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买房的打算吗?”
这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我和90后朋友们饭桌上心照不宣的话题,当然,几年前,舆论可不是这样的。
2014年,网络红人马佳佳在万科演讲,提出“90后不买房”的观点,从对世界有看法到有“异议”,如此大胆、新潮、前卫的言论为网络原住民打开了另一种可能,被主流媒体誉为新青年文化的引领者。
2016年至2017年,大量租房装修内容涌现于各大社交平台,“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租的”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理想生活方式。这股新鲜血液迅速从北上广渗透到更多二线城市,渴望为空巢年轻人寻找一个浪漫的精神出口。
两三年过去了,“租房是主流”的观点似乎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大家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日常生活装饰得更加精致、个性化,但更多人将其视为一个过渡期。
“不买房惊魂论”随着90后真正步入社会,经历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考验而被唤醒甚至加速,成为年轻人急于解决的首要焦虑问题。
调查显示,70后平均工作6.39年后买房,80后为5.3年后,90后最快,为3.43年。
买房的背后,是一代人的矛盾积累、幻灭与重构。
大部分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就有机会买房,而这个阶段的90后则面临着人生中诸多选择重叠的困境,工作、爱情、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高压时代下被迫纠缠在一起。
买房或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确实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
根据2018年中国房地产协会、拉什金融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8美好居住生活白皮书》显示,中国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为27岁,也就是1991年出生的人,购房者年龄呈下降趋势。
就我个人而言,这两年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觉得买房租房都行,是两种不同的体验。“结婚买房”这样的选择,在我的计划清单里并不占优先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体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也在慢慢理解另一种看似平凡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生存的逻辑是统一的。
马斯洛金字塔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无论哪一代人,人们都需要先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才能追求人生价值。
租房和买房是获得尊严的两条路,很难说哪一条更容易。
我开始逐渐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价值观“安居乐业”如此重要。不谈理想化的个人追求,纵观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买房(还房贷)至少解决了某一阶段的人生目标。
无论目标是什么,人都不会感到空虚。
说实话,除非你内心真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否则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是会从世俗关系和物质中寻求安全感。这没有什么可耻的。
买房究竟是像在墙上钻个洞偷光,还是彻底用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把生活围起来,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当然,无论你当下选择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都要提醒大家,在买房这件事上,不要太急于追求幸福的愿景,保持清醒,才能走得长久。
人声虽然尖锐,但不会盲从。
买房是人际关系的重组
受访人:蓝天北京
蓝田第一套房子是2016年买的。
面积30多平米,70年产权,类似小户型单身公寓,总价92万元。
那时正是北京房价飞涨的高峰期。
今年4月,蓝天丈夫的同事以40万元的价格买了一套一模一样的房子。两个月后,他们又以两倍的价格买下了这套小房子。半年后,这套房子涨到了120万元。采访中,我请蓝天分享了她与当代年轻人的人生经验。她说:“一定要关注房地产政策,有时早一年买房,就等于省下了十年的辛苦。”
不要等到您认为自己能够负担得起时才考虑它。
蓝天长期关注北京房价,是一个乐观踏实、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女孩,用开放的心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关于她的一个故事让我很感动:
“2014年,我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当时认识了一位知乎网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北京的夜晚那么热闹,灯火通明,可我却没有一盏灯亮着。他说,这样想是不对的,你应该想想,这些灯会照亮你前进的路。”
“北京漂移就是这样,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一群和你有同样目标的人,然后互相鼓励一起前行,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你似乎就感觉没那么孤独了。”
2017年3月,蓝天卖掉了原来的小房子,用部分积蓄购买了一套三居室。
那套房子距离昌平区和朝阳区交界不远,距离男友公司半小时车程,当时的房价是4.6万/平米,扣除房价和各种税费后最终成交价在360万左右,首付60%,每月还款几千元,基本公积金就能覆盖。(如果想了解更多蓝天在北京买房的实用技巧,可以关注她的豆瓣@清新蓝天,以及公众号“清新蓝天”)
“生活压力也不大,仔细想想,跟每个月租房差不多。”
去年暑假,我和几个好朋友到蓝天家玩,吃完午饭,我们躺在沙发上聊天,齐天说:“我也想在北京有一套这样的房子。”
大家默契地相视一笑。
