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48553801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职场攻略

你是内耗之人吗?内耗不同于抑郁的表现及缘由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4-02 作者:当涂招聘 浏览量:

请问,你是一个内耗的人吗?

早上与领导打招呼,然而领导并未理睬你。接着,你一整天都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反复回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错,心中不禁担忧会不会下午人事就通知你收拾东西,明天就不用来上班了。

办公室政治的情况较为严重,同事和领导会接连给你使绊子。你处于辞职与担心找不到工作的两难之中,不断地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挣扎。你每天都喊着要辞职,但每个月却都能做到全勤。

约同事一起吃晚饭,然而她却拒绝了,她的反应也不像以往那样热情。接着你从微信翻到钉钉,一条一条地去寻找到底是哪句话得罪了她,找着找着就泪流满面了。

内耗的人如同导演。有时候,他们会自己导演并演出一场没有尽头的苦情剧。令人恐惧的是,即便把自己累得不行,也不会有一个观众。

好在,内耗与抑郁症存在差异。抑郁症属于疾病范畴,必须经由医生进行诊断,接受正规的治疗。然而,内耗通常只是未能正确认知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对于抑郁症,需要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而对于内耗,往往仅仅需要一句恰当的点拨。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的直播间邀请到了一位“反内耗达人”,她是林桂枝老师。林桂枝老师是知名的广告创意人,也是奥美公司的前首席文案。在很多年前,她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奥美高管工作,转而选择了自由职业,成为了一名独立的广告人。最近,她出版了一本新书《不慌不忙》,这本书讲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林桂枝老师的直播分享以及她的新书,让我体会到了不内耗的人的生活状态。我还尝试将自己的收获总结为 3 个心法,并且把它们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这个在职场中反复内耗的人有所启发。

领导蠢不蠢,与我无关

如果评选十大离职理由,“领导太蠢了”,一定名列前茅。

你的领导可能没有业务能力,却热衷于对外行指导内行。可能已经脱离一线很多年了,做事全凭借想象。可能一心只想着争权夺利,喜欢上演“一个人的甄嬛传”。要是想做点事情,做成了,领导就来摘取成果;没做成,领导就推卸责任;什么都不做也不行,领导会逼迫你选择立场。

不辞职,一天也干不下去。辞职,万一换个领导还是一个样子呢?

内耗,一直存在着内耗。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挣到钱;没有学到本事;也没有攒到经验。

为什么会这样?

林桂枝老师表示,这种情况的本质在于没有想清楚,即究竟是为谁在工作。

领导是否为老板的亲戚,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领导在甄嬛传那样的情境里能存活几集,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领导的智商到底是多少,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你的职业生涯。并且你的职业生涯,其目的是为了你的人生。

你无法改变领导,也无需改变领导。你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份工作中,我是否还有可学习的内容?我是否还有能够做得更好的方面?我是否还有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地方?

你把目光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会发现,很快很快,你能强大到足以离开这个地方。

你的蠢领导,为何要考虑他呢?给你传授一句“精神胜利法”:你不是领导的老师呀,为何要想着让他变好呢?

林桂枝老师表示,鉴于此。她认为“领导太蠢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她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前程。倘若自己无法管理好自己,那么就不会有人能够帮助自己。

她思考的立足点始终是“我在这个行业的表现如何?”,而非“领导对我的看法如何?”。原因在于,应该立足在一个行业之中,而不是立足于一个领导之下。

你是自己唯一的领导,这表明你要提携自己,要关怀自己,要督促自己,要勉励自己,并且要对自己全权负责。

工作不顺利时,就给自己讲个笑话。遇到难题了,就给自己找本好书来培训自己。提案通过后,就和自己喝杯小酒来庆祝。总之,你期望一个好领导对你做的那些事,你就对自己做同样的事。

你并非是任何人的上司,你仅仅是你自己的上司;你不会充当任何人的下级,你只是你自己的下级。

做“想做的事”,需要“资格证”

职场解决问题能力50字_职场解决问题的流程_怎样解决职场问题

除了领导这个因素外,再挑选一个离职理由,那就是“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这个理由也必定会被选中。

工作千篇一律,一眼就能望到尽头,就如同每天在流水线上拧着螺丝钉一样。当抬头一看时,会发现公司的满墙标语都写着“人的异化”这四个字。

能赚钱的工作不喜欢干,喜欢干的工作不赚钱。

喜欢做些什么呢?文艺青年都喜爱开设咖啡馆,喜爱开设花店,喜爱开设书店。在那弥漫着咖啡香气的店铺里,插上一朵花,阅读一本书,凝视着人来人往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啊。

开咖啡馆的话,十家里面有九家会赔钱。而开书店呢,十家里面有十一家会赔钱。

内耗,那是无尽的内耗。每天上班的目的仅仅是等待下班的时刻到来。打开电脑,其作用也只是为了勉强混到那点基本薪资。

为什么会这样?

