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电影文学剧本:
三人行
编剧: 周中华
故事梗概:
孔子,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具有极强的学习热情,勤于思考,乐于向他人请教。记得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一同行走途中,途中一个孩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在了解情况后,孔子感慨道:“无论身处何地,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存在,我会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我会努力改正。”此故事教导我们,待人接物应保持谦逊,勤奋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此提升自我,借鉴他人之所长,弥补自身之不足!
主要演员:
孔子:大教育家。
小男孩(项橐xiàng tuó):六七岁的年龄。
小男孩的爷爷:农民。
小男孩的奶奶:农民。
颜回(yanhui):孔子的弟子。
闵子骞(minziqian):孔子的弟子。
冉伯牛(ranboniu):孔子的弟子。
仲弓(zongong):孔子的弟子。
宰予(zaiyu):孔子的弟子。
子贡(Zigong):孔子的弟子。
冉有(ranyou):孔子的弟子。
子路(zilu):孔子的弟子。
子游(ziyou):孔子的弟子。
子夏(zixia):孔子的弟子。
1、 郊外田野的路上。
爷爷和奶奶各自扛着䦆头,与小男孩一起行走在田间的路上。
小男孩:爷爷,地为什么需要刨啊?
爷爷:春天把地刨松软了,播下的种子才能生长啊?
小男孩:我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庄稼生长吗?
奶奶: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小男孩:我不想让爷爷奶奶每天这样辛苦。
奶奶说:“你是个乖孩子,今后一定要专心学习,努力读书,这样将来就无需再在田间劳作了。”
小男孩:我不刨地,那别人还会刨啊。
奶奶:傻孩子,你还能管的了别人啊?
小男孩愿望满满,他希望减少众人的辛劳,让耕作变得轻松愉快,并让所有人都能迁入一座宏伟的城池,共同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
爷爷说,孙儿的想法相当出色,你将来务必要努力学习,或许你能够发现一种不那么劳累的耕作方式。
小男孩誓言要勤奋学习,寻求一条无需如此劳苦的道路,以期在每年的金秋时节,能收获大量的粮食。
爷爷:孙儿,我和你奶奶去田里刨地,你自己在这里玩儿好吗?
小男孩:当然可以了,爷爷奶奶尽管去吧,我会听话的。
奶奶:孙儿真乖,你是我们的好孙儿。
小男孩说,他要为爷爷奶奶建造一座城池,待他成人之后,希望更多的人能入住其中,以此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
爷爷:孙儿有志向,将来一定成大器。
奶奶:孙儿不要跑远了,我和爷爷翻完地还来这里找你。
小男孩:爷爷奶奶去吧,等爷爷奶奶回来,我就能建成一座城池。
奶奶:乖孙儿,等爷爷奶奶回来看你的城池。
爷爷和奶奶手持锄头离去,与此同时,那个小男孩拿起树枝,开始在路面上勾勒出一座城市的轮廓,并通过延时摄影记录下他绘制城池的全过程。
2、在小男孩画城池不远处的路上
孔子带着十个弟子,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
孔子:子骞,孝子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颜回:是啊,子骞的《鞭打芦花》的故事人人皆知啊。
闵子骞: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冉伯牛:闵子骞,继母虐待你,你为什么不和你父亲说啊?
仲弓:说有什么用,父亲会相信吗?
宰予:穿着絮着芦花的棉袄看样子是不是厚厚的啊?
子贡:那是肯定的,到了秋天,沟渠里到处一堆堆的都是芦花。
冉有:你的继母咋能想出来用芦花当棉花给你絮棉袄啊?真是的。
子路:父亲用鞭子打你的时候,你咋不反抗啊?
子游说:如此一来,棉袄被击碎,芦花显露无遗,父亲方才明白继母的残忍之心。
子夏质疑道:为何她的两个儿子身穿的棉袄里填充的是丝绒,而我的棉袄里却填充的是芦花?毕竟,继母就是继母,她的心似乎太过狠毒了。
冉伯牛:你的肚量真大,继母偏心,你都不怪她。
仲弓感慨道,真是奇怪,为何继母会给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穿里子是丝绒的棉衣,而你却只能穿里子是芦花的呢?
宰予:那芦花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可是一点风都扛不住啊。
子贡:继母就是继母,她偏心眼,最终还是被你的父亲发现了。
冉有:你父亲打算与你的继母解除关系,而你却勇敢地维护了她的权益,你的行为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

子路: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子游: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子夏:闵子骞的这句话感动了继母,也感动了我们,你是好样的。
冉伯牛:以后你的继母再也不敢虐待你了。
仲弓啊,你以个人的孤寂,换得了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重聚,这份牺牲是值得的。
宰予啊,你父亲若是离弃了你的继母,说不定他会再次为你挑选一个继母。那时的情况,恐怕难以预料。
子贡:你的另外两个弟弟也会遭到虐待。
冉有: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你讲的太好了。
子路: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子游: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子夏:子骞是孝子,我们要效仿。
冉伯牛:子骞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敬佩,敬佩。
仲弓:我也一定要做一个孝子,报孝父母。
孔子言,若欲成就伟业,居家当尽孝道,亦须对国家尽忠报国。
宰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成大事,做大事,报孝国家。
子贡:老师,我们到底需要学那些东西才能更好的报孝国家啊?