这或许是大多数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都想过的生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你不用担心房租随时涨,不用担心跟房东、中介打交道的琐碎麻烦,更没人敢随便把你赶出去。如果要说买房的基本意义,大概就是它能让你活得更“坚韧”一点。
在拥有自己的房子之前,蓝天在租房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棘手的情况,因为养猫的问题,还有厕所的问题。有过合租经历的人都知道,早上争抢厕所比参加高考还要紧张。这种尴尬的时刻在所难免。
“虽然人们常说心态很重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在心态与外在环境还是密不可分的。”
在北京这个快节奏的城市,过慢节奏的生活是需要资本的。
买了第二套房子后,蓝天从之前就职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再也不用担心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去,开始真正过上自己理想的自由职业生活。
两个人,两只猫,欢乐,平静,美丽。
在谈及买房与换房这两个过程时,被问到“有没有领悟到什么新的道理”这个话题时,蓝天提到了中国社会关系中谁都无法避开的一个点,“周转”/“借钱”。
“年轻人买房需要太多支持。”
90后大多无力独自买房,网易房产调查显示,70%年轻人首付要靠父母,买房时需要父母帮忙的70后仅有28%,而80后和90后则分别上升到45%和61%。
买房其实就是一个整理过去人际关系的过程。
买房不仅仅是买房子那么简单,它还代表着一系列微妙的关系变化。它是你过去积累的所有社会资源、亲情、朋友关系以及结合人情和利益所引发的各种反应的交汇。这些都是你在买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情况。
蓝天在搬第二套房子时,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半年内就还清了本息。
一些与你关系特别好的人可能会忽略你的帮助请求;
一些你以为冷漠如水的普通朋友,竟然伸出了援助之手;

蓝天说的那部分,可以说是非常“中国式的恋爱”,不过买房的故事还是有更多温馨的地方,以前租房的时候,爸妈过来也没地方住,现在偶尔能抽空过来陪她,想想就觉得很幸福。
另外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就是蓝天生下一个宝宝。
宝宝将拥有自己独立的儿童卧室。
在北上广工作,在家乡买房:是出路也是投资
受访者:李振超 青岛
相比于蓝天这样的90后在北京买房,还有另外一批90后选择回家乡买房。
NUMBEO做出的2018年全球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指房价与城镇居民年收入的比率,一般来说,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范围,若考虑房贷等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比重在30%以内为合理范围。)
截至2018年,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四地房价均超过40%,接近伦敦/新加坡的两倍,位列全球前4。
90后大多表示,自己能接受的平均房价在1万至3万元之间,因此选择在哪里买房也是大家非常重视的问题。
是应该在教育、医疗资源更有优势的北上广买,还是在生活氛围相对宽松、生活设施也不错的二线城市买?
出生在青岛、在北京工作的李振超选择了第二种选择。
他在黄岛区“金沙滩1号”小区买了一套房子,从找房到买房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17年4月他开始找房,5月初就做出了最终决定。
谈及买房的动机时,李振超给出了以下三点原因:
1、我的家乡是青岛,我很喜欢这座城市,以后想住在青岛,所以迟早要买房。
2、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2015年年底之前,青岛房价几乎没有连续8年快速增长,2016年春节后房价翻倍,2016年到2017年继续翻倍,如果继续涨,我肯定买不起。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稀缺才是宝贵的,所以我选择把房子建在海边,因为海岸线资源稀缺。
3、给自己定一个人生底线。每月房贷还款额不是我的目标,只是在实现目标前给自己定的底线。第一阶段目标是在25岁前拿到第一个100万现金流。
李振超是独立自主的90后典型代表,从毕业到现在,他从来没有向家里要过钱,目前在北京自主创业,经济独立,喜欢研究投资理财,对于他来说,这套房子既是必需品,也是投资。
“两年前,我以每平方米1.8万元的价格买下这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3万元左右了。”——采访半年后的今天,我查了一下该楼盘在当地的最新房价,是3.5万元。
每个月7000元的房贷给李振超带来很大压力,但同时也给了他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房子就像一个助推器,让他没有时间懈怠。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买房确实可以消除一些不安全感。
并在此基础上,人们被动地向前迈进。
由于房子临海,近年来,青岛的旅游和服务业生态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愿意投入的新兴产业。李振超计划把这所房子改造成民宿,作为自己的副业。
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买房的一大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看,收入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收入,也就是已有资产带来的权益,还有就是不需要额外工作就能赚到的钱,比如租金收入、股权分红、书籍版税等。这就是传说中的“睡后收入”,就是睡着之后还能有收入——那些每天醒来看到房价上涨或者租金收上来的人就是典型。
第二种是劳动收入,是通过劳动换取的固定报酬,比如工资,但是一旦停止工作就没有收入了。
“关键不是房子,而是你拥有它之后想做什么”
相比于很多年轻人在家乡购买的闲置房屋,如果将其出租或者作为民宿使用,通过相对低成本的运营,这笔额外的收入却可以持续成为我们的“生活支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上尝试另一种可能性。
当然,李振超在采访中提到了购房者的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心态好、抗压能力强”,以及保持稳定现金流的能力。毕竟高房价、房贷意味着买房的人必须具备对自身生活稳定掌控力和心理素质的双重保障。
买房真的会降低生活质量吗?
