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春节档很喧嚣。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以“减肥奇观”为噱头,且极具争议性。它最终用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精神觉醒之旅,击中了现代社会中无数迷茫者的内心。至今豆瓣评分仍为 7.5,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分数。
这部作品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复制励志类型片的叙事公式上。而是凭借贾玲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及本土化改编,构建出了一个既温暖又残酷的现代寓言。在肉身与精神处于双重困境的情况下,一个人怎样通过“赢一次”的执念,实现对自我的重新定义。
从“被凝视”到“自我凝视”的觉醒
《热辣滚烫》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方面的冲击,毫无疑问就是贾玲为了角色而减掉 100 斤体重所实现的肉身的蜕变。
但如果只把这当作“减肥励志片”,那就是对影片内核的错误解读。导演借助乐莹(贾玲饰)的身体变化,实际上是在探讨现代社会里的个体怎样从处于“被凝视”状态的客体,转变为进行“自我凝视”的主体。
乐莹最初的形象是肥胖、邋遢且与社会脱节的,这是外界加给她的标签。她的家人对她进行嘲讽,比如妹妹乐丹用“出轨是魅力”这种荒诞的逻辑来贬低她。她的闺蜜也背叛了她,像莉莉抢走她的男友还让她当伴娘。在职场上,豆豆对她进行 PUA 式的欺骗。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牢笼,将她困在了“失败者”的身份中。
这些外部压力让她通过暴食和封闭来应对,她的身体就像是她躲避现实的“盔甲”。可是,当她在拳击教练昊坤(雷佳音饰)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拳击后,肉身的意义开始有了变化:从原本被动的“累赘”转变成了主动的“武器”。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极具象征意义,那就是乐莹在拳击赛场长廊的镜前凝视。过去的“胖乐莹”和现在的“瘦乐莹”隔着镜子相互对望。这一镜头与拉康的镜像理论相呼应,当婴儿首次从镜中辨认出自我时,主体的认知就开始萌芽了。乐莹的镜像对视,恰恰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隐喻。
她不再依据他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她通过对肉身进行重塑,实现了从“他者凝视”到“自我确认”的转变。
这种蜕变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比如像传统叙事里的“为爱减肥”那样。它是纯粹为了“赢一次”而进行的自我实现,这样就跳出了“身体政治”的束缚。

在“失序世界”中寻找生存的锚点
影片具有深层张力,在于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乐莹所处的环境属于典型的“失序世界”。其一,亲情虚伪,就像母亲端不平的“水”;其二,友情功利,比如莉莉的背叛;其三,爱情虚无,像昊坤的伪梦想;其四,职场也充满算计,如同豆豆的利用。这些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恶人”,而是被异化的社会规则所裹挟的普通人。他们自私且冷漠,这折射出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荒漠化现象。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生存法则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既脆弱又功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拳击成为了乐莹对抗虚无的一种“精神锚点”。拳击场的规则既简单又残酷,输赢的界限十分分明,疼痛也是真实的。这与她之前那种混沌的生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当她被妹妹骑在身上狠狠地暴揍,却依然选择不还手,这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体现;而当她在拳击赛中即便被击倒,却仍然坚持站起,这便是对命运的一种反抗宣言。导演借助拳击这一形式,把个体的精神挣扎转化为具体的对抗。每一次出拳,意味着对过往压抑的宣泄;每一次倒地,代表着对生命韧性的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陷入“逆袭成功”这种俗套。乐莹最终在比赛中失利了,然而她却赢得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她曾说:“我已经获得过一次。”这里所说的“获得”,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取胜,而是个体在精神领域实现了从“依赖他人”到“独自存在”的重大转变。
温暖现实主义与喜剧糖衣下的苦涩内核
贾玲的导演功力在《热辣滚烫》里得以进一步展现。《你好,李焕英》是怀旧温情的,而本片在叙事方面更为成熟。她借助喜剧元素给影片披上了一层“糖衣”,但一直没有避开生活的苦涩本质。
影片中的配角不是功能化的工具人,他们构成了乐莹精神困境的社会缩影。这些配角并非只是简单的存在,而是与乐莹的精神困境紧密相连,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出社会的某些方面。他们有着自己的性格、故事和情感,并非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他们的存在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乐莹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社会对她的影响。
妹妹乐丹(张小斐饰):她以一种“出轨有理”的扭曲逻辑来行事,这种逻辑代表着被消费主义所异化的价值观。
闺蜜莉莉(李雪琴饰),她以“抢男友还要你当伴娘”这种荒诞的行为,将友情中的权力倾轧揭示了出来。
拳击教练昊坤指出,有一些年轻人伪装自己的梦想,成为所谓的“躺平青年”,这映射出当代年轻人存在理想主义危机。
这些角色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病灶图谱”,乐莹的觉醒是在和这些“病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得以完成的。

同时,贾玲擅长利用反差来制造笑点:在乐莹与昊坤的体能训练戏里,她偷懒使得教练累瘫,这样的场景让人捧腹大笑;妹妹暴揍姐姐之后却心安理得地收下房产,这一情节以荒诞喜剧的形式解构了亲情的虚伪。然而,在这些笑声的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批判——当观众因为乐丹的“厚颜无耻”而发笑时,实际上是在对着现实中无数类似的道德困境苦笑。这种叙事策略带有“笑中有泪”的特点,让影片既拥有商业片的娱乐性,又留存了作者电影的思辨性。
争议与超越:肉身奇观下的精神性建构
《热辣滚烫》上映之后,关于“减肥营销”的争议一直存在。批评者觉得,影片把重点过多地放在了贾玲的肉身变化上,或许会强化“以瘦为美”这种审美方面的霸权;而支持者则表明,减肥仅仅是乐莹精神觉醒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核心是对个体主体性的重新构建。
这种争议恰恰揭示出影片的深层价值,那就是它让观众不得不去反思“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在短视频的时代里,“身体改造”常常被简化成为了获取流量的密码(就像那些健身博主的蜕变视频一样)。然而,《热辣滚烫》这部作品通过乐莹的故事向人们证明,真正的改变必然是源自于内在的驱动。
当乐莹拒绝与他人和解,未原谅妹妹且未接受昊坤的回头,选择“独自美丽”时,她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叙事勇气。这种勇气表现为不为了迎合观众对“大团圆”的期待,而是始终忠于个体精神的完整性。
在“热辣滚烫”中照见自我
《热辣滚烫》获得成功。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爱自己”的个体史诗。它也是一面映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
在乐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减肥的艰辛或拳击的热血,
更是一个人在混沌世界中重建意义坐标的挣扎与觉醒。
贾玲借助这部电影对时代的焦虑作出了回应。当外部世界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时,那唯一能够依靠且可靠的救赎途径便是向内进行自我探索。
影片结尾处,有乐莹在雨中奔跑的画面。画面中没有欢呼的人群,也没有胜利的奖杯,仅仅只有一个人与自己进行着对话。这种“孤独的胜利”,或许正是现代人最为需要的勇气。在肉身与精神的双重历练过程中,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热辣滚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