孔子言,学问之海浩瀚无边,求知之路永无尽头,唯有在运用之时,方能深切体会知识之不足。
冉有:老师的意思是说,学习不限于就老师教的这些吗?
孔子:当然是了,只要是我不懂,别人懂的,就是我的老师。
子路:看来我们这些弟子中也有我的老师啊?
孔子:必有你师。(哈哈哈)
子夏:一字之师都是老师,何况大家都是读书人呢。
子游:那谁是你的老师啊?(嘻嘻嘻)
3、 在小男孩用树枝画了一座城池
那名孩童目睹了一群人正朝着他绘制的“城堡”靠近,便展开双臂,站在“城堡入口”一侧。
颜回:小弟弟,你为什么挡住我们的去路啊?
小男孩:这是城池,不能踩踏。
闵子骞疑惑地问道:“这究竟是什么城池?这不过是一些儿童游戏时的玩具,怎么会变成真正的城池呢?”
小男孩:就是城池!
冉伯牛:我们过去,你再画好吗?
小男孩:不能踩,就是不能踩。
4、在小男孩画城池不远处
仲弓:老师,前面有个小男孩,挡住我们的去路。
孔子:为什么挡路啊?
仲弓看到一个小男孩沿着道路用树枝绘制图案,他声称这是一座“城池”,并告诫他人切勿践踏。
孔子:我们去看看。
孔子与数人一同走近,目睹了小男孩精心绘制的一座城池。他见那孩子专注细致,画作亦颇显精致,心生怜惜,不愿在其上践踏,于是选择绕道而行。众人方才离去,不料那孩子却因生气而将画笔丢弃。
小男孩(怒气冲冲地)你这老人家真是毫无道理,为何不直接走城门,却要绕着城墙而行?
孔子曰:“我因见汝城之画工巧,恐步履不慎而损毁,故选择绕路而行。实则汝应对我表示感激方是。”
小男孩: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到那小孩既聪明又机灵,顽皮之中透着聪慧,便心生一计,想要考验他,于是故意刁难道:“你画的城门如此狭窄,我该如何通过呢?”
小男孩(拍打额头,灵光一闪)说道:“没错,画中的小城门是为小人设计的,既然您是大人,自然应当走那宽敞的大城门。这可怎么办呢?不如我再为您绘制一扇更大的城门吧。”说罢,他转身面向兖州城,手指在空中比划了几下,接着恭敬地转向孔子:“大人,城门已经画好,请您踏上征途吧。”
孔子遇见了这位智慧非凡的孩童,心中顿时涌起对人才的喜爱,于是便与他交谈起来。正值冬末春初之际,树木的叶子早已凋零,唯独松柏依旧郁郁葱葱,孩童指着沿途的几棵松树向孔子询问。
小男孩问老先生:“为何松树在寒冬中依旧不凋零,即便气温极低,枝叶依旧翠绿?”
孔子: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小男孩反驳道,老先生的观点并不准确,虽然竹子看似脆弱不坚,但它的坚韧程度却与松树相仿,都能承受严寒的考验。
孔子见那小孩所言颇具深意,不禁感慨道:谦逊的竹子,四季常绿,人们应当效仿松树的品格,以及竹子的谦逊。我常言,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这个小孩,便是我的一位老师。
小男孩指着那群鹅,好奇地问:“老先生,您能否解释一下鹅的叫声为何如此洪亮?”
孔子:(想了想)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男孩:(轻轻摇头)老先生,您看那井中的青蛙和河里的蛤蟆,它们的脖颈是否算得上长?可它们的叫声却响彻云霄,绝不逊色于鹅鸣。
孔子私下里对这孩子的非凡智慧感到钦佩,同时他也深知孝道之重要。因此,秉持着礼贤下士之风的孔子,与这位年幼的孩子结成了忘年之交,并尊他为师。
(爷爷奶奶扛着䦆头过来)
奶奶:先生们,莫怪我的小孙孙,他人小不懂事,得罪了。
爷爷:给大家添麻烦了。
孔子:老人家,孩子说的对,打扰了。
子路:老师,一个小孩的玩耍,你也这样认真?
孔子曰:在孩子心中,那并非单纯的嬉戏,此子心怀壮志,满怀爱心,切莫摧毁他的梦想与信仰,他所言极是。
宰予:老师的意思是?
孔子言:行走世间,他人皆为师。此幼童年纪虽轻,却已通晓礼节,堪为吾之良师矣。
颜回:老师,我懂了,您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闵子骞表示赞同,接着他提及了老师的教诲:不修养品德,不传授学问,听闻正义却不能践行,见到不善之事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他深以为忧的。若想学习,就必须培养德行,尊重他人,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冉伯牛: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人们往往常犯一个错误。
仲弓:你说人们常犯一个什么错误?