受访者:吴小石,杭州
吴小石在杭州买了一套房子,距离市中心大约半小时车程。
与很多年轻人一样,促使小诗下定决心买房的原因是“租房后遗症”。
“我住过四栋出租屋,经历过从一栋没有电梯的七楼搬到另一栋没有电梯的七楼的无奈;遇到过房东以为我不在家,直接拿着钥匙进屋给新租客看;也经历过出租屋里的老空调坏了,在炎热夏天睡在客厅地板上的无助……”这些都是小石真实的经历。
无论你如何整理你的房子,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某个时候这些问题会粉碎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很多在大城市长期生活的90后,都遭遇过“房租莫名上涨”、“房东突然出手挑剔”、“房屋设施安全”等问题,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完全避免租房过程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在有了买房想法后的几年里,小石不断关注杭州当地的房价和政府政策。
小石于2018年6月购买了这套房子,由于杭州楼市实行限价,新房比二手房便宜。
“我买的房子是政府限价2万多元一平米买的,当时周边的二手房都3万了,也就是说一下子就赚了几十万,想想也挺划算的。而且按照杭州的发展趋势,房价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在杭州买新房要抽签,中签概率只有5%左右,当时的情况基本是几万人抽签,抽两三百套房子。
摇号的过程繁琐又费力,很多楼盘要先到指定银行排队冻结资产,再到售楼处排队递交材料,热门楼盘还可能要求去某某银行的某某支行,上千人挤进银行办事的场景犹如电影情节。好在小诗攒够首付后,赶紧到各个楼盘排队摇号,等到第六个楼盘时,她就中奖了。
当时正在西北旅游的小诗,在选房的前一天立即改签机票返回杭州。
就像赶去见失散多年的爱人一样急切。
“我每个月要还1万多元房贷,30年都还,签贷款合同的时候,我的手都在抖,感觉像是签了30年的契约。压力确实不小,但我比较乐观,只要努力,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小石是一位作家,职业写手,也是一位旅行体验师。
买房后,她写了一篇《写作生涯第十年,我用版税在杭州买了房子》的文章,详细记录了她的买房故事。在寸土必争的杭州,一个小城市的女孩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无论怎么听,这都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
但我更喜欢把短诗的故事概括为一个简单、坚定、不那么梦幻、不那么血腥的引用。
很多年轻人把“买房”这件事看得太重,仿佛房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越是这样想,越容易省钱,越容易觉得反正也买不起房,不如现在就好好享受一番。
但你会发现,我们身边那些买了房的普通人,并没有绝对的物质优势,他们也有同样的困难,只不过生活没有那么夸张而已。
只要有计划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买房并非完全不可能。
采访中,小石想和年轻的朋友们分享三句话,这三句话她常说,不仅适用于买房,也适用于很多其他时候:
1.坚持你的爱好,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2.当你成年之后,你的父母没有义务为你的梦想买单。
3、如果你的目标是月球,那也请把太阳设为你的目标,这样你就不会死在一颗星星上。
为了攒首付,小诗曾经逼着自己写一些不喜欢的东西,现在有了房子,她终于可以对那些不想写的东西说不。
“我仍然喜欢钱,但是钱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快乐更重要。”
买房之后,小诗的变化更多体现在精神上,虽然买的是还没交付的预售房,但有了自己的名下房子之后,她变得更加自信,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的本地人,而不是一个过客。
在访谈中,我向受访者们提出了一个很多年轻人关心的问题:买房真的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吗?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会产生影响,但不会减少影响。
其实对于所有想买房的人来说,从计划买房的那一刻起,就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开支,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省下来的,哪些是长期投资,哪些是可控的一次性消费,等等。
小诗攒首付的时候,从来没买过什么名牌包,电脑用了五年多了,偶尔出点小问题,她也只能凑合着用。
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买房,就是担心这笔“沉重的经济成本”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质量,除了全额购买房屋外,大多数人还要面对每月一笔不小的房贷。
“以前有闲钱去旅游、逛街、买房,但这样会不会让我觉得生活太失望……”网友们经常在社交网络上表达类似的困惑。表面上看,逻辑上并无漏洞,但在更多年轻人的现实生活中,会发现餐饮、旅游、社交、兴趣爱好等生活模块的支出成本其实是可以相对调整的。(除了靠某一领域谋生的人,你总不能要求一个美食博主省吃俭用吧?)
