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辣椒酱
高级钳工胡建林在集团裁员时,阴差阳错被调到总部人力资源部,被误认为“关系人”,在公司受到优待,因不懂互联网专业术语,还将“优化”当成了正面词汇,却反过来瓦解了反裁员联盟,获得升职加薪……
这种身份错位带来无数笑料,也让《年会停不下来!》成为一部少有的“职场讽刺”喜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背对背,面对面》等作品犀利批判了机关单位的官僚主义,但此后,国产电影中的职场走向了“励志”和“爱情”两个方向,却很少深入探讨职场关系。
从目前的票房成绩来看,《年会停不下来》前期的口碑未能通过预告大规模传播,上映首日,《卧底》以4800万成为当日票房冠军,而《年会停不下来》凭借更高的点映占比位居第二。
究其原因,频繁使用的专业术语、互联网巨头的背景设定,让不少人以为这是一部针对一二线城市白领观众的电影,而基于人物设定而形成的结构性喜剧,也让预告片剪辑难以凸显身份错位带来的笑点。
但这些并不妨碍《年会停不下来》成为喜剧走出“安全区”的一次尝试,当冒犯与讽刺再次回归时,喜剧的价值应该被重新强调。
“现实远比想象的奇怪”
创作过程中,最让创作者们震惊的是,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创作的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荒诞故事,但在采访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所认为的离奇故事不仅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甚至更加离谱。
效率时代的荒诞现实,是启发导演兼编剧董润年继续创作《年会停不下来》的起点。“在我的观察和理解中,互联网巨头是中国最聪明、最有实力的人聚集的地方,代表着我们最先进的生产力。但我们和身边的朋友聊天时发现,在如此严谨的制度下,也发生了很多荒诞的事情,也犯了很多荒诞的错误。这种反差特别有意思。”
“但我的朋友们却只能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努力。”编剧英罗嘉透露,这种在“平躺”与“内卷”之间的无力感也是创作的出发点之一,他们希望打造一部能为上班族充当“嘴巴替身”的电影。“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太需要笑了,太需要发泄自己的郁闷了。”
《年会停不下来!》的剧本断断续续写了五年,创作者们观察到社会情绪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故事整体被推翻了八次,主角也多次更换。
在早期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类似马杰的人物,她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职员,她从公司内部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2020年左右,董润年偶然看到一则新闻:北京望京某高档写字楼内,一名流浪汉白天将自己锁在无人看管的储藏室,在楼内员工下班后偷偷溜出去在茶水间免费吃喝。他甚至知道哪些部门加班,哪些部门没加班,找个没人的地方,拼几把椅子就睡觉了。
董润年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于是就有了一个版本的剧本,主角是庄正直,他后来潜入中和集团,为厂里下岗员工讨回公道。
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个故事不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讽刺喜剧”,想寻找一种更加荒诞的表达方式。这时,两位编剧想到了刘宝瑞大师的单口喜剧《连升三级》,该剧讲述的是富家子弟张好古目不识丁,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因官场腐败,连升三级,成为高官。
于是在最终版本中,胡建林这个代表旧秩序的“亲戚”出现了,并在一个充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企业中屡屡得到提拔,而且整整升了三级。

为了让“职场”真实起来,主创们在创作期间进行了大量采访。片中的三位主角均在HR部门工作,而片头字幕中出现的一位顾问,是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前HR总监。这些采访涉及HR部门日常工作细节,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行话、职级、规矩等。
董润年回忆,剧本里的台词内容比较确定,但在具体演出的过程中,大鹏、白客两位主角也给出了不少惊喜。比如胡建林在公司第一次见到马杰时,马杰一边说“以后你就是我的下属了”,一边低头弯腰,一副比“下属”还低的姿态。胡建林立刻给出了即时回应,这就是现场共同创作的结果。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也都拥有丰富的大公司工作经历:大鹏之前是搜狐公司员工,白客也有电视台工作经历,而很多配角都是脱口秀、小品演员,不过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些演员本身在戏剧层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支持,而且他们在演戏的时候也很有说服力。”
为什么没有人再拍职场电影了?
