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诡才之道》在创意层面是很优秀的。
鬼类一直都很神秘诡异,在这部电影里,它们变成了和你我一样悲催的社畜。我们常人在 kpi 等重压之下,时刻都害怕被淘汰。而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鬼类似乎法力无限,但它们背负的 kpi 更为致命。如果它们被它们的组织认为毫无用处,那么等待它们的就是魂飞魄散。
更可悲的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没有超能力。令人害怕,只是他们的谋生方式。并且他们的吓人手段,完全是源于他们像我们一样的勤奋练习。为了不被淘汰,他们也得用尽心思去勾心斗角。普通人惊吓阈值的快速提升,使得每一代杰出的鬼也不能停滞不前。渴望出人头地的新新鬼类,凭借着与时俱进的触觉,把他们的吓人手法和互联网等手段相结合,从而迅速地将上一代的吓人明星给取代了。不管之前占据着多高的位置,拥有着多高的人气,在鬼界激烈的内卷氛围当中,他们的名望和价值都会瞬间消失。
这种对神秘鬼界进行完全市井化的解构,一方面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带有破坏性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用以审视我们的生存处境。当以这样一种陌生的角度去打量我们的这个世界时,一切都显得既可笑又令人辛酸。
影片中那些吓人的鬼类社畜,面对废寝忘食的人类社畜时会使出各种办法。人类社畜因为过分专心,根本注意不到那些吓人的伎俩。此时,影片的讽刺意味达到了顶峰。而人类社畜最终被吓到身心崩溃,可仍然不忘向上司解释,这一戏份显示出一个社畜那种卑微到了尘埃里的状态。
影片中的鬼类为精进吓人手段,在专业表演教练指导下反弓着背在地面迅速爬行。曾经在我们意念中最恐怖的东西,如今被矮化了,变成了一种枯燥且可笑的日常。这种价值层面的日常化处理,以及动作上的漫画化处理,使得这一幕既怪异可笑,又带有某种凄凉。
于是这一切都成为了一个职场寓言,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因为吓人完全是一种表演,所以这些鬼类就变成了另一个演艺圈,整个电影也就成了演艺圈的高保真模仿秀。无论是鬼类的选秀、明星之间的对谈节目、颁奖典礼,还是鬼类两大巨星对撞的真鬼秀,都和人类的情况一模一样。这里面存在的各种明争暗斗,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这里面存在的指桑骂槐,这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这里面存在的互相使绊,同样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这些都活灵活现且尖利地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讽刺。
影片在对这些事物进行处理时,展现出一种意气风发的状态。各类类型片元素被巧妙化用,嘲弄与自嘲随处可见,使得影片具备一种古灵精怪且犀利的特质。
二
如果说,鬼界职场的各种状态展现了影片主创对东亚内卷文化的外在观察。那么,影片中的主角“同学”,是影片尝试从东亚文化内部去观测这种内卷文化的一种举动。

“同学”这一未具名的称呼,十分精准地描绘出东亚文化的一个特性。我们更注重身份,而非个体。注重身份意味着强调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里的位置,你的价值由这个世界所决定。而强调个体,则是在表明你的价值的阐释权更多地归属于你自己,你是你人生价值的定义者。东亚文化向来有着重视集体、轻视个体的倾向。
这个角色没有名字,仅有身份。这表明她的个性已被完全抹去。她全盘接受了这个没有自我的名字,这说明她早已习惯了这种矮化。
在片中,这种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有明显关联。父亲自小就把出人头地的思想灌输给她,所以在她的价值观中只有输赢这一衡量标准,自我完成和释放从未在她的脑海中出现。然而,影片中的父亲并非是反派,反而显得很有温情且善解人意。影片中最大的一个道具是父亲伪造的假奖状,他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着实费了不少心思。这种慈爱形成了另一重压力。外界存在优胜劣汰的残酷,内在则有达不到家人期望的内疚,这两者从里外两个方向同时夹击,使得女主角崩溃,她完全退缩到了脆弱的自我之中。
这段父女戏的加入,使得影片不再仅仅是对社会乱象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讽刺。影片还带有一种诚恳,这种诚恳试图从根子处去解析那种怪异且悲剧性的文化。
它显然想要为那些真正平凡的人去发声,这是被忽略的属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他们依照这个社会的要求认真努力,但因天赋的缺失,他们总是无法进入前列,他们一直未曾被看见,他们的付出和心血也就一直无人留意。
在影片里,这种平庸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怆。他们即便死去,也死得毫无特色:要么是被书柜压死,要么是在进行舞蹈动作时因失误而颈椎摔断致死,在这些情形中都有一种毫无意义的荒诞。