相对而言,现实生活场景的变化可能是这样的:
以前我每周都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但买了房后,我可以在卧室安装投影仪,倒上一杯红酒,晚上尽情放松;
以前我们会和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或者去郊区烧烤,买了房之后,有了“周末来我家吃饭”这样温馨的选择;
以往人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吃喝玩乐等刺激性消费上,而买房后可能会更加注重家居实用品、智能家电、生活用品的品质,消除“这个东西以后拿不走”、“租的房子不值得投入太多硬成本”的困惑;
从本质上来说,买房实际上并不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
我们也要学会改变“房奴心态”,买房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买房而买房。如果你觉得租房能让你一辈子幸福无忧,那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选择。
买不买房,取决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受访者:连云港小琪
其实,买不买房,跟市场趋势、舆论无关,而是跟你自己有关,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才是关键。
就拿“安全感”来说吧。
有些人认为买房能带来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情况、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对一件事的看法自然也不同。
小琪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要一个家。”房子虽然不等于家,但确实是“家的一部分”。
2016年,小齐在江苏连云港买了一套房子,准备结婚。她和丈夫(当时的男朋友)感情不错,在买房问题上没有分歧,不到一周就定下了现在的房子。
在这个过程中,两边的父母也陪同他们看房子,给了他们很多建议。
我买房子的时候价格不到7000,现在应该在12000左右,买了3个月就涨价了。(现在应该涨了不少。)
每个月5000的房贷,说多也多,说少也少。
这对两个人来说有多大的压力啊。
因为房子在老家,平时没人住,所以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去住。“但那种感觉很神奇,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角是属于自己的,心里莫名的踏实。”
小琪现在在北京一家广告传媒公司上班,她属于那种焦虑感不是太强,或者说焦虑感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的人,她会把事情想得比较清楚。
“如果你觉得必须拥有一套房子才能有安全感,那就赶紧买一套吧,买了之后你会发现大部分焦虑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当然,自由和安全是不能同时拥有的。
选择买房意味着要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和一些选择。你不能轻易辞去工作,也不能让自己长期处于收入不稳定的状态。冬季出行,你可能还要担心家里的水管、暖气、防盗等安全因素。
不买房的生活也是有风险的,身体需要安慰,心灵需要按摩。
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很开心,可以心平气静地谈“房子”
说了这么多,希望没有给大家造成买房的焦虑。
很高兴看到,近年来,在“要不要买房”“结婚一定要有房”“男生该不该买房”“女生迟早要结婚,买什么样的房子好”等各类问题上,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心平气静地谈论这些事情,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接受彼此不同于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据《2019女性购房报告》显示,2018年女性购房者整体占比达到7年来最高水平46.7%,与男性购房者占比十分接近。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独立自主,建立自己的追求体系,不再单纯地把爱情、婚姻、家庭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
良好的环境能让人活出本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还是很想拥有一套房子的。
对我来说,房子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冻结”时间和空间的东西。买房子,买的不只是面积,而是买下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买下创造各种故事的可能性。
它正在重新设计我们与时间和我们自身的关系。
你可能在里面结婚生子,和心爱的人拥抱亲吻,也可能独自一人在其中度过余生,偶尔招待亲朋好友,日常读书写作,这是一个接纳你的合法、安全、自然的世界。
当然,也有人把“天地”放在心里。
高晓松曾讲过一个“不买房子,买梦想”的故事。他从小就住在清华大学,一栋两层小楼里,面积不大,但很安静,房子从他出生就有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就住在他家门前的院子里。
2007年后他们搬走了,房子被学校收回,高晓松继续在洛杉矶过着自由的生活。
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环游世界。他的妹妹也骑着摩托车穿越非洲。她的摩托车坏了之后,干脆在当地住了两个多月,就等着修好的零件寄过来。他们的人生在走“诗与远方”,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场持续互动的行为艺术。
高晓松和妹妹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被所谓的财富所困,他们坚定地坚守着这套价值观,所以他们走遍世界,从来没有买过房子,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你会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里尔克所言:现在没有房子的人,就不需要建造房子;现在孤独的人,永远孤独。而极致的孤独,往往是别人从未感受到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