《年会停不下来》对职场的尖锐讽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黄建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系列作品。董润年透露,《年会停不下来》中也有相应的致敬镜头:《黑炮事件》中开会时,领导身后有一块巨大的指针式时钟,而《年会停不下来》中,会议室的背景则是一面巨大的LED时钟墙。
《黑炮事件》剧照
《黑炮事件》讲述赵工程师为了寻找棋类中丢失的“黑炮”,向酒店发了一封电报说“丢失黑炮301,寻找赵”,却被怀疑是暗号,被调离岗位。一名对工程安装不熟悉的旅游翻译接替了他的工作。故事反映了体制内“外行管内行,政治觉悟大于专业素养”的荒诞现实。随后的《错位》和《背对背面对面》也延续了这一讽刺职场官僚主义的主题,批判和揭露了当时体制内各单位出现的问题。
在黄建新之后,这种讽刺职场官僚主义的电影类型逐渐少见,职场电影转向“爱情”和“励志”主题。前者的代表是2010年的《亲爱的,鱿鱼》,讲述杜拉拉和老板王伟的爱情故事。后者的典型代表是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改编自新东方的创业故事。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职场剧也被指是“披着职场剧外衣的爱情故事”。职场内容的悬置、爱情线的霸权,让职场题材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此外,以律师、房产中介、医生等特定职业为主题的职场剧,也很少有深入探讨职场感情的优秀作品。
2017年前后,董润年观察到,戏剧领域职场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但电影领域却缺少、空白。董润年出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父母下班回家,饭桌上谈论最多的就是公司、同事。长大后,朋友也经常和他抱怨职场。“工作占据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却很少在电影作品中体现”,董润年说。
职场电影为何会出现代沟现象?从创作角度来说,一方面,大部分编剧缺乏职场经验,需要大量采访来支撑自己的原创剧本。此外,董润年也认为,职场题材虽然是一座丰富的矿山,但想要挑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却非常困难:“要讲的人和事太多,要表达的主题也太多。因为它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其实从哪个角度去切入,都是挺难的,尤其是要浓缩到电影的两个小时里,对创作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在更大的外部环境中,讽刺权威也面临审查的风险。上世纪80年代,东北相声演员杨振华、金炳昌的《假与空》系列就直接模仿某人的口音和手势,取得了很大效果,但随后被禁播多年。
《年会停不下来》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以往职场讽刺喜剧的回归,但也存在不少争议。
目前豆瓣评论中,不少观众认为结尾的“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化:中层领导的腐败、贪污最终要靠体制内更高层领导的拯救,而不是直接指出体制本身的问题。

董润年回应称,现在的结局是多重推演的结果,更符合现实。一是董事长强调“不该失业的人”应该被带回来,这些人是谁,他还有解释权。二是电影结局落在年会结束几天后,三位主角的处境比之前更好。“现在的问题好像解决了,但再过半年、一年,大家还会有圆满的结局吗?”
“在现实生活中,裁员绝对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是悲伤的、痛苦的、可怕的。但喜剧可以把这个让我们害怕的事情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打消这种恐惧,所以我希望给大家一个有力的结局。这是我做喜剧的信念。”董润年说。
另一个争议点在于影片的目标受众。预告片中大量的职场术语、明显的大公司背景,让不少观众以为这是一部面向一二线城市白领的电影。首日票房未能超越同日上映的《卧底》,似乎也说明早期预告片并未充分发挥口碑。
职场行话的高密度是否会限制观影门槛?董润年认为,《年会停不下来!》是一部结构性喜剧,所有笑料都围绕人物性格特征和身份错位展开。其实,以行话为主输出的人并不多,日常职场生活的荒诞感也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但这种结构性喜剧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其短视频推广的可能性,因为真正的笑料来自于全知视角的观众开始接受、理解每一个角色时产生的荒诞感和信息差,而这些很难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展现出来。
关注职场,就是关注年轻人的上升通道是否畅通透明,其实是一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30多年前,黄建新选择把镜头转向体制,如今董润年则将镜头投向互联网巨头。二者都是当下时代年轻人奉献青春的首选归宿。
三十年过去了,效率大增,但荒诞依旧,讽刺喜剧不可或缺。
喜剧需要走出“安全区”
纵观今年的电影市场,喜剧片表现不尽如人意,春节档电影《换妻生活》口碑下滑仅收不到4亿票房,暑期档电影《超级家庭》远不及票房预期,让观众对开心麻花的喜剧越来越没有信心。反观现实题材在市场上大放异彩,《消失的爱人》和《All or Nothing》都依靠社会话题营销,取得高票房。
董润年认为,以往国产喜剧受周星驰影响较大,多为权威解构。但在细分化趋势下,统一的目标少,能统一解构的对象也少。喜剧或许已经到了“重构”的阶段,需要找到能引起观众共情的现实问题。《年会停不下来》“吐槽职场”就是切入点。今年的《守你平安》在寒流期跑出7亿票房,也抓住了“网络谣言”这个现实问题。
导演系毕业后,董润年最先从事编剧工作,与宁浩合作过《人再囧途之泰囧》和《疯狂的外星人》。执导处女作时,他发现创作喜剧越来越难,甚至发微博称:“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允许幽默的世界。”
又过了三年,董润年觉得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家的观影习惯都被短视频改变了,只喜欢短暂的刺激。幽默在现在越来越不被允许,被冒犯的人也有机会发声、提出异议。
冒犯、讽刺,这些曾经在喜剧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逐渐消失,喜剧退回到自己的“安全区”,用违背期待的方式在想象的环境中制造“笑料”,不再发挥其对现实的反思作用。
《年会停不下来》是一部少有的关注现实问题的喜剧电影,用“小切口”讲述我们生活中常见却荒诞的事实,让每一位职场人士感同身受。但这些问题只存在于现代企业吗?
就在《年会停不下来》上映前一周,导演董润年的新剧《不受欢迎的勇气》杀青。董润年告诉河屯军,这是一部以脱口秀为题材的喜剧,故事中依然包含中和集团,会有大量对职场的讽刺,他想把《年会停不下来》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在剧中完成。
让讽刺与进攻回归,让喜剧走出安全区,《年会停不下来!》只是一个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