影片对这种命运怀有同情,所以希望为这些人找到一种自处的方式,一种无需在内卷文化中突出重围的自洽状态,一种与失败及平庸达成和解的态度。这意味着这部电影在骨子里有着一种极为强烈的反成功学的冲动。
三
这部影片的问题在于,《诡才之道》并非真正坚决地站在反成功学那一方,它好似成功学与某种反成功学相互混合而成的产物。
它在某种程度上与周星驰的电影有相似之处。例如在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破坏之王》等电影中,这些电影都在讲述废柴的故事,也都在讲述所有的坚持和努力。虽然这些故事看起来很可笑,但最后往往会有回报。
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雄狮少年》。它们都在讲述,即便没有现实的回报,我们依然要去奋斗。那种与现实处境无关的胜利,足以让我们获得生活的勇气。《诡才之道》中女主角最后的拼死一搏,显然已经超出了一种功利目的。更多的是她对一直蜷曲的生命状态的极度厌恶,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一种自毁般的释放。
这种激情,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百元之恋》。她们仿佛突然从那如同死水般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进而感受到了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召唤。她们与生命下坠的惯性进行对抗,这激发了她们长久以来沉睡在内心的内在活力。

刚才讲的三部电影,都在阐述奋斗的意义,不管这奋斗是否产生了真实的现实意义。这部电影显然没有思考清楚奋斗对于主人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一方面希望这种奋斗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又想说即便这种奋斗没有用,但它对我们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奋斗的意义就在于奋斗自身。最后它还表达了不奋斗也无妨的观点。影片主人公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她对着家中的小孩说道:“你无需成为特别的孩子。”这便是她历经这一切之后所体悟到的:原来接纳自我的平庸是有可能的。
不得不说,这几种价值观难以同时兼顾,甚至会相互抵消。尤其在影片最后,主人公的实际结局表明安于平庸是不可能的。如果她真的选择了平庸,就会丧失生命,也就没有了说这句话的机会。而影片显然是把这句话当作真诚的话来讲的,这也是影片所认为的价值观的关键之处,但这种处理方式却让她的话显得虚伪且经不起推敲。
这种贪多求全,想要表达出奋斗的多个层次,那种摇摆不定,既想要励志又想要反励志,使得影片缺乏一个真正的表达核心。
影片或许意识到了主人公内在能量不足的问题,于是给她设置了诸多情感关系,意在让这种情感动力更加稳固。然而,这种处理使得整个人物的情感线索变得更加繁杂且混沌。
设置死亡的威胁,这使得主人公必须为她的生命而战。然而,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厌世者,所以对于她来说,从那个鬼世界消失并没有真正的恐惧。
她为友情而战。然而,友情对她而言并非稀缺之物,始终存在的死党足以证明她在情感方面并不匮乏。因此,友情无法成为真正赋予她人生意义的最关键要素。
她是为了亲情而战。然而,她对父亲的情感颇为复杂,她心怀愧疚,同时又有着本能的抗拒,甚至还有隐晦的恨意。从开始到结束,我们都无法感受到她有不想离开父母的执念。
最终,《诡才之道》女主角在奋斗。她的奋斗是个成份复杂的大杂烩。她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为友情而战,为亲情而战。她也为自己一直被压抑的自尊和灵魂而战,为现实的成功而战,为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战。
当然不是说影片的内核不能复杂。一个好的电影,其内在往往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是一种清晰的复杂,是一种质感丰富的单纯。然而,这部电影的混杂情况并非如此,它是影片主创无力厘清其中的轻重缓急而呈现出的混浊,是无法分辨这些情感的主次而强行使用加法后形成的杂乱。这种处理使得每一种情感的建构空间都变得更为狭窄,所以每一种情感都显得比较泛泛,最终呈现出一种看似面面俱到但实则廉价的状态。
整部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一方面是创意层面别具一格且充满趣味,另一方面是社会讽刺辛辣且恰到好处,还有情感动力方面则显得散漫且轻佻。
这是有点可惜的,这不是编剧技术和导演手法能弥补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价值观建构。要达到这点,一方面需要对主题有清晰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克服因不自信而做无谓加法的惯性,还要有相信简单和透彻是一部电影最高品质的坚定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