林桂枝老师表示,很多人在工作中感到苦恼,其根源在于没有清晰地考虑:“必要做”和“想要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要去做,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持续进行练习,这样最终能够掌握它,能够驾驭它,也能够将它变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不会轻松,它需要克制“躺平”的欲望,需要承受打击,需要被别人否定,需要遭受批评。

必要去做的事情,大多比较刻板且无趣,也不是很合理,并且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除外,其他情况下,“必要做”的都不会是“想要做”的。

这并非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真实存在。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客观规律。我们唯有去认识它,并且接受它。

林桂枝老师说:

“必要做”置于前,“想要做”置于后;“必要做”是原因,“想要做”是结果。不论你是期望实现自身的梦想,还是盼望对方接纳你的方案,只要你期盼去做“想要做”的事情,都务必牢记:首先要做好你“必要做”的事情。

换句话说:要去做“想做的事”,是需要具备“资格证”的。而这张“资格证”指的就是你已经把“必要做”的事做好了。

林桂枝老师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经历,她表示当年对年复一年的坐班感到厌倦,于是决定辞职,去当一名独立广告人。

这看上去既潇洒又令人羡慕。然而,其背后不为人所见的是,早年曾有无数个深夜,被领导和客户“折磨”到凌晨,正是在这些深夜中,打磨出了一身过硬的广告技能。

技能就是这张“资格证”,凭借这张资格证,才能够去做她“想做的事”。

如果你期望拥有“想要做”的那种自由,那么就要承受“必要做”所带来的束缚。自由并非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赏赐,而是要通过自己去争取。

加班晚,可能是因为上班晚

再来一个离职理由?估计该轮到加班了。

996 和 007 这样的新词不断涌现。然而,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内耗的,或许并非事情难以完成,而是“表演式加班”这种现象。在上班时间,人们会觉得反正晚上要加班,于是就开始聊天或者刷视频。等到下午 6 点下班时间一到,便立刻开始投入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扭头一看,发现满屋子的同事都没有离开。他们都在“表演”给老板看,仿佛是在向老板展示自己在刻苦工作。大家都在争着抢着比谁走得更晚,似乎走得越晚,就越能体现出自己工作的拼命程度。

老板你看,绩效方面不太好。然而,即便没有功劳,我也付出了苦劳呀;就算没有苦劳,我也承受了疲劳呢。

职场解决问题能力50字_怎样解决职场问题_职场解决问题的流程

熬到了凌晨,随后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后,满脑子都被工作占据着,脑海中还在想着第二天得继续过这样的生活。

内耗,无尽的内耗。

有些公司早上 10 点半才陆陆续续有人来。11 点多的时候人才来齐。之后大家刷刷微博、聊聊天。午饭后才开始投入工作。接着一直加班到深夜。第二天又接着这样循环。

如果你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每个人都会说:“因为加班到很晚,所以上班就晚了呀,哎。” ;每个人都会心力交瘁地表示:“是因为加班晚,所以上班才晚的呢,哎。” ;每个人都会无奈地讲:“由于加班晚了,所以上班也就晚了,哎。”

小马宋老师曾表示,在他的认知中,真实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加班晚所以上班晚,而是因为上班很晚所以才加班很晚。

林桂枝老师说,她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休息的时候就安心休息。

工作时要专注于工作,在工作期间就要全力去完成工作的任务,因为这不仅是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给自己设定的任务,这体现了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休息时休息,指说要休息时,就要休息,这是爱护自己的身体。

周末时,客户打来一个电话,有非常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没问题,马上开始行动,去解决客户的问题。这体现了对客户的负责。

处理完这件事后,它就从脑中消失了。该看书的人继续看书,该运动的人继续运动。这体现了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林桂枝老师称,之前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她与制片进行合作,目睹了诸多“错位工作”的情形:

准备甲片时一直联系乙片的事;监督乙片拍摄时又忙着安排丙片流程;处理丙片时又去网购,总是在处理无关紧要的琐事。最终甲客户给乙客户付了款,乙客户给丙客户结了账,丙客户白白付了制片的监督费。这些制片相互错位,对当下的事始终做不好。

有一种情况是,上班时一直惦记着下班的事宜,而在休息时间又总是挂念着上班的事。将上班和休息的时间混为一谈,最终导致工作没有做好,休息也未能得到良好的享受。

或者将下午的班当作早上的班,用晚上来填补第二天上午的班。在该上班的时间里在睡觉,而在该睡觉的时候却去上班。林桂枝老师说道:

这样的人如果掌管一些事务,他的下属总是处于茫然的状态,一直在等候领导睡醒后去上班,大家只得不停地加班。这种情形被称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工作时工作,休息时休息,这看上去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话。

但只有做到的人才知道,这种感觉有多么爽。

最后的话

听完林桂枝老师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

不内耗的人,其实践行的都是极为简单的道理。

真正的高手,不是了解特别繁复的道理,而是能够把简单的道理真实地做到极致。

我们时常去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方法,然而却不愿意去尝试那些简单的道理。这其实是因为,那些花哨的方法能够让自己给人一种“看上去很努力”的感觉,但是要真正把简单的道理付诸实践却非常困难。

对于不内耗的人来说,从道理到做到,实际上就像一层很薄的窗户纸。

感谢林桂枝老师进行分享。祝你能够摆脱职场内耗,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参考资料:4A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一),小马宋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安徽叁肆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7011935号-3

地址:安徽省当涂县经济开发区 EMAIL:859242200@qq.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