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人性本质,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在职场这个类似江湖的环境中,有的人游刃有余,有的人却屡遭挫折。究其原因,这种差距通常源于是否领悟了一个核心的哲理:“顺应人的本性去为人,违背人的本性去行事”。前者使我们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全自己,后者则帮助我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突破。以下,我们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剖析这一生存的智慧。
一、顺人性做人:避开人际雷区,赢得生存空间
人们倾向于追求利益、避免伤害、渴望得到肯定,以及反感威胁。只有顺应这些天性,我们才能有效降低冲突,促进和谐相处。
1. 认可代替批评:用“糖衣”包裹建议
人们生来对批评持有抗拒态度,而对于赞许则有着强烈的渴望。卡耐基曾教导一位商场管理者,通过表扬代替指责,有效地激发了原本懒散的门卫投入工作。在职场环境中,“三明治沟通法”——即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并给予鼓励——通常比直接否定更能产生积极效果。
2. 分利而非独食:蛋糕越大,路越宽
易中天曾言:“人性本自私,独食必成众矢之的。”
某公司新入职员工因独揽团队成果,最终导致被同事孤立并选择离职。在职场中,对于利益的分配应遵循“721原则”,即70%的成果应归功于团队,20%归功于直接上级,剩余的10%则应留给自己。这样做既能赢得同事的认可,又能防止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3. 低调胜过张扬:藏锋于鞘,厚积薄发

刘墉对比两类员工发现:高调者易招嫉妒,低调者走得更远。
华为的“蓝军机制”对此有深刻理解——他们特意成立团队进行自我反省,以防胜利带来的自满情绪。个人可以采纳“适时展现弱点”的策略:在完成重大任务后,主动提起“在项目进展中遭遇难题,幸得王总指点迷津”,这样既能彰显个人能力,又不会显得过于炫耀。
二、反人性做事:突破成长瓶颈,实现阶层跃迁
人性倾向于追求安逸、厌恶辛劳、渴望速成,并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若能逆着这些本性而行,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1. 做难而正确的事:对抗“躺平”诱惑
周岭这位自媒体人通过坚持早起进行写作,成功戒除了对娱乐的过度依赖,并最终创作出了广受欢迎的畅销书《认知觉醒》。坚持完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助于重塑大脑中的神经通路,进而增强个人的抗压能力。
2. 走“窄门”赛道:拒绝盲目从众
胡安焉,这位80后,送快递这个行业里辛勤耕耘了二十年,最终实现了职业转型,投身于写作领域。他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大获成功,实现了人生逆袭,这一经历充分体现了余华所倡导的“窄门思维”。在职场竞争中,我们可以借鉴“长尾理论”,即在主流行业之外,探索那些细分市场,并在此深耕细作。
3. 长期主义修炼:延迟满足,积小胜为大胜
宗庆后年届四十二,毅然投身于推三轮车售卖冰棍的行列,历经十年的辛勤耕耘,终成就了娃哈哈帝国的辉煌。他将宏伟的目标细化为每日能够实现的微小习惯,巧妙地运用“复利效应”,从而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人性运用的高阶智慧:平衡与变通
1. 情境化调整:

对上管理:领导重结果,需用数据说话(反人性汇报);
平级协作:同事重感受,多给情绪价值(顺人性沟通)。
2. 阶段性侧重:
新人期:70%精力顺人性融入团队,30%反人性提升技能;
成熟期:倒置比例,用专业能力建立不可替代性。
3. 底线思维:
涉及重大利益时,永远以契约而非人性为准则。
结语
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的核心在于唤醒人们的善良之心,而最卓越的管理则是自我管理之道。在职场竞争中,我们需顺应人性以求得生存,同时也要勇于挑战人性,以实现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找到突破口。正如作家九边所指出:“只有与熵增趋势抗争,好运才会降临。”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辩证的法则,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既懂得世事又不失纯真的职场高手。

