作身份、家庭担当还是异性交往方面,女性都在以更开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角度重新评估并塑造自我形象。在女性自主探索的时期,公司应当展现出前瞻性思维,促使工作环境展现出更多元化、更积极向上以及更健全的特点,从而充分发掘女性员工的才能,并给予她们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界定成功这个概念时,超过六成的女性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为首要考量,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对健康、婚姻家庭以及财富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关注权势、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女士则要少得多。
追求个人成就的女性数量持续上升,表明女性开始看重自身进步和贡献给社会的意义,不再借助外部条件来展示能力,而是凭借达成个人志向和计划来获得成就。
这给公司带来了思考,需要以女性员工的诉求为依据,给予她们更多发展平台,营造更优越的工作条件,并设置更丰厚的奖励机制。
二、 在工作中,女性最需要的是认可和尊重
在女性心中,所谓的理想工作场所,绝大多数人觉得首要条件是得到肯定和敬重,其次才是薪资待遇,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这样看。
当代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关心报酬,还特别在意工作氛围是否融洽,是否有机会贡献力量,以及工作过程是否轻松愉快。不少公司正着手分析员工的感受,以此优化鼓励方案,既重视工作成果的衡量,也重视企业精神的更新。有些公司的人事部门正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各种让员工投入的活动。这类更全面的非金钱性质的利益,确实能够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个人的满足感。

三、 生活工作平衡仍是职业女性最大的障碍
百分之六十三点三的人表示,在处理工作与生活方面感到十分吃力,许多女性在家庭和职场的双重身份之间难以协调,因此她们无法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上,要解决这一难题,个人观念和职场策略都必须进行革新。
调查表明,不论男士还是女士,都把弹性工作制看作是理想工作场所的优选方案之一,这也给公司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和人才管理选择带来了启发。
四、 女性不是不想晋升,而是不能
百分之六十点四的女性受访者期望获得职位上的提升,其中百分之三十三点三的女性受访者则希望进入更高级别的管理层。另一方面,在那些不愿意谋求最高层职位的女性受访者中,认为“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是首要原因,占比达到百分之五十七点四。
很明显,女性并没有减少要当领导的决心和想法,当上高管的期望会受到家庭状况很大影响,女性并不是不想往上爬,而是需要家人、工作场所和社会给予更多体谅和帮助。
五、 女性职位越高,性别挑战越大
根据职位等级划分,百分之六十八点九的女性领导者觉得性别是阻碍其职业进步的障碍,与此同时,男性领导者的这一比例是四十六点七。这表明,社会评价和职场风气依旧是高级别女性面临的束缚之一。
女性在情绪管理、团队融合以及自我激励等能力上表现突出,这些优势为企业规划人力资源时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依据。当公司推崇接纳氛围和勇于探索的风气时,女性往往能创造更显著的经济价值。随着数字技术和全球联系日益紧密,行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开放心态、合作精神以及资源共享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六、 职场妈妈仍想工作,但需要更灵活的工作政策
女性在生育之后,通常要分出更多精力来照顾孩子,不过她们很多人既想继续工作,又渴望获得职业上的提升。
生育一个孩子的女性中,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事业心反而更强烈了,或者工作状态没什么变化,这种情况占到了受访者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2.8%。这表明在职场上,妈妈们依然有很强的意愿继续工作,并且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
女性受访者们也为公司给出了一些意见,她们觉得弹性工作制度以及“回归工作岗位方案”最能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发展意愿,另外,在公司内部建设母婴休息室也获得了众多女性赞同。
七、 关爱女性也需关注两性互助和协作
对于产后家庭应当给予何种帮助,绝大多数女性受访者表示配偶需分担更多家务与婴儿看护工作,大部分女性受访者期望伴侣给予情感慰藉,而期望另一半在经济上提供援助的女性不足半数。
在职场上承担多重角色的母亲们,同样期待伴侣给予切实的行动、关心和情感支持。此外,处理职场性别公平问题不应只关注女性,当男女双方都需兼顾家庭事务时,许多现行公司制度既不提供支持也不提倡男性更灵活地协调工作与生活,比如延长育儿假期或采用居家办公方式。要真正关爱女性,就必须引导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这份报告是励媖中国通过为期三个月、覆盖全国范围的调研工作,收集整理了2227份有效问卷后完成的。调查参与者的年龄构成显示,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群占比最大,这两个群体的总和占到了总样本的88%。地域分布方面,涉及多个区域,包括一、二线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样本数量占总数的50%,新一线城市(例如杭州、南京、成都等)和二线城市合计占31%,三线城市占17%。根据领域划分,数量最多的四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占18.6%,教育领域占15.7%,消费和零售领域占14.1%,科技、媒体和电信领域占12.7%。从组织类型来看,占比最大的为民营企业占46.5%,国有企业占15.7%,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占14.6%,外资企业占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