宰予: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低的看待别人。
子贡:这样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总能够看到别人的错误。
冉有:长期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孔子:是啊,观念错了,一切都错了。
子路:总看到别人的错误,自己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多。
子游曰: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若你总是关注他人的长处,那么你的优点也会随之不断增多。
子夏:所言极是,此刻我们方才明白,老师之所以将那小男孩视作己师,缘由所在。
孔子:学无止境,不耻下问,知识面前,甘当学生。
颜回:学习面前无长幼,积累知识才是我们的根本。
闵子骞言:若吾等未知,他人所晓,吾辈宜抱谦逊之心,勤于汲取。
冉伯牛强调,观察他人的优点,洞察他们的不足,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中汲取精华。
仲弓认为,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便能发现值得效仿的优点,对于自己欠缺的,可以借鉴学习;而对于不足之处,若有则应加以改正,若没有,则应努力提升。
宰予说道:“确实如此,人们常常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宽容许多;他们把正确的道理比作手电筒,只用来照亮他人,却不愿用它来审视自己。”
子贡言:如此一来,不仅阻断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途径,还可能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矛盾与争执。
冉有曰:人生来便带有某种本性上的弱点,而学习的根本宗旨在于战胜这些弱点,彻底根除它们。
子路认为,虚心求教,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是积累知识、克制自身不良品质的最高效途径。
子游表示,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他并不认为只有三个人同行的情况下才能遇到自己的老师。
子夏言道:“子游啊,个体独存时,便是单独一人;若是有两人同行,便构成了伴从;增至三人,便是人数的增多。但为何定要说是三人呢?”
子游:我明白了,三人为众,众人里一定有我师。
(大家哄堂大笑)
孔子言,所言皆极准确,众人齐心协力,火焰方能旺盛,同理,知识与学问亦需众人共同滋养,方能孕育出真理。
颜回:真理就是在大家的实践中淬炼出来的。
闵子骞:吸取每个人的长处,凝聚在一起,就产生了真理。
冉伯牛:老师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仲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快说出来。
宰予: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如今领悟到了,一旦成为老师,便意味着肩负着终身的责任,如同父亲一般。
子贡:宰予说的对,老师的一句名言,打开了我们的人生思路。
冉有:看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子路曰: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不善,内省而不觉,若有相似之过,则当及时修正之。
子游言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关键准则,即不断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以他人的不足为鉴,这样自然而然地会更加关注他人的优点,与人相处更加友善,对待他人宽容,对自己要求严格。
子夏认为,这不仅是最优的修身养性之道,更是增进人际和睦的关键要素。
孔子:大家要记住,与人和睦相处,你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小男孩:我也和你们和谐相处,让你们教我学很多字。
小男孩的爷爷:将来我也把我的孙儿送到你们的学堂可以吗?
孔子:那当然可以了。
颜回:我的老师已经把你当成老师了,那你也是我们的老师了。
孔子曾言,所谓的“一字之师”,不过是在某个字或某件事上给予我启迪的人,他们并非始终是我的导师。若是认定了这一点,那便无需学生存在了。
小男孩的奶奶说道:“那些老先生啊,竟然把我的孙子当作了楷模,我们怎么敢自抬身价呢。”
闵子骞:你有好的见解,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啊。
冉伯牛:等你到了学堂,你也有好多东西得向我们学习呀。
仲弓:好的理念,好的方法我们应该共享。
宰予认为,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点,来填补自身的短板,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领悟到更多的知识。
孔子:(面向奶奶)尊敬的长者,请问您能否告知,您的孙子名字是何称呼?
奶奶:他呀,他叫项橐(xiàng tuó)。
孔子:这个名字有些特殊,能说说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奶奶住在这袁家庄村,我家姓项,孙儿的母亲名叫魏氏。某日,她与邻居的姑嫂一同前往幽儿崮采挖药材。魏氏突然感到腹部剧痛,不久便诞下了一个男婴。由于脐带尚未被剪断,姑嫂二人便用茅草将其割开。嫂子抱起了孩子,而村姑则搀扶着魏氏一同返回家中。丈夫言道,这孩子宛若一只小口袋,意即口袋,故而可唤作橐。魏氏亦赞同此名,鉴于其姓氏为项,故此子今后便以项橐为名。
孔子:原来如此,有福之人也。
子贡:这个故事太神奇了。
冉有:一定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啊。
子路:现在就这样聪明,将来必成大器。
子游言道:当下的这个小项橐,不过是个小小的口袋,但里面却怀揣着宏伟的抱负;未来,它将变成一个容量巨大的口袋,足以容纳辽阔的河山美景。
子夏: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孔子言:愿诸君效仿项橐,自幼胸怀宽广,心怀大志,筹划大业,成就大事业。
众弟子: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画外音字幕: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行走世间,总有一人能成为我的老师,我当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此言旨在教导人们保持谦逊,积极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此来提升自我。《弟子规》亦云:“若在德行、学识、才艺上与他人有所不及,便当自我勉励。”这意在强调,每个人都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品德、学识以及技艺,若察觉到自身有所欠缺,便应自我警醒,努力进取。若能真心实意地亲近所有品德高尚的人,在博学之士面前不断请教,与忠诚厚道、重情重义的朋友交往,便能够时常体验到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